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楼 鼓🥁楼 中轴线

🌵锦真实乐💖✨

<p class="ql-block">‌北京钟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并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最终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竣工‌。钟楼通高47.9米,采用重檐歇山顶结构,内设八角形钟架,悬挂报时铜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钟楼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作为元大都的中心建筑,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所建,内部悬挂的铜钟重约63吨,被誉为“古钟之王”,铸造于明永乐年间,声音纯厚绵长,能传至京城内外十余里‌。钟楼采用全砖石结构,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风格素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钟楼不仅是古代城市的报时中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晨钟暮鼓不仅是时间的象征,更是百姓生活作息的依据,体现了古代城市管理的智慧和社会生活的节奏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又称北京钟鼓楼的一部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字9号,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并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楼‌。</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最初建于元代,称为“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星)之意。鼓楼在元代和明代多次被毁于火并重建,最终在清乾隆年间重建并保留至今‌。鼓楼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和破坏,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和重建,保留了其作为报时中心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鼓楼通高46.7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鼓楼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一大两小),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二层为楼阁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鼓楼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用于报时和举行仪式‌。</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北京鼓楼不仅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古代城市报时的中心,还见证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鼓楼的重建和修缮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超级轴线,全长7.8公里,北端起点为钟鼓楼,南端终点为永定门。它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并在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城市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中”“和”哲学理念。它的规划格局均衡对称,城市景观井然有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北京中轴线的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可,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提供了国际支持和保障。</p> <p class="ql-block">现代的“骆驼祥子车”</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叫卖声(卖攒钱罐)</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叫卖声(卖糖果)</p> <p class="ql-block">北京胡同老院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