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原第一官宅——安阳马氏庄园(下)

苏苏

<p class="ql-block">(承接上文)马吉樟是清代官员马丕瑶的次子,字积生,别字吉升,号子诚,晚年自号坚壮翁,生于1859年,逝于1931年。他是光绪九年(1883年)的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等职,晚年寓居北京,研读金石,潜心著述‌。</p> <p class="ql-block"><b>慈禧太后下榻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禧太后下榻处</span>位于中区中路的第三进院正房,这里曾是马丕瑶继母杨氏晚年的旧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及包括马吉樟在内的一班护驾大臣仓皇逃往西安避难。翌年,由西安返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1日抵达彰德(安阳),在预先马吉樟的奏请下,慈禧太后准于下榻马氏庄园。该厅木隔扇上还篆刻有“眉寿无疆”的字样。</p><p class="ql-block"><b>光绪下榻处</b></p><p class="ql-block">光绪皇帝下榻处在慈禧太后下榻处的后院东厢房。马吉樟在为父、母守孝及武昌起义后回家曾在此居住。1902年1月1日,光绪皇帝随同慈禧太后一同返京时,曾下榻于此。</p> <p class="ql-block">1947年6月中旬,刘邓大军出晋东南上党地区,进入豫北地区,司令部设在马氏庄园。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分别下榻于中区西路的第三进院东、西厢房。1947年6月22日的“鲁西南作战会议”就在此院的堂屋召开。</p> <p class="ql-block">龙抱槐为马氏庄园一大奇观,位于中区西路的第三进院内。一株胸径约20公分的葛藤犹如一条巨龙,平地卧起,向上缠绕在附近的一棵古槐上,故而得名,它们像一对亲密的异性兄弟一样,互为依存,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马吉森故居</b></p><p class="ql-block">马吉森故居位于马丕瑶旧居楼之东,符合“长子居东”的习俗。它和马丕瑶旧居楼雷同。其底层前额正中镶嵌有仿苏东坡笔迹的“德有邻堂”巨型木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马丕瑶生平展览室</b></p><p class="ql-block">马丕瑶(1831~1895),字玉山,清代广东巡抚。河南安阳县蒋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平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城)、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创建官书局,惠及读书人而广施教化。倡办蚕桑,开设机坊。二十年(1894)十月授广东巡抚。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积极修复海防设施,选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将领,兴办团练,加强武器装备。后因忧愤国事卒于任上,终年65岁,两广总督谭钟麟奏报朝廷,诰授“光禄大夫”、“威武将军”。“不爱钱,不徇情,我这里空空洞洞;凭国法,凭天理,你何须曲曲弯弯。”这是马丕瑶做官的原则。一生克己守礼的马丕瑶,勤政爱民,政绩卓著,多次受到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恩赐。马丕瑶膝下有四男三女,亦多远见卓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子马吉森,清廷翰林院侍诏;次子马吉樟,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湖北按察使、提学使等职,深得朝廷器重。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三子马吉梅官居山东候补知府,民国时期曾任安阳县议会议员;四子马吉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丕瑶的三女儿,即“南秋瑾,北青霞”的马青霞。</p> <p class="ql-block"><b>马吉森生平展览室</b></p><p class="ql-block">马吉森‌(1857-1912年),字子明,是马丕瑶的长子。他出生于一个开明官员家庭,深受其父影响,自幼勤学,心怀忧国忧民之情。马吉森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对河南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马吉森一生创办了多个厂矿企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阳广益纱厂和六河沟煤矿。安阳广益纱厂是当时河南最大、最早的纺织企业,拥有纱锭2.1万枚,工人1300余人。六河沟煤矿则是当时中国十大煤矿之一,采用股份制形式经营,具有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p> <p class="ql-block">马吉樟(1859-1931),字积生,别字吉升,号子诚,晚年自号坚壮翁。马丕瑶次子,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等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河南旅京豫学堂在北京成立,他被推举兼任总监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日本考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湖北武昌盐法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湖北按察使。晚年寓居北京,研读金石,潜心著述。1931年病逝,有《益坚壮斋文稿》遗世。</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休息室</p> <p class="ql-block">密谈时务室</p> <p class="ql-block">子女房</p> <p class="ql-block">丫鬟住房</p> <p class="ql-block">刘青霞(1877-1922),原名马青霞,河南安阳县蒋村人。清光绪年间两广巡抚马丕瑶之女,后嫁于开封尉氏县刘耀德为妻,随夫姓,改为刘青霞。我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与秋瑾齐名,当时:“南秋瑾,北青霞”响誉全国。辛亥革命前后,被选为北平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平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平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她在尉氏县创办河南省第一所女校——华英女校;捐巨资支持同盟会河南分部成立大河书社;辛亥革命河南起义时她又有巨额捐助;她还拿出9000两白银在贾鲁河上修筑歇马营大石桥一座,造福乡里,赢得了“一品命妇”‌的美誉。孙中山先生为她题赠“巾帼英雄”牌匾。</p> <p class="ql-block">聿修堂(又称“糊修堂”)位于中区,是整个庄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其坐落在南街之北,坐北朝南,各类建筑共计158间,由家庙一路和住宅三路组成。家庙居东,住宅区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体系,左右又互相呼应。家庙正门下层辟三道拱券门,上为读书楼五间。头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过厅五间,悬山顶式,前后带廊,高台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厢房各三间,东为“遗衣物所”,西为“藏祭器所”。正殿五间,高大宏伟,名曰“聿修堂”(糊修堂),即享堂,前建月台‌。聿修堂(糊修堂)的规格和布局严格按照清光绪年间的制度进行建造,体现了当时高规格的建筑标准和礼仪要求。该建筑不仅是马氏家族的重要祭祀场所,也是家族活动和重要仪式举行的地点。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聿修堂(糊修堂)成为马氏庄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享堂</b></p><p class="ql-block">享堂为马氏家庙的主要建筑,名曰“聿修堂”,五间硬山顶式灰瓦房,前带廊。内设马丕瑶以上四代祖先神龛、牌位及祭器等。堂前建一宽敞的祭祀平台。</p> <p class="ql-block">藏祭器所</p> <p class="ql-block">家庙是马丕瑶家族的祭祀场所,位于庄园的中区。家庙不仅是马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家庙内供奉着马氏先祖的牌位,每年家族的重要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体现了家族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家庙在马氏庄园的整体布局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庄园的建筑群由南、中、北三区组成,中区是规模最大的部分,家庙位于中区的东路,与马氏义学相邻。家庙在庄园中的位置和功能都显示了其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燕翼堂</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是马氏子孙读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马氏家庙门楼</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多钟打电话给上午送我们来的司机,把我们送到106路公交车站,费用依然是单程20元,离开马氏庄园后,我们又赶去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二次进馆了),把我们前二天来的时候没有来及看的完的内容,继续完成………… 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连我自己都很佩服我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