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说蛇 参观蛇展

老金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2月8日,星期六,农历正月十一。</p> <p class="ql-block">前天下午,一股西伯利亚寒流突然南下,寒风凛冽,晚上北京大风竟然达到了破记录的十四级,可怕极了。北京遭遇了极度寒潮,气温骤降至零下17度,昨天白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下7摄氏度,天寒地冻,滴水成冰。</p> <p class="ql-block">前天 昨天,整整两天,我都没敢出门,今天上午,风终于停了,还出了太阳,真的让人兴奋。</p> <p class="ql-block">下午,虽然说气温最高温度只有零下一度,我还是走一走,坚持每天一万步,锻炼身体不能停,我来到了中国园林博物馆游玩。</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临时展厅正在举办乙巳蛇年蛇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蛇”,被古人称为灵物,是大地的符号,是时光的纹路。蛇,蜿蜒而行 连接天地,也承载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想象。蛇为两栖爬行动物的族群,以其隐秘而奇妙的姿态遍布山川河谷,共绘生命的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巳蛇”,为岁时之象,寓意灵性与转变。而在大自然里,“它”与“它们”更是自然平衡的维系者,物种繁衍的守护者。“它”与“它们”静静地融入万物的脉搏,以变温之身感知四季冷暖,以独特智慧适应山河万境,诉说着一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永恒诗篇。我们从文化与科学的双重视角出发,从神话到科学,从“它们”到我们,共同揭秘两栖爬行动物的神奇世界。</p> <p class="ql-block">生肖由来,关于蛇在十二生肖中的地位,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传说时代。《史记》提到的“建造甲子”就是这种说法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或是受古巴比伦文化的影响。然而,广泛的研究表明,生肖源自中国,体现了华夏先民对动物的崇拜,比如对马、羊、牛、鸡和犬等与生活、生产相关动物的崇敬,以及蛇、虎等会威胁到人类生命相关动物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蛇作为生肖之一,代表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力量的认同。它在早期文化中象征着神秘与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蛇这种动物在生命力与生殖力上的崇拜。蛇在中国文化中地位不可替代,南朝沈炯的生肖诗和西晋傅玄的《灵蛇铭》都表露了蛇作为生肖的吉祥象征,展示了蛇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巳蛇由来,“巳”是地支的第六位,用于配合天干纪时,作为古代重要的时间记录方式。在《说文解字》中,"巳"被解释为“阳气已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象征自然界阴阳交替的时刻,并与蛇形相似,因此“巳”与蛇紧密相连。蛇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二元性,既有善恶之分,又与生命的生长周期密切相关。《淮南子》中提到“巳则生已也”,描述了春天万物生长的规律,蛇在此时苏醒并活动。《论衡》则将“巳”与火联系,强调了蛇的热情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洛阳巨蛇事件,唐玄宗天宝年间,洛阳邙山出现一条巨型蟒蛇,高一丈多、长十丈余,通体深黄色,鳞甲坚硬。其巨大体型和凶猛异常引发洛阳城内恐慌,甚至惊动了唐玄宗李隆基。皇帝派遣军队前往降服 但邙山地势复杂,巨蛇力大无穷,众人束手无策。</p> <p class="ql-block">白蛇传,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p> <p class="ql-block">刘邦斩白蛇的传说,汉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人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p> <p class="ql-block">五大“家仙”,民间一直有着“狐 黄 白 柳 灰”五大家仙的说法,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鼬,俗称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间普遍认为五大家仙是与人类长期伴生的,属于亦妖亦仙的灵异。如果侵犯了它们 使它们受到伤害,它们就能以妖术对人类进行报复,使人类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倘若人们敬奉它们,则会得到福佑。因此,民间许多家庭中都供奉五大家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大家仙”的说法主要体现了古代民间对动物的崇拜 同样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园林小讲师给大家讲解。</p> <p class="ql-block">《山海经》里的“它”,除了多位神祇拥有着人与蛇相结合的形象,《山海经》里还记载了多个拥有蛇的形态特征的神奇生物,以及多个与蛇紧密相关的“人”类族群,可谓处处留踪。</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共工、烛龙与蚩尤,这些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皆以人、蛇形象并存,展现出古人对蛇的崇拜与敬畏。每一位神祇的蛇身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延续和宇宙的奥秘。 从伏羲到蚩尤,“蛇身人首”的神话人物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蛇的崇敬,还透露出古人对自然、生命与神性的深刻思索。蛇,这一神秘生物,始终与人类命运交织,成为了象征、故事和传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蚩尤,《海内经》曰:“有人曰苗民,其神为延维,即委蛇。是蚩尤即委蛇亦即修蛇,故其字从虫。”蚩尤是炎帝的子孙,曾与华夏集团的黄帝进行过激烈的战争,从而成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从蚩尤的名字来看,“蚩”字从虫,从它,而“它”即古“蛇”字,则蚩尤为蛇属。</p> <p class="ql-block">烛龙,一位神秘的神灵,其身长千里,蛇身人首,拥有掌控昼夜风雨的力量。他不饮不食、不息不寝,永恒不灭象征着时空的流转与自然的无尽轮回。</p> <p class="ql-block">共工,水神中的一员,他的蛇身与人首,仿佛与江河湖海的浩渺之力相呼应。在传说故事里,共工常常挑战天地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女娲,这位上古时期的神女,亦以“蛇身人首”的姿态出现在传说中。女娲在神话传说中抟土造人和补天造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她的母性与神性,同时也彰显了其赋有生命力、创造力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伏羲,古代三皇之一,素有“蛇身人首”的形象,其蛇形身躯似乎与天地之道相融。伏羲所创造的八卦,不仅是对宇宙运行的深刻理解,也是古代文化智慧的象征。蛇的形态与神性交织,令伏羲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深邃。</p> <p class="ql-block">蜿蜒而行的“蛇”,自古便是神秘与灵性的化身。远古神话中,“它”化身为山海奇兽,游弋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里,“它”灵动为仙,与十二生肖共谱岁时歌谣。这是网纹蟒。</p> <p class="ql-block">在地方图志的墨香中,在廿八星宿的余晖下,“它”更是文化的守望者,映照人类对自然的深沉想象。这是白喉巨蜥。</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沿着神话与传说的脉络,探寻“它”的文化演绎。从图腾到文物,感受“它”在岁月长河中的灵动与文化深意。</p> <p class="ql-block">异象与传闻,从神秘的石蛇异象到坊间传闻的蛇影纠缠,蛇在各地的异象与传闻中,塑造了一个个令人遐想的故事。这是瑶山鳄蜥。</p> <p class="ql-block">龙与蛇,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历来被视为力量与智慧的化身。这是银环蛇。</p> <p class="ql-block">然而,龙与蛇的关系却常常让人捉摸不定,尽管在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中,龙与蛇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纠缠和交织却早已渗透在历史与传说之中。这是红尾蚺。</p> <p class="ql-block">从外形上看,龙身与蛇身难以分辨,后代的龙虽已成型,但其形态依然保留了蛇的特点,尤其是早期的龙,更像是一条庞大的蟒蛇。这是眼镜王蛇。</p> <p class="ql-block">而在古代文献中,龙蛇并举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有“蛇即是小龙”的说法,揭示了二者密不可分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更有趣的是,蛇蜕皮的“龙衣”一词,正是将蛇与龙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扬子鳄。</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龙的形象,实则是在蛇的基础上,经过世人奇妙的想象与赋予,逐渐演化成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神祇形象。这是大鲵。</p> <p class="ql-block">鼋,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爬行纲,鳖科。吻突很短。背甲近圆形,散生小疣,暗绿色。</p> <p class="ql-block">蛇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蟒蛇骨骼。</p> <p class="ql-block">蜥蜴骨骼。</p> <p class="ql-block">蛇的身体构造,蛇虽外观简单,却拥有发达的感知系统,通过独特感觉器官适应多种环境。</p> <p class="ql-block">蛇“信子”,蛇的舌头俗名叫“信子”,细长而有分叉,并且总是不停地吞吐着。原来是它在捕获空气中的气味分子,从而判断它接近的是什么物体以及物体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蛇会主动寻找食物,以游蛇科为代表的身体细长矫健的一些蛇类,例如赤练蛇,会在温</p><p class="ql-block">度适宜的时候,主动寻找猎物 多数情况下是以绞杀形式进行捕猎。这是正在捕食青蛙。</p> <p class="ql-block">蛇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也有的蛇却守株待兔 以蝰蛇科为代表的身体短粗笨重的一些蛇类,例如尖吻蝮,则会盘卧在落叶堆里,等待经过身边的小动物,往往用毒液使猎物死亡。辽宁省蛇岛上的蛇岛蝮,将身体缠在树枝上,头部伸向树梢,纹丝不动,静悄悄地窥视着四方。一旦小鸟在枝头上歇脚,便立即进行突然袭击,将小鸟吞食。</p> <p class="ql-block">蛇的捕食有,鱼类 蜥蜴 蛙类 鸟类 鼠类 蛇 小型家禽 其他蛇类和各种蛋。</p> <p class="ql-block">蛇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北京地区常见的蛇。</p> <p class="ql-block">赤峰锦蛇,无毒,主要分布在北京郊区的山地,当地人称其为“黄松”。</p> <p class="ql-block">白条锦蛇,无毒,性情温顺,是北京最常见且分布最广泛的蛇类。</p> <p class="ql-block">北京地区常见的蛇。</p> <p class="ql-block">王锦蛇,无毒,北京山区居民称其为“臭松”,因其受刺激时会释放恶臭气味。</p> <p class="ql-block">短尾蝮,有毒,短尾蝮生活在北京北部低海拔山区如昌平、密云、怀柔和延庆的山地。</p> <p class="ql-block">玉斑锦蛇,无毒,主要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的山坡林地,白天一般待在洞里,黄昏开始活动。</p> <p class="ql-block">团花锦蛇,无毒,栖息在北京西北部的山区,喜欢矮树、小灌木丛或多石的土坡。</p> <p class="ql-block">黑眉锦蛇,北京的黑眉锦蛇为模式亚种,无毒,主要分布在山地树林中。</p> <p class="ql-block">乌梢蛇,无毒,主要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栖息于水边。</p> <p class="ql-block">赤链蛇,无毒,赤链蛇体型较小,攻击性强,栖息于北京西北部山区。</p> <p class="ql-block">虎斑颈槽蛇,有毒,常见于北京四环以外的河边和池塘 喜欢白天活动,俗名“野鸡脖子”。</p> <p class="ql-block">“它”,是这颗星球上最神秘的居民之一。没有腿的“它”,却能在大地上滑行自如,用舌头感知周围的世界。这是苇氏铠甲蝮蛇。</p> <p class="ql-block">“它”,通过温度和振动感知环境,蜕皮时仿佛重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p> <p class="ql-block">“它”,是大自然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捕食与被捕食的双重角色,维护着大自然的平衡。这是缅甸蟒。</p> <p class="ql-block">“它们”,与“它”同样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百万年来,适应了从水域到陆地、从酷热到寒冷各种环境,找到了属于“它们”的生存之道。</p> <p class="ql-block">一起走进“它与它们”的奇妙世界,了解蛇与其他两栖爬行动物,如何在这颗星球上演绎“它们”的故事。这是红鬣蜥。</p> <p class="ql-block">蛇类以独特的形态和习性引人注目,其起源曾令科学家困惑。</p> <p class="ql-block">如今,通过古生物学、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科学家确认蛇是由蜥蜴进化而来。</p> <p class="ql-block">19世纪,人们认为蛇起源于水生爬行动物,但化石如显示早期蛇具有四肢,证实陆生蜥蜴起源假说。</p> <p class="ql-block">分子生物学揭示蛇与蜥蜴共享基因,并在约1.18亿年前分化,白垩纪-古新世大灭绝后迅速多样化。</p> <p class="ql-block">解剖学研究显示。蛇的脊椎骨和退化后肢与蜥蜴相似,生态学证据表明早期蛇类多为陆生,捕食和繁殖行为也与某些蜥蜴类似。</p> <p class="ql-block">基因组学分析揭示,蛇的独特形态源于基因组的快速进化,进一步确立其由蜥蜴进化的观点,为爬行动物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它”,和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甚至“它”能与我们共享一个空间。</p> <p class="ql-block">如今,爬宠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一部分,蛇与蜥蜴等神秘生物,不再只是自然界的谜团,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伙伴。</p> <p class="ql-block">蛇,总让人谈“蛇”色变,其实“它们”是北京生物圈里的“隐士”,大多数无毒又温和。</p> <p class="ql-block">那些误解和恐惧,往往来自不了解。在野外遇到蛇 该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不如先来这里,了解“它们”的真面目,打破偏见,和这位“冷血邻居”做个朋友吧!</p> <p class="ql-block">全球约20%的蛇类是毒蛇,毒蛇通过伏击和注入毒液捕食。</p> <p class="ql-block">而无毒蛇则通过卷缠窒息猎物,部分微毒蛇通过后沟牙麻痹猎物,蝮蛇和蟒蛇具备红外定位功能。</p> <p class="ql-block">蛇在吞食较大的猎物以前,也要进行简单的“加工”。首先,它把猎物缠挤成长条状,或者从动物的头部吞起,将猎物的四肢捋顺,便于吞入。</p> <p class="ql-block">在吞食时,还要借助于钩状牙齿的帮助和口腔里分泌的大量唾液,以及消化道的延展性,使猎获物一直进入胃里。</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蛇类食谱也不尽相同,盲蛇类喜欢吃土里的蚂蚁、白蚁的卵和蛹等。钝头蛇、小头蛇等喜欢吃蜗牛、蛞蝓。翠青蛇喜欢吃蚯蚓。水蛇和海蛇对鱼类十分偏爱。颈槽蛇、渔游蛇、赤练蛇等对鱼类和两栖类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而大部分蛇类属于机会主义者,小型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都会进行捕猎。</p> <p class="ql-block">王锦蛇、眼镜王蛇等大型蛇类除了常规食谱以外,也喜欢吃其他蛇类,而蟒类因为体型巨大,则会捕食羊、猪等大型哺乳动物,甚至人类。</p> <p class="ql-block">结语:从荒野到城市,从神话到生活,它是古老智慧的象征。蛇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亲密伙伴,更是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蛇,引发了我们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对万物共生的思考,它们与我们的世界交织,讲述着生命的奇迹与人文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2025-—乙巳蛇年,巳蛇,再次成为时间画卷上的主角。它以优雅的身姿穿行在时光流转之中,它们以多样的姿态演奏自然的多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乙已蛇年,愿我们以它一般鱼于到度蜕变,焕发生机,在生命的长河中电写属子你我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