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52733</p><p class="ql-block">摄影:童心、玉顺</p><p class="ql-block">文字:童心</p> <p class="ql-block">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的滹沱河畔,苍松翠柏环绕,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坐落着一个宛如明珠般的小山村——西柏坡。</p> <p class="ql-block">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地方,不仅是中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更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作为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见证了新中国从这里起航,走向辉煌。</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31日(正月初三),我们离开井陉,来到了西柏坡。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p> <p class="ql-block">乘坐景区摆渡车,第一站我们到了西柏坡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党旗鲜艳,旧壁苍黄。走进中共中央旧址,一股铿锵而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占地面积1644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平顶房。大院分前后两个院,前院有周恩来旧居、任弼时旧居、毛泽东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刘少奇旧居、董必武旧居、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等;后院东北部是朱德办公室和居室旧址。大院西部前后院之间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先参观了董必武旧居。旧居是中共中央在解放全中国过程中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1947 年 5 月,董必武随同中央工委来到西柏坡,在此工作和生活了近两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旧居包括北房东屋,这是董老的办公室,西屋是他的寝室,西厢房和南厢房则是工作人员的住室。院子里有海棠、杏梅、翠竹等植物,都是董老和夫人何莲芝亲手栽种的。</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居室,东屋是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个小书架,他就是在这里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董必武在西柏坡的生活非常艰苦,西屋是全家的寝室,一铺大土炕,炕上叠着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毛毯,还放着一架纺车。</p> <p class="ql-block">离开董必武旧居,我们进到了刘少奇旧居。</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居室同时也是1948年8月21日与王光美结婚的新房。新房是一间土墙泥顶的小平房,里面的陈设极其简陋,婚床是用铺板和长凳搭成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新房仅有的家具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西柏坡的办公室,是一间长方形的屋子。环顾室内,办公桌、沙发、帆布躺椅、木凳等一览无余。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一个普通的红色木箱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曾经由刘少奇负责起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手稿,就存放在这个木箱中。随着岁月的流逝,木箱表面已显斑驳,它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不平凡的经历和珍贵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刘少奇旧居的是“新华通讯社旧址”,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 “红中社”),1931 年 11 月 7 日成立于江西瑞金。1937 年 1 月,红中社在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 “新华社”。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国家通讯社,担负起发布党和政府重要新闻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作战室。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只有69.4平方米,共5间小平房,西边1间为资料室,东边相通的4间为办公室,房子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木料用的是拆毁敌人铁路的枕木。就是在这几间普普通通的土坯房中,作战室的工作人员完成了三大战役的作战任务。</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是普通的农家小院。办公室内陈设的旧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解放石家庄的战利品。一把藤椅,是转战陕北带到西柏坡的,一直使用。一张大双人木床一半用来放书,一半用来睡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院子的甬路西边有个磨盘。夏日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商讨国家大事。因此西柏坡就有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同志旧居。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任弼时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是我党最早的党员和组织家之一曾两次被捕入狱,身体受到严重摧残,在西柏坡转移途中,历尽艰辛,拽着马尾巴翻越风雪交加的五台山顶。他抱病参与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并在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任弼时旧居的对面,就是周恩来旧居。</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旧居在中共中央旧址的东面,是借用老乡的土坯房,整个院落12间房,是个四合院。院子中央栽有一棵梨树,办公室窗前种有一片翠竹。当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参谋长的周恩来,工作十分繁忙,窗内的灯光总是彻夜通明。</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居所的办公室内只有一张油漆斑驳的办公桌,桌上的笔筒是由一个破茶杯做成的。一个用小碟做盖的茶杯,据说是有一次外出时,茶缸盖子滑落在地上被汽车碾碎,他就一直用一小碟代替。</p> <p class="ql-block">离开周恩来旧居,我们来到了位于毛主席和刘少奇小院后门的防空洞。防空洞是建在一个小山里,为防止空袭事件,工作人员将西柏坡的防空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防空洞全长232米,共设四个洞口,在防空洞内挖有多个类似猫耳洞的小洞穴,方便更多的人在洞中躲藏和存放粮食物资。</p> <p class="ql-block">从防空洞出来就是朱德的旧居。房前面是一片大的开阔地,朱德旧居是三间仿陕北窑洞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会客室一套美国造金属桌椅,是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战利品。</p> <p class="ql-block">七届二中全会时,由于住房紧张,朱德的家就成了临时招待所,住满了从前线回来的人。朱德和夫人把自己的床让给了从东北局来的王稼祥、朱仲丽夫妇,自己在地上搭地铺,中间拉一布帘,一屋住了两家人。</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旁边是“中央政策研究室”。</p> <p class="ql-block">过了“中央政策研究室”,我们来到了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会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位于中共中央大院的西北角,建筑面积仅有112平方米,原来是中央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伙房。</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所房子里召开,临时布置成会场的。会场正面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照片,两面墙上挂着八面鲜红的党旗。</p> <p class="ql-block">前面的长条桌是主席台,铺着白色台布,桌上有一笔架,沾水笔两支,毛泽东就站在长条桌前作报告。主席台前放着四个沙发,原是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准备的,但很快就变成一般年长者的座位。</p> <p class="ql-block">长条木椅是为来自大院外的代表准备的,由于座椅不够,住在大院内的代表就自己带来凳子。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最著名的“两个务必”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位于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南角,这座土坯房,是当时中央工委到西柏坡后修建的中灶食堂。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在此,中央曾组织讨论了国旗、国微图案。</p> <p class="ql-block">西柏坡是老一辈革命家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一间间土墙泥顶的小平房,朴素整洁的办公用品,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岁月,讴歌了领袖们在这里为新中国奠基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正是有了先辈们艰苦卓绝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中国挺起了脊梁。也衷心希望我们每个人不忘初心,牢记“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p> <p class="ql-block">如今依山面湖的中共中央旧址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共中央旧址,是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后,于1971年复原修建的。就布局和形式而言,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房舍内当年的办公用品和设施也一一复原陈列。</p> <p class="ql-block">离开中共中央旧址,乘电瓶车我们到了西柏坡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6100平方米,共12个展室。展览内容以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为主线,运用了大量的文物、照片和历史资料,辅之于会画、雕塑、景观、幻影成像、半景画等高科技手段来展现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馆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p> <p class="ql-block">进入纪念馆序厅,大型浮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这个牌子上面罗列了浮雕人物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沕沕水发电站陈列模型。1947年,经中央工委批准,决定在沕沕水建设水力发电站,它利用的正是沕沕水瀑布的巨大落差。1948年7月的一天下午,来自沕沕水的水电点亮了西柏坡的第一盏电灯,此后,沕沕水水电站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西柏坡输送电力。</p> <p class="ql-block">三大战役模拟半景画,再现了当时战争场景。在西柏坡纪念馆里,馆内的每一件陈列品,每一张泛黄的照片,将参观者带入到了当年在西柏坡战斗的激情岁月。</p> <p class="ql-block">这组蜡像,再现了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一起工作的场景。在此党中央领导了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篮图。</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出来,就看到西柏坡五位领导人的铜铸像,矗立在纪念馆广场中央。这些铜像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西柏坡,已经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们前来参观、学习、瞻仰,陶冶情操,荡涤心灵。西柏坡,这张红色的城市名片,承载着石家庄的历史和底蕴,彰显了她独特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