<p class="ql-block">如果你对香港的历史文化感兴趣,那么大馆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这个占地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不仅是香港开埠初期的重要地标,还承载着香港殖民时代的沉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馆位于港岛区的中环,这里曾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核心区域。建筑群中包含了香港中区警署、域多利监狱和中央裁判司署,是昔日香港警队、执法、司法和惩教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域多利监狱,这是1841年英军在香港兴建的第一栋公共建筑物。这里,曾是香港法律和刑法制度的起点,也是香港警队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讶的是,这片看似冷酷的建筑群,曾是香港两任特首的摇篮。梁振英和曾荫权都曾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童年时光。更难想象的是,这片地方曾是公开绞刑的刑场,从1879年起,直到1895年才被取消。</p> <p class="ql-block">在大馆的牢房里,历史人物的身影依稀可见。1931年,越南无产阶级革命家胡志明在香港被捕,曾在域多利监狱关押。戴望舒,这位香港著名的“雨巷诗人”,也在1941年香港沦陷后被捕,他的《狱中题壁》就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馆,你会被这里的氛围感染。牢房的每个隔间,都有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区警署虽然古典庄严,但隐藏其后的域多利监狱才是这块土地最早的主人,成立于1841年,这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第一所监狱。</p> <p class="ql-block">刚刚开埠的香港并不执行死刑,华人死刑犯都会送回对岸由清政府控制的九龙城去,由清兵代劳斩首。由1879年开始港英政府决议,在港判死刑的囚犯一律在港行刑,在赤柱监狱落成前,死刑都是在中环监狱的监狱广场执行。</p> <p class="ql-block">在全球地价最贵的监狱被执行死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与大多国家的死刑一样,被判刑之后,死囚会被单独囚仓,等待时间从一两个月到十几年不等。</p> <p class="ql-block">决定行刑日期之后,行刑七日之前囚犯会收到通知,并由政府职员前来磅重。因为香港执行的是绞刑,所以需要知道囚犯的体重来决定当日捆绑在囚犯脚上的沙包的重量,保证囚犯能一击断颈。监狱对囚犯最后晚餐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也破例允许喝酒。</p> <p class="ql-block">行刑当日,则由牧师/神父来聆听死囚的遗言并為他祈祷。执行绞刑之后,由医生检查并确定死亡。</p> <p class="ql-block">死刑犯死后,并不能被家属领回尸首安葬,而由政府统一埋葬在赤柱死刑坟场,在乱葬岗内,只会竖立一块小小的石碑纪念,上面刻着死者的囚犯编号及生卒年月,至于他的姓名,则随风早已飘散。香港于1966年执行最后一次死刑,并于1993年正式立法废除死刑。</p> <p class="ql-block">大馆这一片建筑群,集合了维多利亚式古典红砖建筑与希腊文艺复兴式建筑为主。</p> <p class="ql-block">早于1880年代,香港本地的各大报章称呼中区警署为「大馆」,后来,这一叫法就一直延续至今。大馆占地上万平方米,确实面积很大,但被叫作「大馆」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当时落成的警署是警察总部,统领各区警务,权力最大,因此才被叫作「大馆」。</p> <p class="ql-block">在此拾级而上,便是“操场”,港产片《英雄本色》中,张国榮跑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一窗一瓦,尽是怀旧风情。</p> <p class="ql-block">一新一旧,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新旧建筑物之间的小马路,便是荷李活道,1841年开始兴筑的马路。</p> <p class="ql-block">大馆的第一任老板,是总裁判司(警务处长)威廉坚(William Caine)。位于中、上环半山,豪宅林立的“坚道”,便因此君命名。</p> <p class="ql-block">“入倉”的指定动作。</p> <p class="ql-block">香港人戏称坐牢為“食皇家饭",生活必须品,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囚衣。《监狱风云》中,发哥穿的同款衣服。</p> <p class="ql-block">新旧建筑同框,好像沒有“冲突”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大馆已成香港人和游客消闲的好地方。虽然还是“新正头”,但畅游大馆,全无“不吉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是监狱里的小监倉。</p> <p class="ql-block">进出红屋监仓,如往返時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大馆广场前面的芒果树,粗枝大叶,应是夏日纳涼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奧卑利街,一条十分狭长,坡度相當陡峭的小马路。奧卑利是早年英国一处监狱区。顺手牵羊,也成了香港大館西侧马路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大馆北面,即向着维港方向的马路,是荷李活道。荷李活跟电影无关。据說,早年英人不认识长在那里的榕樹的名称,以为是“冬青”树(Hollywood),便将香港这第一条马路命名为“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香港的印籍和華人警察。时人称为“大头绿衣”,大帽子、绿衣裳是也。</p> <p class="ql-block">1900年的华人警察。香港早年有“好仔不当差”之“祖训”,警队招募不易,于是远赴山东招募,称为“鲁警”。</p> <p class="ql-block">早期香港的治安相当恶劣,当局于是将香港岛的“维多利亚城”划分为四个环区,以加强管治。</p><p class="ql-block">“四环"为较笼统,包括以下4个区域:</p><p class="ql-block">西环:坚尼地城、石塘咀及西营盘西部一带。</p><p class="ql-block">上环:西营盘东部一带至威灵顿街。</p><p class="ql-block">中环:威灵顿街至军器厂街。</p><p class="ql-block">下环(今湾仔):军器厂街至铜锣湾。</p> <p class="ql-block">在香港的怀旧电影或电视剧里,你可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是哪个“环头”的?</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你是哪个环区的人?</p> <p class="ql-block">九约则为更细致的划分,包括以下9个区域:</p><p class="ql-block">坚尼地城、石塘咀、西营盘西部、西营盘东部、上环街市至中环街市、中环街市至军器厂街、军器厂街至湾仔道、湾仔道至鹅颈桥、鹅颈桥至铜锣湾。</p> <p class="ql-block">警察在“环头”内巡更,名曰“行咇”。两名警察一起巡逻,便是“行孖咇”。</p> <p class="ql-block">警员巡监(Patrol)叫“行咇”,“咇”本字為英文「Beat」,指每个“环头”分出來的“区份",称为“Beat 份”。“步行巡监”就叫“行 Beat"(Beat Patrol)。单人步行巡监叫做「行单咇」,二人组合叫「行孖咇」。</p> <p class="ql-block">“行孖咇”说起來与香港上世纪的历史事件有关。1967年香港发生“六七暴动”,期间有人抢枪杀害警察,因此警方采取了“双人巡逻”制度,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说起轰动一时的大案,香港长辈都听過“六国大封相”。在香港,“六国大封相”原指当年发在香港的灭门暴力案件。“六国大封相”的俗语,后来传入内地,但语意已有不同,变成轻描淡写的“一片混乱”了。</p> <p class="ql-block">六国大封相凶杀案发生於1950年的“下环”(湾仔),是香港轰动一时的案件,案中凶手朱盛才最后被判以缳首死刑。</p> <p class="ql-block">监狱广场的艺术品,让游人体味一下“失去自由”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1890年,中央警署(大馆)举行检阅仪式。</p> <p class="ql-block">从警队“一哥”晋升为香港总督的梅含理。</p> <p class="ql-block">1940年代及1970年代使用的装甲车。</p> <p class="ql-block">战前及1950年代使用的冲锋车。</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使用的巡逻摩托车(香港称“电单车”)。</p> <p class="ql-block">这东西称为“柳條船”,1970年代,越南难民偷渡去香港所乘坐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1915年,警队在上水射杀的老虎。</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的警队制服及装备。</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的印藉及华人警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