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印象】苏州拙政园

侯睿

<h1>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文章,文中照片均为本人实地拍摄。因摄影水平有限,故不能完全通过照片展现出拙政园之美,敬请见谅。</h1> 春意盎然的拙政园(初春拍摄) 与谁同坐轩与波形水廊(初冬拍摄) <h1>  有一种风雅寄情于小桥流水,有一种眷恋称之为姑苏情怀。苏州,古称姑苏,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它的风采让无数文人墨客和商贾名流趋之若鹜。这里气候温和、环境幽雅,是江南水乡养生宜居的典范。漫步姑苏城,你会被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江南景致深深吸引,你会在众多的园林街巷和史迹古刹中流连忘返,还会在亲身感受到它璀璨多样的吴地文化后对它生出由衷的倾慕之情。</h1> 春光无限 <h1>  以前我听人说去苏州就是看各种大同小异的园子,没什么意思。也许这样的话你也听到过,但无论如何,还是请相信古人的审美,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前后到过两次苏州,一次在初春,一次在初冬,正是因为初见的无限美好,才有了再次的千里相聚。苏州位于太湖之滨,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城市,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如果说小桥流水是江南风雅的精髓,那么苏州园林便是姑苏城优雅精致的"灵魂"。</h1> 拙政园一景 拙政园一景 拙政园一景 <h1>  说到园林,应首推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园子的第一任主人是明朝御史王献臣。他在仕途失意后回到家乡苏州,用了十六年时间在元代大弘寺的旧址上拓建成园,取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命名其为拙政园。有记载,在拙政园动工建造前王献臣邀请到江南才子文徵明参与了园林设计。后来文徵明依照园中景致绘制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并作《王氏拙政园记》。晚年的文徵明再次从三十一景中选取了十二景重新绘制,于是又有了《拙政园图诗册》这一丹青瑰宝。据传《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而《拙政园图诗册》传下来的只余八景,还辗转流落海外,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个结果令人惋惜。</h1> 拙政园见山楼(初春拍摄) <h1>  拙政园内部分东、中、西三个部分,从正门进入即先到东园,此处又被称为"归田园居"。走过第一道月洞门便是古色古香的兰雪堂,它曾是归田园居的主厅,堂下置有漆雕的拙政园全景图。出兰雪堂,东园景致尽收眼底,只见园内树繁草盛、柳绿池清,池畔临水处筑芙蓉榭,可斜倚于廊下美人靠隔水而憩。沿石子路往北走,群荫环绕间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因亭下有一眼泉井,故得名天泉亭。东园开阔,除了兰雪、芙蓉、天泉外,还有林香馆和放眼亭以及涵青亭等建筑。东园曾遭到过破坏,如今所见景致均为现代重建。</h1> 兰雪堂 芙蓉榭(初冬拍摄) 归田园居一角(初冬拍摄) 天泉亭(初冬拍摄) <h1>  从林香馆向西行至梧竹幽居后就到了中园。这里池水蜿蜒、石桥曲折,桥下的水色如墨玉,池中氤氲丛生、落花浮影;往前行,水围山岛,岛上筑亭,亭前林荫铺地,岸边藤萝遍披。从梧竹幽居往西望,就可以看见园中的苍梧碧水和亭台楼榭与远处的北寺塔相映成趣。北寺塔并不在园中,这里采用了"借景"的巧妙手法,把园外古塔也"借入"了拙政园的景致中。中园的建筑皆依水而建,布局考究,走过曲桥就是粉墙黛瓦、重檐卷棚的见山楼。见山楼三面环水,分上下两层,底层又叫作"藕香榭",想必仲夏时节此处定是荷香弥漫沁人心脾;两层楼之间无楼梯可攀,想到二楼得沿着楼外的爬山廊上去,这个构造着实罕见。除此之外,二楼上镶嵌着白色贝壳的明瓦窗也是不容错过的亮点。与见山楼隔水相望的是船舫型建筑"香洲",远观恰如一艘精致的画舫临水而泊。中园的中心位置建有远香堂,属于拙政园核心建筑之一,其风格独特,步柱间为落地玻璃长窗,四周轩廊环绕,古朴雅致。远香堂设计巧妙,它在集苏式园林建筑之美于一体的同时,还兼顾了舒适性和实用性。堂内地砖下为中空设计,前人在中空处烧炭,相当于现代房屋中的地暖,这不仅使室内温暖如春,也隔绝了荷池中漫延上来的湿气。在远香堂东侧有一假山,拾级而上则见群翠簇拥中绣绮亭,亭前古松傲然,是驻足小憩、居高赏景的绝佳位置。从南面下山到枇杷园,园内遍植枇杷树,又设玲珑馆与嘉实亭。嘉实亭正面墙上有长方形的空窗,窗外是白墙作纸、竹石为画的景象,这种巧妙表现微观美景的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多有应用。亭下还置有石桌,桌面是一块"金砖",与故宫三大殿地面上铺的“金砖”为同一物。回头向西,在中园西南角的小沧浪附近有松风水阁等小巧玲珑的亭廊建筑,透着江南水乡细致入微的气息。</h1> 藕香榭 船舫“香洲” 氤氲丛生、落花浮影 林荫铺地、藤萝遍披 见山楼(初冬拍摄) 见山楼外爬山亭(初春拍摄) 漫步拙政园 松风水阁 松风水阁 远香堂介绍 绣绮亭 <h1>  西园与中园的分界点在"别有洞天"的月洞门,穿门而过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独具匠心的扇型建筑"与谁同坐轩",整个亭子看起来像是一把半开的折扇,连亭内的空窗也被凿成了扇子的形状。听路过的导游介绍,在清朝时期的一任园主为了不忘祖宗卖扇起家的历史,遂在园中建了这座亭子。亭下碧池边是波形水廊,其设计精巧别致,廊道高低起伏,廊壁上除了经典的花窗外,还嵌入了不少题刻诗词的书条石。顺着波形水廊走,南边的尽头处是西园的主厅,这座厅堂中央以屏风为界,北厅称为"卅六鸳鸯馆",南厅唤作"十八曼陀罗花馆"。这里最博人眼球的是"宝石蓝"和"葡萄紫"的彩色琉璃窗,它们是晚清时期从国外进口的稀罕物件,阳光从窗棂透过时,便在地面上映照出如梦如幻的彩色景象。过桥是留听阁,阁内有一扇清代的银杏木雕飞罩,其工艺精美非常,上有松、竹、梅、鹊等花刻,艺术价值极高,被称为拙政园的"镇园之宝"。</h1> 波形水廊(初春拍摄) 与谁同坐轩(初春拍摄) 波形水廊(初冬拍摄) 与谁同坐轩内部 十八曼陀罗花馆介绍 盆景 盆景 十八曼陀罗花馆 彩色琉璃窗 卅六鸳鸯馆介绍 留听阁里的清代银杏木飞罩(照片中最前面镶嵌玻璃的褐黄色木雕即是) <h1>  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巅峰之作,它展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宝库。今天我们看到的拙政园美不胜收,但你无法想象的是,五百年来它也曾经历过颓废破败和杂芜丛生的落魄时期,也曾被数易其手有过连番的兴衰起落。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缺少挺身而出并全力保护它的人。得益于此,生于当下的我们才能再次见到这座古老园林容光焕发的一面。</h1> <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5年2月9日夜</p> 塔影亭 窗外芭蕉 拙政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