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隅散记⒃】 一位活跃于网络平台的现代诗人白璞 / 朱俊平

新华书店

<p class="ql-block">  诗人是疯狂的,思维是跳跃捉摸不透的;天地万物,宇宙洪荒 ,坊间世俗,所有生灵的瞬间,在诗人思维中都将转换成诗句;在诗人的运动轨迹中只有美丽的远方和热辣的白酒还有想像中的异域风光……</p><p class="ql-block"> 小镇内,小镇外,铺天盖地成了诗人白璞的诗句。日月被气势磅礴的诗句遮掩,只有夜晚里街道路灯散发的光亮让生活在小镇上的人感到了一丝光亮。这个原名白保全,笔名白璞的诗人,大名鼎鼎,好多人都认识,知道他的过往和现在。</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说说他吧。我和他不在一个地方居住,相隔十里。儿童时代就成了玩伴,因为他父亲是朱村人,每年都会随父亲回家看望奶奶和叔父。他有时独自去,总喜欢背着一箱子小人书,每次必从我家碾麦场上路过,就在地坑院窑背上大喊,“我来啦,我来啦!上来,上来呀,看娃娃书。”这一句句喊声特别吸引我,不用说我就知道谁来啦,便欣喜若狂里去追他,就这样由于都爱看小人书,一来二去我们便成为最好的朋友。童年时光在不同的地方成长中匆匆而过……</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我们进入同一学校,白保全比我低一级,由于共同爱好文学,越走越近,彼此间无话不谈。直到毕业,有时写个文章总爱交流一下,谈谈各自的看法,也谈人生理想,谈未来打算,心中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他爱到我那里去,有时住上几天,我们有谈不完的话题。他在小丘组织了爱好写作的读书小组,我在朱村也有个读书小组,常常在小丘文化站座谈交流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问题,参加县里举办的文学写作培训班,背馍步行去铜川群众艺术馆听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京夫、黎明等老师文学讲座,我写的文章他总爱批评指出这不对,那不对,有时为一些观点也争得面红耳赤。</p><p class="ql-block"> 一直生活在小镇上的他,儿童时代是幸福的。他爷爷是小丘镇有名的白铁匠,他的名字在四里八乡内无人不知。在那个以铁匠打造农具的年代里,他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手艺人,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极为显著。每当提起他的名字,人们都会立刻联想到他精湛的技艺和对农业的巨大贡献。然而,白铁匠在民国十八年遭遇了大饥荒,从河南流落到小丘镇。在这里,他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以打铁为生。他的技艺和声誉使得所有使用农具的人都对他耳熟能详。随着合作化的推进,他的技艺成为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在那个学徒工每月收入仅八元的时代背景下,白铁匠作为一位技术过硬的技工,每月收入高达七十多元。这一收入水平不仅彰显了他个人的卓越技艺,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在那个时代,即便使是单位领导,其收入也不过是他的一半而已。更何况,他还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老兵,其经历和贡献更是令人敬佩。爷爷有这份稳定的高收入,白保全自然成了他的宝贝蛋,被百般宠爱着。每月十元的零用钱,成为当时一个富裕家庭三个月的劳动工值。也正是这份优厚的待遇让他少年纨绔,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处,往往成为大孩子欺负的对象,他常常被他们抢拉到卖东西的摊位前付款,用以换取他们的保护。后来他在看小人书上找到了乐趣,索性用大部分零花钱购买书籍。爷爷去世后,由于家庭弟兄们多,困难也多,缺吃少穿,父亲学会的铁匠手艺在生产队挣的工分难以为继,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继续考学,和父亲共同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p><p class="ql-block"> 年轻气盛的他,不甘贫困,对未来充满豪情。他的住宅面临街道,做生意很有条件,但资金从何而来,亲戚朋友的情况和自己差不多,他想贷款,银行人主动上门找他,答应给他贷款。他父亲知道后,把放贷的人骂了一顿并告诉银行人:“我家这么穷到时候拿啥还?”银行人知道情况后再三向他父亲解释这是国家为发展个体经济政策,你儿子行为在国家扶持范围内。他父亲听后只是一句话:“还不还”?来人说:“肯定还!”没等来人再解释便被他父亲赶出了家门。吓得银行人再也不敢上门。不管保全怎么向父亲保证,父亲的意见是先到耀县石砸厂拉石头挣下钱再说。没有拧过父亲的白保全便踏上了去石砸厂拉石头的那条路。</p><p class="ql-block"> 清晨,东方露出点微光,他便拉着架子车和几个同行的同学出发了,经过一天的艰难行走,直到天黑才到耀县石砸厂。石砸厂断断续续八个月的艰苦生活最终让他的一根手指残疾,从此无法伸直,遇劳累雨天便酸困。由于他一心想着办理发馆的事,在石砸厂身心交困,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场哑炮事故后他作出了离开这里的想法。那是开山炸石完结,半小时以后方可让人进入石头窝子给自己抢占石头,便于第二天拉更多的吨位,挣更多的钱。谁知当人们进入后却发生了哑炮爆炸的事故,飞来石头砸伤了四人,其中最严重的一个人被巨石压断了双腿,终身残废。这样,他坚定地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最终还是回到小丘,还是想办理发馆,最起码能养活自己。说理发是个手艺活,白保全还真有点技艺,那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周老师组织男同学集资买了一把手动推子,见到这把推子后,大家都很兴奋,跃跃欲试却没人敢在同学头上下手,他便自告奋勇地走上前去,由于不懂推子的用法,把学生头发夹在推子里,疼得小同学直叫,吓得他赶紧用力去掰,把推子把掰断了。这下他傻眼了,尽管周老师不让他赔,同学们却不答应,好不容易集资的钱这下泡了汤,那是七十年代,当时经济还十分落后,钱对于人们来说极其稀罕。同学们知道他有钱,非让他买,有的同学甚至大声喊,要打土豪,分田地。白保全的心里却有自己的盘算,买一把行,只要让他当理发员,并承认这个是他自己的。就这样他慢慢变成了全校的理发员,后来他又买了一把,还收徒讲学,目的看能不能收到一分二分,他的梦想最终在关系好们同学批评下失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样,回到小丘街的他,由于有理发的基本功,上手又容易,盘算来盘算去,要开张也不容易,最起码有个门面房。他父亲便在场上用土墙打了个板墙,上面用自己节约下的钱免强盖起这间房,房盖好后,他父亲哭了,告诉他,本来这些钱是准备给他娶媳妇的,现在让你整光了,理发工具你自己想办法。媳妇我也不管了。那一天他看见父亲第一次哭得很伤心,甚至哭出了声。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的眼里始终含着泪。那的他想起爷爷,他老人家活着该多好。他有两个爷爷,两个爷爷都是从河南流浪来的。有天早上,他爷要打开临街铁匠铺门时,看见墙角蜷缩着一个半大小伙子,便走上前问,谁曾想这小伙子一开口竟然说的是河南话,见是同乡,起了怜悯之心,经过攀谈了解,收他为徒,两人相伴了一生,共同奋斗一起打拼,各自成家,但做事仍在一块,感情相当深厚,亲如亲兄弟。当保全谈起他童年的零用钱时,正是这两个爷爷给的,这个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直至七十年代末,他爷爷去逝,另一个伏风亭爷爷回了老家河南。</p><p class="ql-block"> 一把推子一个剪子就能开张,这活路好像专为穷小子准备的,何乐而不为呢?说干就干,看起很简单的事,盘来盘去得七八十块钱。记得河南老伏爷临走时给白保全的零花钱让母亲保管着也要来花得一干二净,就在这危难时刻,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张玉峰,当时的张玉峰在照金矿储蓄所上班,他让人捎话告诉白保全,他可以为帮助他并借给他钱,就这样在张玉峰的帮助下,理发馆顺利开张了。在今天看来五十元根本不算钱什么。常言道穷在街头无人问,正是张玉峰的无偿帮助才使他走出了困境,开始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河南老伏爷踏上回家那天起,他才真正懂得了所有的事必须自己扛。两个爷爷的相继离开,幸福从此离开了他,在奋斗寻找幸福是何其困难。第一天不错,挣了不到二元,要知道当时理一个头二毛,剃一个头一毛五,这对他来蛮高兴的。因为在此之前他代存过别人自行车,一集下来挣了五分,一下子收入了这么多钱,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是何等高兴。虽然农村人没那么大的讲究,但保全还是自认技术很差,特别是给一老头刮脸,划了几道口子,很是愧疚,立马拜师学艺,水平日渐提高。生意兴隆,人多为患,妹妹弟弟们也争相帮忙。坚持数年,不甘做这点事,把理发店交给妹妹打理,自己便走南创北,寻找远方的诗情画意,几经折腾,和好友张玉峰在县城开过书店,后来在爱妻朱小改家庭帮助下在自家门前筑屋建房,开起了“朱白酒家。”不知他的的烹饪技术从何而来,我自始至终认为他就是胆大妄为,敢想就敢干,可以从零做起。那么,肯定是边学边干,请教了好多人,翻阅了南北菜谱,仔细研究,家常菜自成一派,注重绿色食品,研究野菜中的学问,终成大器,朱白酒家更是声名鹊起,顾客络绎不绝,有了积蓄,儿子也上了初中。清山绿山,儿子就是金山银山,他适时关了店门,在县城陪读儿子,辅导作业,业余时间写作,重拾梦想。但见开销增长坐吃山空,在同学杨维耀的慧眼识珠下被聘请到了职业技术学校当上了烹饪教师,尽管是业余的,也没有耽误儿子的学习辅导。也为家庭赚得了一些收入。随着他的烹饪教学名声远扬,有更多的职业技校就业单位聘请他任教。</p><p class="ql-block"> 烹饪学校任务在那,他就去那!城市农村,山区野洼都有他培训的烹饪学员,在此,不凡有美女少妇见白璞老师一表人才,讲课绘声绘色,带有阳钢之气声音极感魅力,做出菜色味俱佳,特别是炒菜时的神态帅气,胸有成竹,镇定自若,举手投足潇洒自如,不是神厨,胜似神厨。个个有爱慕之心,以请教学问之名,邀请吃饭喝酒,白老师喜不自禁,“喝酒嘛,行!请教学问嘛,行!感情莫谈!”有个别追星学员知道白老师坐怀不乱,也死了心,更怕白老师的酒量,也怕自己的钱袋不保。三五十人的烹饪培训算不了什么,为部队烹饪培训谁经过、见过,为展示技艺,现场为数千人做菜这活儿在白老师的手里算得了什么,十八印锅,大铁锨炒菜,白老师翻手成云,正手成江,那功夫如详龙卷风,孙猴子捞月,武士拳击般炒出了盘盘美味佳肴,首长和士兵赞不绝口,请为上宾,好酒好烟相送,约好再来培训复员前爱好烹饪技术的士兵。在此期间应学校邀请,编写了《农家乐培训教材》以及野菜中的营养价值菜谱。</p> <p class="ql-block">  生活向阳而生,顺风顺水,在城里陪读期间,白璞老师利用闲暇之余写成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黄土魂》草稿。儿子学业有成,考上某名牌大学,后有参加工作,年薪十万,白璞老师功成名就,虽然为没有及时出版《黄土魂》小说而搁浅,在他看来这个时代是知识泛滥的时代,很多人的作品无非是一次性垃圾袋,自己的也不例外,除挽惜之外也没有多少内疚,儿子的成功胜过一切。儿子成了家,白老师喜不自禁,有了孙女,白老师和妻子跟随儿子来到省城,看孙女,享受天伦之乐,来回奔波丘隅和省城之间,有了时间,诗成了他的远方。青年的理想重拾起来。他酷爱诗歌,对现代诗钻研至深。短短数年,写了千首多诗歌,20余万字,在全国各大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深得读者广泛认可,许多读者评论说他的诗富于哲理、深刻,善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我反思。他善于从大自然中捕捉万事万物,上至星辰天地,下至花草树木,风云变化,鸟兽万物在他的眼里都会与它们对话,探讨它们前世今生未来以及与人类的休戚相关。读他的诗让人必须伫足漫卷,方可深得其意。他的爱情诗更是让人牵肠挂肚,爱恨难舍。他写的小说、散文,就是从人性的底层出发,剖根问底,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相互串联,无疑他是以判逆者在写作,在剖心自问。</p><p class="ql-block"> 文彩飞扬,才思敏捷,谈吐之中往往体现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无疑他是有相当生活阅历的人,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大器晚成。他很有组织能力,文友们爱称他是“丘隅文化诗聊群”高管。以诗为笔,豪情万丈的写下自己美好的人生。又有文友说:“白璞的诗有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气定神闲的侃侃而谈,喷薄而出的大美诗篇,洞察天下的敏锐触角,疯狂白璞,了不起的大诗人。”</p><p class="ql-block"> 是的,白璞是一位活跃在网络平台的现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时代特征,主题丰富,贴近生活,并特别关注内心世界,也常常聚焦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例如在《我是诗人吗》中,他通过“安放好风尘中的那些琐事,让自己逃离往事的纠缠,风里雨里,孤独前往”这样的句子,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内心孤独与挣扎的深刻洞察。他的作品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如《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光里》,通过对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人性的思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比如在《假定》一诗中,他通过“如果我们把假定的爱当既定的事实认识,我们就会产生许多幻觉,也会产生许多美好的心思”,将爱情中的幻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常常在简单的情感表达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光里》中提到的“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光里,却以为照亮了别人”,这种表达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同时引发对人生意义和自我认知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白璞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修饰。例如在《我是诗人吗》中,他用“我是诗人吗?在文字里徘徊,寻找着自己的影子”这样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对诗人身份的质疑和对创作的迷茫。他的作品整体风格清新自然,给人一种朴实无华的感觉。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容易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也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白璞的创作手法多样,他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光里》中,“光”象征着自我认知或自我价值,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风”“雨”“光”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白璞的诗歌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细腻,主题贴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同时又富有哲理和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9日于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