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吉林松原的 “捺钵天团” 萨满舞在 CBA 吉林对阵辽篮的比赛中惊艳亮相,瞬间火爆全场,火出了圈!当夜幕降临,篝火熊熊,萨满巫师们头戴鹿角帽,身披兽皮,手持法器,随着鼓声、铃声、锣声的节奏,跳起神秘而庄重的舞蹈。他们的动作模仿着鹰击长空、狼奔虎跃等自然界中的生灵,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股热潮,也让人们再次聚焦于东北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以及源远流长的萨满文化。作为东北土著民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其根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在萨满教的信仰体系中,万物皆有灵,山川、河流、动植物乃至星辰日月,都被视为神灵的化身。萨满巫师,作为人与神灵之间的桥梁,他们身着由动物皮毛、羽毛、贝壳、铜铃等制成的服饰,这些材料不仅象征着萨满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更赋予了巫师在仪式中沟通神灵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萨满信仰的 “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萨满教起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其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东北的先民们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面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他们既依赖又敬畏。他们不理解刮风下雨、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于是将这些都归结为神灵的意志。在他们眼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还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都拥有灵魂,都是神灵的化身。萨满教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望与敬畏,填补了精神上的空白。</p><p class="ql-block">在辽代,契丹族作为东北的主要民族之一,萨满教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契丹族的萨满教主要强调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同时也涵盖对英雄和祖先的敬仰。天照大神作为契丹族尊崇的最高神灵,被视为太阳神与天空之神,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地母娘娘则是大地女神,担当着生育与生命的守护重任。在祭祀仪式方面,自然祭祀、家祭、战争祭祀、巫术祭祀仪式以及庆典祭祀仪式等一应俱全。例如,自然祭祀中的祭山、祭河、祭树等仪式,旨在祈求神灵庇佑人类平安、丰收;家祭主要在家庭内部举行,以祈求家庭的幸福安康;战争祭祀时,萨满会通过各种方式祈求战争胜利,保佑士兵平安归来;巫术祭祀仪式则用于驱邪、治病、求雨等,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与神灵沟通互动;庆典祭祀仪式则是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时举行,祈求神灵保佑庆典顺利进行。此外,萨满教还有诸多象征物,如鹿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代表着长寿、健康和幸福,契丹人常佩戴鹿骨项链和鹿皮手环等纪念品,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羽毛被视作神灵的使者,象征着自由、勇气和力量,鸟羽项链和手环也是常见的佩戴物;神杖通常由松木或榆木制成,象征着神灵的力量与统治,萨满在仪式中常手持神杖;羽毛扇则代表着智慧和灵感,被广泛应用于仪式之中。萨满教的仪式音乐也独具特色,神器音乐由萨满使用神杖、响板、铃铛、海螺等神器演奏,营造出神秘、敬畏的氛围;乐器音乐运用二胡、板胡、笛子、管子等乐器,旋律悠扬、柔美;歌唱音乐由萨满领唱,其他信徒合唱,歌词多与神灵、自然、人生相关,深情而感人。</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至清朝,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对萨满教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清朝入关前,满洲的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对萨满教进行了整合与规范。他一方面毁禁女真别部堂子,杀掉其萨满,以消除各部萨满教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打破部落之间的精神隔阂;另一方面独尊爱新觉罗氏堂子,确立了皇族祭祀的独尊地位,并对堂子祭祀的神灵进行调整,将各姓普遍信奉的神祇与本族少数神组合成新的堂子祭神群,通过皇族祭祀的影响力和强制性祭礼大法推广新神、限制旧神。清朝入关后,萨满教在满洲旗人的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满洲民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接受汉文化的浸染,但在诸如立 “祖宗板” 祭祀、与出征相关的祭祀、与公差相关的祭祀等诸多生活场景中,萨满教的信仰逻辑始终贯穿其中。吉林地区的一些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 “神本子”,记录着萨满祭祀时诵唱的祷词,这些文本成为研究萨满文化的珍贵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b>独特仪式:人神沟通的奇幻之旅</p> <p class="ql-block">(一)跳神仪式全揭秘</p><p class="ql-block">在萨满信仰的诸多仪式里,跳神仪式堪称一场震撼心灵的人神对话。当夜幕笼罩大地,篝火熊熊燃烧,萨满巫师身着华丽而神秘的服饰,在激昂的鼓声、清脆的铃声与悠扬的神歌声中,开启这场奇幻之旅。</p><p class="ql-block">跳神仪式通常由请神、降神、领神、送神四个环节组成。仪式伊始,萨满巫师净手、焚香,以虔诚之心向天地四方礼拜,口中念念有词,邀请各路神灵降临。他们能精准道出所请神灵的名号、来历与神通,如掌管山林的虎神、庇佑江河的鱼神、守护家族的祖先神等。每一位神灵都在萨满教的信仰体系中有其独特地位与职责,被尊崇有加。</p><p class="ql-block">随着仪式推进,萨满巫师进入一种似癫若狂的 trance 状态,这便是降神。他们浑身颤抖,表情扭曲,仿佛承受巨大痛苦,实则是在迎接神灵附身。此时,巫师的身体成为神灵暂居之所,其言行皆受神灵掌控。</p><p class="ql-block">领神环节,附身的神灵借萨满巫师之口传达旨意。或为族人解答疑难、指点迷津,或预言未来吉凶祸福,或施展神力祛病消灾。巫师声音、语调、神态全然异于平常,仿佛换了个人,周围观者皆屏气敛息,聆听神谕。</p><p class="ql-block">仪式尾声是送神,待神灵旨意传达完毕,萨满巫师在助手协助下,以感恩之心恭送神灵归位。他们献上美酒、肉食、果蔬等祭品,再次礼拜,感谢神灵眷顾,祈求持续庇佑。</p><p class="ql-block">(二)服饰面具藏深意</p><p class="ql-block">萨满服饰作为仪式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神服多用兽皮、丝绸制成,绣有精美图案与神秘符号,象征萨满与神灵的紧密联系;神帽装饰华丽,插有羽毛、铃铛、铜镜等,不同配饰代表不同神灵或神力;神裙摇曳生姿,上面的飘带、铃铛随着萨满动作发出声响,辅助萨满进入神灵世界。其中,鹿角帽尤为引人注目,它以真实鹿角为原型制作,鹿角的枝杈数量、形状都有讲究,象征着萨满与自然界的深度融合,以及能够穿越不同维度与神灵沟通的超凡能力。</p><p class="ql-block">萨满面具则是另一大特色。它具有辟邪驱鬼、保护萨满、辅助通神等多重功能。面具造型丰富多样,或狰狞恐怖,或慈眉善目,或模拟动物,或抽象神秘。其色彩鲜艳浓烈,对比强烈,如红、黑、白、黄等颜色常被运用,每种颜色都有特殊象征意义。从风格看,既有古朴粗犷的原始风格,也有细腻精美的工艺风格。依据功能与用途,萨满面具可分为跳神面具、祭祀面具、治病面具、丧葬面具等多种类型,每一款面具背后都有一段神秘传说或故事,承载着东北先民的信仰与祈愿。</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信仰变迁:从全民尊崇到小众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萨满信仰在北方民族中广泛流传,几乎是全民性的宗教信仰。人们的生活、生产、战争、祭祀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萨满教的指引。各民族依据萨满教的教义、仪式来安排农事、狩猎、出征等活动,祈求神灵庇佑族人平安、丰收、胜利。</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尤其是明清以来,萨满教遭遇诸多挑战,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纷纷传入东北,这些宗教具有更为系统的教义、完备的组织架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信众,对萨满教形成巨大冲击。许多原本信仰萨满教的民众转而信奉新的宗教,使得萨满教的信仰群体大幅缩减。</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社会的变迁也是关键因素。东北地区的经济形态从传统的渔猎、游牧逐渐向农耕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满族等民族在语言、文字、习俗等方面逐渐汉化,萨满教的生存土壤日益贫瘠。</p><p class="ql-block">尽管面临重重困境,萨满教并未彻底消亡。在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如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萨满教依然顽强地传承着。这些民族聚居的偏远山区、林区、江边等地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为萨满教的延续提供了一定空间。家族中的长辈、萨满巫师通过口传心授,将萨满教的仪式、神话、传说等传递给下一代,使这一古老信仰得以在现代社会保留一丝火种。</p><p class="ql-block">当代回响:萨满文化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在当代社会,萨满文化并未因岁月的流转而消逝,反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一方面,萨满文化已成为东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吉林松原等地,“捺钵天团” 等文化团体异军突起,将古老的萨满舞蹈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融合,以创新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领略到萨满文化的独特魅力。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的开幕式表演,以及在旅游景区进行日常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神秘庄重的萨满舞蹈,还能近距离感受萨满服饰、面具、法器等文化元素的震撼力,深入了解萨满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萨满文化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众多学者深入东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对萨满教的历史、仪式、教义、传承等方面展开系统研究,挖掘出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宗教文化的宝库,也为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此外,在一些文艺作品中,萨满文化元素也频繁出现。小说、电影、电视剧、绘画、音乐等创作者们从萨满文化中汲取灵感,将神秘的跳神仪式、奇幻的神话传说、独特的服饰造型等融入作品之中,使萨满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总之,东北萨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东北先民们的智慧与信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在新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传承、弘扬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甚至在佛教或伊斯兰教成为主流信仰的北方一些民族当中,仍可明显见到萨满教的遗留[1]。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的内容有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2]。</p> <p class="ql-block">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十家上了九家锁,还有一家门没关,帮兵我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赶山鞭,文王鼓来是好鼓,赶山鞭来是好鞭,文王鼓来圆又圆,上边绣有驴皮幔,横三竖四八根贤,三根朝北四根朝南,三根朝北安天下,四根朝南定江山,另外栓上八吊钱,还有乾隆配开元,说完鼓来再说鞭,这把鞭来是好鞭,想当年,二郎拿它赶过山,赶山山来山就倒,就是不倒他也搬,今天此鞭落到我的手,扬鞭打鼓我请神仙呐,哎~~~ 喊老仙叫老仙,辽宁投篮全都偏,发球出来遭抢断,三分投出不挨边,主帅战术全没用啊,队员站着像卖呆,天兵天将来助我,赢下本场好过年…哎哎哎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