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光

苏皖

<p class="ql-block">岁月长河中,二叔的一生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奋斗、他的善良、他的执着,都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以此文追思我的二叔张德佑。</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持续三年的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时,我给堂弟明打电话,询问二叔近况。三月,堂弟君来合肥出差,谈及二叔,也没说有甚异常。此前半年,我跟二叔见过一面。他见我去敬酒,也给自己倒点白酒,说道 : “ 平时我不喝酒,今个见到你高兴,也喝一点。” 意想不到的,那次见面竟成了叔侄俩今生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突然传来二叔去世的噩耗,我十分惊诧,仿佛做梦一般地不能接受。后来得知,二叔家的保姆在他病重时,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你总说大侄子对你好,怎没见他来看你呢?” 又后悔了很长时间。都怪自己,当时还想很快就退休了,还怕没时间去陪陪二叔;再就是防控刚解除,病毒肆虐,二叔身体不太好,抵抗力差,不能传染他。我完全没想到二叔的病情这么严重,发展如此迅速。唉!现在什么都不是理由。</p> <p class="ql-block">我对二叔最初的记忆,是幼年时随母亲从父亲工作的地方乘轮船返回老家,船尚未靠岸,远远就看见二叔拿着箩筐和扁担,站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轮船码头离我们家那个庄子有十来里地,回家路上,二叔挑着两只箩筐,一筐是我,另一筐是行李,母亲跟在后面,我们一路往家赶。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微风佛面,夕阳西下,彩霞满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叔中等个子,微胖,方脸,朴实敦厚,平时和颜悦色,为人实诚,喜欢说些俏皮话,写一手好字、好文章,常帮左邻右舍读信、写信,春节写个对联,人称“二先生”。我和姐姐的名字便是二叔所起。几个堂兄弟中,数我年龄最大,小时候与二叔的交流也最多,心里有什么想法,总愿意找二叔分享。即使后来我们随母亲数次搬家,但只要一放假,包括在大学读书期间,我总要去二叔家或他单位住上一阵,像个小跟班似的跟着他,许多人误以为我俩是一对父子。应该说,二叔对我后来的成长和社会认知的形成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年少丧母,童年多难。祖母去世时,二叔才三岁。不久,祖父又因担任过红色政权的村长,遭还乡团清算,被迫离家出走。姐弟四人只好与体弱多病曾祖母相依为命。那年,还乡团要在村东头的河上建一个水坝,说要拆除家里房子当筑坝材料,曾祖母以命相拚,被一枪托打倒在地,卧床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家乡解放,在外漂泊了四年的祖父方才返回家乡,东拼西凑,买了牛,置了农具,添了猪仔,并把家里十多亩旱地改成了水田。祖父起早摸黑忙着地里的庄稼,二叔白天割草放牛,晚上跟着哥哥读书识字。又过了两年,一心向往着读书的二叔,背着二十多斤小麦,到粮站卖了钱,买回了文具,挎上曾祖母用旧衣服缝制的书包,梦寐以求的上了学。祖父跟老师商量:孩子有基础,插班到三年级上,且咱们上“寒学”,农闲上学,农忙回家干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年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地上积雪足有几十公分厚,二叔赤着脚跑去学校上学,一双脚冻得就像煮熟的大虾,老师心疼不已,一问才知,二叔长这么大竟从未穿过鞋,遂带他去附近的人家,花两角钱买了双“毛窝子”(那种用稻草和芦苇花编织成的草鞋)穿上。此刻,二叔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自信,也从此铭记上了老师的好。</p> <p class="ql-block">1955年,二叔以全优的成绩考进县中初中部读书。为此,家里曾有过两次壮举,一是祖父拆掉自家的锅屋,卖了五根桁条,替二叔交了第一年学费;二是二叔自己扛着锄头,夜行两百多里,跟人到外县的一个农场打工,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暑假,挣足了第二年的学费。与此同时,他学习的劲头与日俱增,成绩一直位居班级前列,还获得初中部百米短跑冠军、作文竞赛第一名以及县优秀少先队员称号。然而,感觉上高中无忧、读大学在望的初三毕业那个暑假,二叔却因一个莫须有的政审问题,被剥夺继续进高中读书的资格。待弄清事情原委,已木已成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开春,二叔在去县城找工作的一个偶然机会,了解到师范学校正在招收小学教师速成班学生,培训半年即去基层小学当教师。他眼睛一亮,那年穿上 “毛窝子” 草鞋时,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再次油然而生,何尝不去把知识和温暖带给更多的孩子呢!学校也了解到了他考高中的一些情况,经过考试,二叔很快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还被指定为班级团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速师班教学,注重教学方法,传授教学技能,抓重点与难点问题,以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时也正值各行业开展劳动竞赛,摆擂台,树雄心,立壮志,发誓言,争上游,热火朝天。由于二叔表现突出,也因此成了师范学校的知名人物。半年后,他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孔埝小学。学校对他寄于很大希望,把一年级这个班级的全都交给他,包括语数音体美,他一个全包。针对学生的特点,他按照在速师班学到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加以引导,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得到家长、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在孔埝小学刚工作一个学期的二叔,被调往离家较远的北湾小学工作。他负责带的班级从一年级变为三年级,班级人数从四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在年底工作总结中,他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美谈七十二,宣传兼夜校;勤杂一把抓,假日忙不消;护校搞创收,劳苦人嘲笑;婚事难成全,家庭顾不到;几年烦心事,他人哪知道?” 此后几年间,他除担任班主任外,还负责这个班的语文、音乐、体育和美术的教学,同时兼任学校的总务事务、黑板报宣传和扫盲夜校教员。周末和假期,学校还安排其留校,负责护校、打理校田、饲养猪羊,搞勤工俭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湾小学的五年,是二叔人生与事业最重要时期。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中师函授学习,取得中师毕业文凭;与初中最要好同学的妹妹结成伉俪,结婚、生子,盖了自家的房;教师生涯硕果累累,各种考核均名列茅。如何当好老师,二叔总结出有四招: 一是摸清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以前在校表现,便于因人施教;二是狠抓常规教育和日常训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天检查,周周评比;三是坚持正面教育,抓差生促平衡,树典型扬正气,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四是刻苦钻研教法,增强学生兴趣,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他说:锅不热,饼不靠。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对任何学生都要满腔热情去感染、温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心跟教师的期待紧紧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家乡苏北里下河地区,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一些偏远的村庄上学不便,学龄儿童入学率很低。北湾小学施教区北部片区即是如此,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百分之六十。根据群众呼声,教育部门决定在这里设立新教学点,并明确由北湾小学派一名教师前去办学。很多人有畏难情绪,仅有五年教龄的二叔主动请缨,在一无教室、二无课桌、三无场地的情况下,依靠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力量,从选址到开学上课,仅用一个月时间,建起了后湾小学,后又三易其址,确保学校和学生日常安全。一个学校、一名老师、一个班级、两个年级和四十多名的学生,对于这种复式班如何教学,二叔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做法,就是异科轮换法、师生互动法和寓乐启兴法。他独自一人,在那一干就是五年,以学校为家,把学生当亲人,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与学校属地的周边群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的事迹也被广泛地传颂。这年公社的电影放映队,到各大队放电影,一上来是新闻记录片,接下来就是二叔的事迹快报,最后才是故事片放映,二叔冷不丁儿成了全公社家喻户晓的大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叔回到北湾小学不久,又被派姜湾小学等学校,继而担任副校长和校长等职,因其出色文字能力、组织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其间被抽调到公社(后来改乡镇)党委和政府办公室主持工作,负责上传下达、各类材料和统计数据汇总,工作报告和各种会议报告的撰写和起草。令人吃惊的是,当年党委和政府合署办公室很长时间仅二叔一人在顶岗,而且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行。</p> <p class="ql-block">二叔去公社上班,缘于 “农业学大寨” 三级干部动员大会报告的起草工作。这份报告已准备多日,几易其稿仍不理想。会议的前一天,公社领导找到二叔,让他晚上加班修改一下,二叔感觉勉为其难,认为不如推倒重来。从当晚上八点到次日凌晨六点,一宿未眠,一万五千字的报告一气呵成,非常接地气,动员大会掌声不断,群情激昂,取得轰动性效果。会议后公社原先的秘书和文书均去了基层蹲点,办公室的工作由临时借用人员负责,而且一借用就是若干年。在公社工作期间,二叔还曾负责过通讯报道、《社志》的编写和1982年开始的整党工作。那段时间,他写的通讯报道和文章,在各级报纸、电台和县广播站常有刊登和播出。他本人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按文件精神,二叔回到教育口工作,担任乡教育办主任兼中学书记、副校长,这一年他还完成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函授学习。在教育办岗位上,他针对学校类型多,教师资质不等,教学水平不一情况,首先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摸清教师整体情况,建立教师个人档案,掌握各类学校的人员机构和每个教师的工作性质、学历、工作时间、个人特长;二是摸清各所学校的硬件、软件现状;三是进行一次全面地、统一地教学实绩摸底测试,掌握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实绩。在基础上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教学制度、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和奖罚制度,完善教育口档案管理。这些工作为学校和教师科学规范管理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0年,二叔年满六十岁,到了退休的年龄。回忆往事,二叔说他有几个想不到:一是从一个食不果腹的农村穷苦孩子,成长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是从一个经受过政治磨难、被人看不起的乡村民办教师,演变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基层教育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叔,您是我心中的一束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