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

戈戈

<p class="ql-block">昵称:戈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2355166</p> <p class="ql-block">  熬过两轮长长的春夏秋冬,经过3000多里奔波,好不容易回老家过了个年。近乡情怯的感觉尚不及消退,走亲访友、胡吃海塞的热乎劲正酣之际,夫人一早惊喜地告诉我,终于抢到返程票了。</p> &nbsp; &nbsp; &nbsp; &nbsp; 喜悦只露头了一刹那,接踵而来的是无尽的感伤。“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老来还乡,我依然是匆匆过客!依然是天涯断肠人! <p class="ql-block">  年味,只是小朋友的专利,是童年记忆里过滤掉一切杂质的纯美,也是萦绕于游子心头的那缕乡愁。</p> &nbsp; &nbsp; &nbsp; &nbsp; 为了生活,我们四处漂泊,再无缘闲情逸志,人生有现实的无奈与无趣;祭扫爷爷奶奶和父亲岳父的庐墓,祭拜大姑妈的新坟,惊觉老辈们正渐渐凋零,浮现他们的慈颜,伤感难抑,人生有永恒的离绪与离殇! &nbsp; &nbsp; &nbsp; &nbsp; 见我情绪低落,善解人意的妻子提议出去走走,开车送我到宝塔湾,一座明清佛塔“蜚云塔”屹立在澧水河边。始建于明天启初年(1621年),初为砖塔。清嘉庆年间(1811-1817)由州牧谢攀云、安佩莲接续改建,更为石塔。 <p class="ql-block">  塔西约50米处原为三贤祠,祀奉三闾大夫、车武子、范仲淹,今不存。三贤均与澧城结下不解之缘:屈子行吟泽畔,作《九歌》赋《离骚》,“望涔阳兮极浦”“遗余褋兮澧浦”,澧水北岸那条数十公里长,美得一塌糊涂的风光带,即名为屈原路。而车胤囊萤的故事,激励着代代学子孜孜勤学。范文正少时求学于澧,后来写下先忧后乐的千古名篇。</p> &nbsp; &nbsp; &nbsp; &nbsp; 蜚云塔保存较好,平面呈八边形,七级通高33米。除底层仅辟一门出入外,其余六层均辟四门,内有旋梯通往上层。全塔使用方石和石灰浆为材料,塔顶为攒顶式,葫芦瓶式宝顶。 &nbsp; &nbsp; &nbsp; &nbsp; 蜚云塔门楣、门道均雕刻大小各异的佛像。底基转角处,浮雕八大力士将塔底托起,力士高1.3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该塔设计精巧,造型精美雄伟,结构严谨牢固,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p class="ql-block">  登上塔顶,凭栏远眺,澧水河奔流不息,美得如梦如幻。刚烈时奔放不羁,波涌洞庭,声势壮观;多数时候娴静淑雅,烟波渺渺,兰若萋萋。千万年的流淌与泛滥,在洞庭西滨、武陵山麓,冲积出湖南最大的平原——澧阳平原。山灵水秀,孕育了澧河人的锦绣肠肚和勇毅勤朴。</p> <p class="ql-block">  40年前,我和几个中学同学慕名而来,塔基一多半淹没在浑浊的河水里。今白首重临,恍若隔世!上游不远处的乔家河建了滟洲电站,河面退到了离塔百多米开外。村民凑钱自建了座蜚云寺,颇粗糙。今人无复古风,浮躁而功利。</p> &nbsp; &nbsp; &nbsp; &nbsp; 翻过大堤,北穿襄阳街,漫步到多安桥。这座桥位于古城东门外,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始修梁桥,取名澧州桥,旋毁于水,重建不果。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赉和州牧安佩莲联合主持,重修为石拱桥。后来,百姓感恩二人功德,更名为多安桥。 &nbsp; &nbsp; &nbsp; &nbsp; 安佩莲这人吧,还真是个办实事的官员,桥和塔,都是前任留下的烂尾,他不嫌麻烦,一一收拾利索,变为利民工程,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在《续修蜚云塔碑记》中写道,“世谓事创难,因非难。余谓因有时尤难于创。”当是肺腑之叹,谁乐意收拾烂摊子啊?新官理旧帐,用今天的好干部标准衡量,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nbsp; &nbsp; &nbsp; &nbsp; 多安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十一孔连拱石桥,全长198米,宽8.7米,高8.4米,拱桥石墩为舟形。该桥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p class="ql-block">  桥头原各竖石牌坊一座,上刻楹联:“四郊昨多垒,九澧兹安澜。”今不存。封建时代,“天下有大利者,而莫或兴之;天下有大害者,而莫或除之。” 九澧安澜安可期?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美好愿望才得以实现。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修水利,巍巍长堤,守护澧阳平原70年年丰岁饶。</p> &nbsp; &nbsp; &nbsp; &nbsp; 桥下清澈妩媚的小河兰江,是澧水的一道小小分岔,也是古城的护城河。得名于屈原《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澧有兰”。孔子曾说,“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被赋与了很美的文化意象。 &nbsp; &nbsp; &nbsp; &nbsp; 夹在兰江与澧水干流之间的,是仙眠洲。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醉眠于此,故名。吕祖有诗为证,“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nbsp; &nbsp; &nbsp; &nbsp; 号称“小青莲”的晚唐诗人李群玉就居住在此,其诗风清丽,境象优美,《全唐诗》录260余首。如“浪定一浦月,藕花闲自香。”“天与云鹤情,人间恣诗酒……白衣四十秋,逍遥一何久。”“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nbsp; &nbsp; &nbsp; &nbsp; 沧海桑田,这片诗人幽栖的世外桃源,如今成了高楼林立、人声鼎沸的闹市。兰江一度被污染成臭哄哄的死水,近些年县委县政府大力治理美化,建设了滨江景观带,变腐朽为神奇,这一带成了人们休闲游赏的好去处。 &nbsp; &nbsp; &nbsp; &nbsp; 江北的兰江公园,曾是县城唯一的公园,不少同辈人的爱情故事,最初就发生在这里。现在县城成了花园城市,有些土气的兰江公园依然热度不减。跳舞的、卡拉OK的、打牌的、打拳练剑的……一片喧腾。 &nbsp; &nbsp; &nbsp; &nbsp; 公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和辛亥革命元勋蒋翊武塑像。澧县是革命老区、是座英雄城,有大批优秀儿女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自由民主而浴血奋斗、壮烈牺牲。 &nbsp; &nbsp; &nbsp; &nbsp; 公园北侧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东西残长1500米,南北残宽约500米。以条石青砖叠砌,黏合材料用糯米浆、水、石灰加少量桐油调制而成,基脚条石之间凿有束腰形深槽,浇上铁水衔接加固。 &nbsp; &nbsp; &nbsp; &nbsp; 东南城垣上有一八角亭子,叫遇仙楼,又名澧浦楼、八方楼,登楼可瞰澧城风光。初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后屡毁屡建。相传南宋乾道年间澧州乔太守曾与吕洞宾相遇于此,吕祖留了首诗后不知所踪。 &nbsp; &nbsp; &nbsp; &nbsp; 诗云,“暂别蓬莱到澧州,偶逢太守问踪由。家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宫月角头。道我醉时真个醉,知他愁是怎生愁?世间俗事难分别,身跨白云归去休!” &nbsp; &nbsp; &nbsp; &nbsp; 沿城墙继续西行约300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文庙。始建于宋代,明初迁建于此。现有建筑建于清道光年间(1841~1844),共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从南往北依次有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六进。 &nbsp; &nbsp; &nbsp; &nbsp; 大成殿前设有露台、东西厢房和钟楼、鼓楼。布局严谨,廊廊相通,檐檐相连,木雕、石刻工艺精湛,令人赞叹。 &nbsp; &nbsp; &nbsp; &nbsp; 崇圣祠内展陈着澧县古迹古文化。澧县是文物大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以城头山、鸡叫城、鸡公档、彭头山、八十档等遗址为代表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璀璨夺目,震惊寰宇。 &nbsp; &nbsp; &nbsp; &nbsp; 特别是城头山遗址,有6300多年前的城池、6500多年前的稻田遗迹,号称中国第一古城。 &nbsp; &nbsp; &nbsp; &nbsp; 以余家牌坊、花瓦寺塔、澧州文庙、澧州古城墙为典型的古建筑精美绝伦、惊艳世人。展出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古朴典雅,精彩纷呈。 &nbsp; &nbsp; &nbsp; &nbsp; 大成殿东西厢房分别辟为武昌首义蒋翊武事迹展示馆和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政治讲习所陈列馆,贺龙、林伯渠、周逸群、段德昌、朱务善、王震等灿烂群星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nbsp; &nbsp; &nbsp; &nbsp; 华灯初上,意犹未尽的我又在万达城和街心花园流连许久。这里的繁华热闹,在我平生走过之处,也算数一数二。 &nbsp; &nbsp; &nbsp; &nbsp; 花园的角角落落临时布设了各式游艺项目,滑梯、转篮、旋转木马、蹦床、果虫滑车、海盗船、汽枪等应有尽有,光套圈就足足七八种花样,甚至有一处套鹅游戏,真的围了20多只鹅,嘎嘎嘎闹哄哄一片。 <p class="ql-block">  四处万头攒动,极致的人间烟火气!广场上看的玩的唱的跳的,街边小酒馆吃着砵子菜的,万达城楼上地下逛的,个个喜笑颜开,洋溢着简简单单的快乐,这是小城的特色标签。</p> <p class="ql-block">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故乡啊,再会知何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