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欢迎你!今天是元月9日农历乙巳蛇年元月初十一日星期六 今天与你分享的是:

硕虎

<p class="ql-block">《家庭的觉醒》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原创 吾悦的城思录 </p> <p class="ql-block">2016年,我成为了一个小女孩的母亲。在孩子出生这天之前,我脑海里关于一个小生命的幻想是飘在空中无比瑰丽的彩色气泡。直到走过了大部分新手妈妈必经的 “阵痛” 之路,跌跌撞撞中,学习着、体验着、感悟着,直到最近两年才逐渐从容。与《家庭的觉醒》这本书的偶遇也在此时,几番细读之下,才惊觉相见恨晚。</p> <p class="ql-block">《家庭的觉醒》,光看书名,如果你以为它只是浩如烟海的育儿工具书中的其中一本,那可小看了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个家庭,当冠以“觉醒”之名,其涵义必是深刻且广阔的。</p><p class="ql-block">不仅仅因为它好评如潮,豆瓣读书评分9.1,微信读书神作级别。更因为它独特的教养视角、融合多元思想,深度剖析心理机制,是一本融合了育儿、心理学、哲学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正在耕耘自己的小家,那么《家庭的觉醒》带领我们以孩子为镜,重访内心世界,再一次养育自己;如果你还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它同样意义非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明晓所经途,心向何方岸。</p> <p class="ql-block">觉醒家庭,渴望的是怎样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觉醒的家庭》书中,将育儿与家庭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把育儿上升到生活哲学的高度,认为育儿不仅是改变孩子,更是父母自我唤醒和共同成长的过程。觉醒家庭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在前言部分构建了一个充满光明和活力的前景:</p><p class="ql-block">一个觉醒的家庭致力于让每位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实现个人的追求,活得轻松自在,无惧无畏,每个人都关注自我,充满自信,敢于表达,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表达真我,这就是觉醒家庭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一个家庭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无数个家庭组成一个国家,无数个国家组成整个世界。当每个觉醒家庭里走出来的一个个真实坚韧的生命,加入到全球化演变的大局,则推动世界向着充满爱心、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原文初次看到上面所述作者的愿景,我眼前一亮,顿又觉虚无缥缈。</p><p class="ql-block">亮的是:很少有育儿书,把育儿这个问题讲得如此意义恢宏,作者的格局不可谓不大。这种自在轻盈、无惧无畏的一生,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虚的是:当下太多育儿书都在讲方法、讲技巧、再往深处讲,就成了“只给鸡汤不给勺”,落不到实处,徒留内伤。《家庭的觉醒》会是换汤不换药吗? 然而,如果你有耐心深入阅读,就会看到它背后更高维度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非某个人,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觉醒</p><p class="ql-block">与一些仅关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孩子行为管理的教养类书籍不同,《觉醒的家庭》更注重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觉醒和改变。它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相互影响,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情绪模式、角色转变、规矩设定、夫妻关系、家庭价值观、家庭传统等多个层面共同作用,影响着整个家庭的氛围和孩子的成长。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已经足够让“自认为已经呕心沥血,问题是孩子不给力”的家长难受了。当我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内心独白是:呵呵!又来一个pua?</p><p class="ql-block">但书并不在乎我看不看它,倒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那些问题,还是让我挣扎和困惑。当四处碰壁的时候,我开始向外求,包括读书。</p><p class="ql-block">一直认为,读好书,犹如倾听高人之高论,接受高人之教诲,同时也与高人进行对谈和交流,进而广视野,调思维,增见识,高境界。然而时间太过宝贵,我找到豆瓣读书育儿系列评价最靠前的那一排,直到再一次瞥见《家庭的觉醒》。</p> <p class="ql-block">这一次我准备换一种路径,直接从第41页第二部分《教养的迷思》这里开始读起。7大灵魂拷问,赫然眼前:</p><p class="ql-block">教养都是为了孩子?成功的孩子总是走在前面?孩子有好坏之分?好家长是天生的?有爱就是好家长?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家长需要控制一切?</p><p class="ql-block">每一个问题都戳中人心窝子。如果只看到标题,我的确会来一句:难道不是吗?然而深入阅读,你会自我怀疑:怎么会这样?原来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作者对7大迷思的解读高瞻远瞩,犀利且痛彻心扉。因为作者再也不允许我们拿着为人父母这块遮羞布,做着仅仅满足自己需求的事,无论我们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以孩子为镜,照出的是大人内心的圣母光环,抑或妖魔鬼怪。</p><p class="ql-block">对一个久在在樊笼里的人来说,扯掉遮羞布,是羞耻的。袒露内心独白,做一个真实的人,更是艰难的。然而,放下,也是另外一种得到。一个真正闪耀的人,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人。活在骨子里,而不是活在面子上。</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真我本善</p><p class="ql-block">《家庭的觉醒》的论点立足于人性本善。它相信每个人天性本来纯良,尤其是孩子。他们天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们具备好奇心、爱心,他们活在当下,是天生的智者,是家庭觉醒的唤醒者。</p><p class="ql-block">在一段养育关系中,孩子更是养育者的一面 “镜子”,在生活中最平凡的时刻和最朴素的事件中,折射出父母未曾被察觉的情绪、未被疗愈的创伤,以及那些隐藏在潜意识里的观念和行为模式。</p> <p class="ql-block">而《家庭的觉醒》更理性且温情的一面,在于:它关注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变化过程,不把孩子的行为当做是情绪出发点,而是把我内心的创伤看作是我的情绪出发点,而孩子的行为只是点燃情绪的火柴。</p><p class="ql-block">同时,它并没有回避人性中的复杂的一面,没有让你完全抛弃什么,从而走向另外一种极端。而是引导你去发现更理智的 “真我”,那个天性向善而生、也是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存在。真我具有一种理智、平静、智慧和无条件的爱,可以在情绪产生的浪潮中保持一种内在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给自己铺一条通往内心感受的清晰而直接的路线时,我们便不再害怕在必要的时候对那些负面情绪进行反省,也不再被它们挟制。当蒙尘的 “真我” 被擦亮的那一刻,自然轻盈、无惧无畏,此心光明。</p><p class="ql-block">这就和王阳明的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家庭的觉醒》绝不局限于表面的行为纠正或技能培养。它既有心理学理论的科学依据,又蕴含了东方哲学中的智慧与豁达,从更宏观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教养视角。这个教养,不止步于父母教养子女,更适用于我们再一次养育自己。</p> <p class="ql-block">目前我的理解是:简单说,当一个家,一个人出现了负面情绪或实际的冲突,《家庭的觉醒》作者认为,这正是承接觉醒的时刻。不要选择回避冲突,甚至极力否认。不如坦然接受冲突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抓住它带来的启示,来促进自我的觉醒,以实现未完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书中有一个近乎哲学的观点:过去所有的我,才塑造了今天的我。所以,当下我们的任何情绪、行为,本质上都是过去自我的衍生。</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平和、喜悦,那么当下你已经自洽,继续走好即可。如果是负面情绪呢?比如一位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并且上学、睡觉总是拖拉磨蹭,你焦躁不已,对孩子大吼大叫。</p><p class="ql-block">比如面对孩子再看半个小时平板的要求,一开始你强硬,但一旦孩子坚持,你几乎是立马让步,家长孩子之间的节奏总是:”不行,不行,不行......好吧。”连你都恨那个不争气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以上情境的“我”,呈现的正是“自我”。</p> <p class="ql-block">自我,是从生命初始阶段开始与周边环境(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各种观念、偏见和防御机制,这些会掩盖真我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例如:愧疚、责怪、发脾气等这些负面情绪的背后是恐惧,也就是潜意识的自我害怕,觉得这事我搞不定。</p> <p class="ql-block">的确,恐惧有很多副面具:愤怒、沮丧、虚伪、控制、悲伤。有时他保护我们免受负面影响,有时它却让我们陷入负面情感的漩涡。恐惧躲在我们的众多面孔之下,指使我们通过责骂、发怒、嫉妒、控制的形式,把自己的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或者是发泄在自己身上,比如自我虐待、持续抑郁或自我伤害。无论哪种形式,我们都在尝试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不敢全力面对恐惧。</p> <p class="ql-block">每次我们被孩子激怒时,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恐惧在作怪。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抑郁是对过去的恐惧,强迫是对现在的恐惧。恐惧,也是我们之前谈到过的7种文化迷思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自我”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如此顺理成章,如此丝滑,乃至我们总是认为是孩子的错,是他在故意惹怒我们,继而我们开启防卫姿态,但这样的互动模式,往往是两败俱伤。</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就很容易成为我们不满情绪发泄的靶子。可惜的是,他们不会处理这些情绪,对他们而言,这个负担太重了。简直可以碾碎他们的心神。我们不应该指望让孩子来处理我们的内在情绪。他们也无法、也无需用他们的余生来背负我们的情绪包袱。</p> <p class="ql-block">在《家庭的觉醒》一书中,作者认为的破局关键在于:层层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认知自我情绪与思维模式,了解我们是如何被影响的。然后树立当下意识,去打破恶循环。这被作者称为“觉醒之旅”。</p><p class="ql-block">比如问题1、问题2,带来的觉悟之旅,作者分别在书本第234页、第110页开始,做了诚恳且深入的探讨。而这样的觉悟之旅案例,在《家庭的觉醒》和本书里还有很多。层层递进,句句戳心。几乎是从根源上把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分析了个透透彻彻。</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引发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当看到这里,我联想起近几年在风靡的原生家庭理论,为很多人找到了情绪出口,有娓娓道来,情真意切,治愈人心。也有言辞激烈,血肉模糊,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面对过去咬牙切齿,满腹怨恨,无法自拔。很多人接触原生家庭理论,往往把伤口扒开,舔舐一番之后,却不知道怎么去缝合,如何去休养生息,不知道如何让自己获得成长。徒留血淋淋的伤口和满腔的怨气,暴露在阴影之下。</p> <p class="ql-block">这真的是原生家庭理论想要带来的结果吗?虽然深有感触,但正如我一直认为的:当一件事情往极端方向发展,一定有什么因素被忽略了。</p><p class="ql-block">在看《非暴力沟通》的时候逐渐发觉,读《家庭的觉醒》时开始明朗,那就是:1、混淆了情绪和真正的需要(愿望);2、忽略了人的成长性。</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情绪和真正的需要</p><p class="ql-block">在《家庭的觉醒》一书中,作者说:情绪与感受并不是同一样东西。简单说:当我们不能好好处理我们的感受时,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当我们觉得难受,情绪就会指使我们有所行动。</p><p class="ql-block">而我在第233页的“情绪与感受”这一章节里,通篇阅读下来,发现作者所说的“感受”这个概念,更为恰当的词汇,应该是——“真正的需求(愿望)”,也就是《非暴力沟通》里讲的感受和需要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睡觉太拖拉,我感到很生气(情绪),因为我希望孩子早睡,因为我希望他保持健康(需要/愿望)。</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的只是孩子的健康,那么就不会想到用“愤怒”这个手段来实现目标。因为愤怒只是我们对自己无能为力的隐形狂怒,背后是恐惧占了上风,把你引向和你的愿望相反的道路。把这个情绪施加到孩子身上,只会让我们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把原本是孩子和如何纠正坏习惯的问题,变成了孩子和你之间的问题。(p236)</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长中的人</p><p class="ql-block">区分情绪和真正的需要/愿望,也是一个认清自我与真我的过程。而人的成长性则让我们意识到,虽然那些喜怒哀乐的事件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情绪,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的天性知道自己渴望什么,“真我”明白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我们是在逐渐长大中的人,放下恐惧,我们可以去追求主宰自己的命运,去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一份光明。回顾过去,是为了了解自己,知道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知晓来时路。而不是被情绪裹挟走向相反的道路。这在《家庭的觉醒》里的信念即是:树立当下意识。</p> <p class="ql-block">树立当下意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体悟这样的智慧。书中通过心理学,哲学角度,甚至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在其中,如第12章《我们反应背后真正的驱动力》P122、第17章《有角色到无角色》p217等给予了我们很多深度思考,维度之高,让人醍醐灌顶。</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非暴力沟通》里第九章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让我们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让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而上面这段话的主语换成《家庭的觉醒》,也表达了同样的中心思想。</p> <p class="ql-block">觉醒的父母与其他父母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能时刻校准自己的关注点。觉醒的父母也同样会犯错,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能够面对错误,并且自问:这些错误,说明了我需要怎样成长(P51)。</p> <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花点时间享受时间</p><p class="ql-block">这实际上是书中的一个小标题,当我看到这行字,不禁赞赏作者乃至翻译者的文笔。花点时间享受时间,更是随着年岁阅历渐长,感悟越发加深。下面这个觉察也是《家庭的觉醒》这本书带来的思考角度:</p><p class="ql-block">家长与孩子之间冲突的根源:时间概念</p><p class="ql-block">家长——以未来为导向,关心如何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比如: 父母说:”你现在不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而孩子——生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生活,全心全意投入眼前的事情,包括发呆时。比如:孩子上一秒还因为作业被批评而难过,下一秒可能就开心地和小伙伴玩起了过家家。</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说要“活在当下”,其实孩子才是那个生活的智者。以孩子为镜,欲教养孩子,先教养自己。当我们是一个能够表达真我的人时,发现那个丰盛、真实、韧性、自信的自己,我们就可以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给予孩子真正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1、我被看见了吗?</p><p class="ql-block">2、我有价值吗?</p><p class="ql-block">3、我重要吗?</p><p class="ql-block">正如书中的一句话:丰盛的人生,并不等于住毫宅大院,大把撒钱。丰盛是一种心态,它反映出人对宇宙万物的有机运行,以及个人在纷纭事物之中的位置,有着深刻的信赖。</p> <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有深厚的思想高度,绝不仅仅是一本育儿工具书,更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学、哲学多元思想的经典之作,更接近于心法。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或者有耐心认真看完这326页,因为我在阅读过程中也被其中的几个名词概念弄得晕头转向。</p> <p class="ql-block">即使写完这篇读后感,我也不敢确定我是否真的读懂了它。但我心中的脉络是清晰的,我懂得作者莎法丽萨巴瑞憧憬的美好愿景。《家庭的觉醒》值得一读,而且无论你从哪一页开始读,都会感到开卷有益。</p><p class="ql-block">这篇读后感,以觉醒家庭的愿景作为开头,也让它作为结束语:</p><p class="ql-block">觉醒的家庭是轻松自在的</p><p class="ql-block">觉醒的人是平静而喜悦的</p><p class="ql-block">不再用曾经的经验和习惯力来生活</p><p class="ql-block">用内在的真我和生而为人的圆满智慧重新发现生活</p><p class="ql-block">重新养育自己</p><p class="ql-block">愿我们在尘世洪流中流淌出透亮清澈的泉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