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曲沃•晋国博物馆

星星之光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正月十二,驾车南行,过襄汾入曲沃,拜会晋侯于曲村……</p> <p class="ql-block">  晋国博物馆(Jin Guo Museum),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于2011年10月24日设立,201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依托曲村——天马遗址而兴建,是山西省首座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1年,晋国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15平方米,展厅面积8985平方米。有藏品总数3120件(套),珍贵文物数109件(套)。有晋国历史文化展、“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史展、晋侯墓地遗址展三个基本陈列。</p> <p class="ql-block">  在该遗址的核心区域,发现了九组十九座晋国诸侯及夫人墓葬,十座车马坑,发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两千件。该馆自2009年破土动工后,这座拥有中国商周时期最大车马坑的博物馆备受关注。这座车马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至15米,出土战车48辆,战马105匹,是中国所发现商周时期最大的车马坑,比秦始皇陵的车马坑早600年。截至2014年6月21日,土建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布展陈列、文物复制、人员配备等工作,建成后将有1000件文物真品留馆展览。</p> 桐叶封弟 <p class="ql-block">  周代,叔虞为周成王的胞弟,据传叔虞与成王玩耍,成王把一桐叶剪成一个似玉圭的玩具,对叔虞说:我将拿着玉圭封你,史称“桐叶封弟”。后因以指帝王封拜。亦省作“桐封”。</p> <p class="ql-block">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p> <p class="ql-block">《唐献嘉禾》:</p><p class="ql-block"> 唐,唐叔虞。来到唐国后,唐叔虞不负重托,他鼓励民众发展农牧生产、兴办水利,短短数年就使“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唐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唐地稻田结出了“异母同颖”的高产谷物——这无疑代表着农业丰收的祥瑞之兆。叔虞派遣使者将这种天降福祉的“嘉禾”献上了朝廷。</p><p class="ql-block"> 【出处】:1、《尚书.归禾》:“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与山西有关的故事》:剪桐封弟之后,唐叔虞抵达唐地,坚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建国方略,秉承先祖“启播百谷”的精神,在汾、浍之间,大力发展农耕,有效地调动了夏民与戎族的积极性,取得了“异亩同颖”的“嘉禾”(郑玄说“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把“嘉禾”献给周成王。周成王看到“嘉禾”,欣喜异常,便命他到东方“兵所”(当时周公正在东方平定武庚、管叔、蔡叔三乱),把“嘉禾”馈赠给周公。史官记述了这件事,作了《归禾》。周公在东土收到了周成王赐于的“命禾”,恭而敬之地作了《嘉禾》,以示回敬周成王赐禾的诰命。对此,《尚书》的记载是:“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梁言锦句》:唐献嘉禾,是对政权趋稳的周王朝注入的一支强心剂。从此,唐国有力地发挥了屏藩周室的战略作用,并为后来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改称晋侯,并且把国号也由“唐”改为“晋”。</p><p class="ql-block"> 由此,史书上对叔虞也就有了“晋唐叔虞”的说法。就这样,一段传奇就此上演——唐叔虞受封唐国,之后,在这片纵横春秋的热土上,长达七百多年历史的壮歌,恢宏的序幕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了……</p> <p class="ql-block">“晋”的由来——燮父称晋</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仰望南天,即可见《诗经》中“三星在户”的吉瑞天象——象征福、禄、寿三星的“参宿三星”(猎户三星)。</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的“参”字,就是意指人们在祈望参宿三星。参星西落,旭日东升,新春光辉普照大地,万物开始苏生,这就是《易经》中的“晋”卦,释义为:“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因“参”没、“晋”升恰在天地交辉、阴阳交泰、新旧交替之时。</p><p class="ql-block"> 早在春秋时期,“天文分野”理论就认定“参星主晋”,参星是晋国在天空中的图腾,晋国是参星在大地上的投射,又因晋国立足于山西高原,人们便将大地上的山西简称为“晋”。</p><p class="ql-block"> 晋侯燮,姬姓,名燮(亦作燮父),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一代晋侯(第二任诸侯)。叔虞死后,燮父即位,将国号唐改为晋,这一历史事件称之为“燮父称晋”。这一举动标志着晋国历史的开始,也奠定了晋国在后世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关于燮父改国号为“晋”的原因,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后世学者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其中,最典型的有四种说法:</p><p class="ql-block">①晋水说</p><p class="ql-block"> 因晋国靠近晋水,所以改叫晋国。《汉书﹒地理志》里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父)以晋水改为晋侯。”班固所说的晋水,指的是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源一带。春秋以前,这里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晋国不可能在这里建国。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晋源一带的挖掘,也彻底否定了此说。</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省翼城县南梁镇古城遗址附近,曾有一条河流,名曰“涧水”,古代“涧”“晋”通假,此涧水可能就是晋水。</p><p class="ql-block"> 此外,山西省考古所在翼城县苇沟--北寿城遗址勘探过程中,认为苇沟--北寿城遗址为晋国早期的都城所在地,绵山附近的金河流经曲沃之后改称滏河,由于伴随政治中心的变化,语音发生了转变,故金河也可能是当初的晋水。</p><p class="ql-block">②善射说</p><p class="ql-block"> 晋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件器皿中放置了两支竹箭,文献《国语·晋语八》记载:“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唐叔虞善射有武功,终以善射而得国。而晋字又含有觐见,进献等意,造字之初便有取器中之物,献于神明的含义等。燮父可能是为了纪念父亲的英勇善射,而改国号为晋。</p><p class="ql-block">③嘉禾说</p><p class="ql-block"> 唐叔虞一方面秉承先祖后稷“启播百谷”的农耕传统,一方面贯彻周公所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立国方针,以宽柔政策使混居于浍河谷地的夏民与戎狄放弃偏见,勠力同心,发展农耕,因而出现了“异亩同颖”(两株禾苗共生一穗)的祥瑞。当姬虞持“嘉禾”献于周廷,周公认为这是“天降福祉之兆,天下合同之象”。周康王九年(公元前1012年),为纪念献嘉禾这件大事,叔虞之子燮父以滋养嘉禾的晋水为名,改国号为“晋”。</p><p class="ql-block">④晋地说</p><p class="ql-block"> 朱凤瀚先生《覐公簋与唐伯侯于晋》一文介绍了香港私人所藏的公簋,并在考释铭文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西周王年、唐伯侯于晋等历史问题。覐公簋上有铭文22个字:“覐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昜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图片”覐公给他的姚姓夫人制作了一个青铜簋作为祭祀的器物,正好赶上周王命唐伯到晋地称侯。由铭文可知,“晋”是一个地名,原来就存在。</p> <p class="ql-block"> 结合史书的记载来看,唐伯就是燮父,“伯”是爵号。燮父继位后,遵王命由唐迁晋,称晋侯。今本《竹书纪年》言“唐迁于晋,作宫而美,王使人让之。”文献记载与青铜器铭文反映的情况一致。覐公簋的发现,使燮父为何改唐为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p><p class="ql-block"> 迁都绛邑</p><p class="ql-block"> 晋国都城究竟有过几次迁徙?文献记载,晋国都城涉及五个地名:唐、翼、曲沃、绛、新田。由于文献来源的不同以及记载的简略,便有了三都两迁、五都四迁等不同说法,现在唯一可以确定的晋国都城,也是晋国最后一个都城,是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的新田。</p><p class="ql-block"> 1962年起,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曲沃县东部和翼城县西部的交界处:曲村——天马遗址,先后发掘清理出9组19座墓葬,并有陪葬墓、祭祀坑、车马坑,而且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随葬品。结合对铜器铭文的研究以及对墓葬形制、青铜器、陶器的形式观察,专家们大致推定这9组墓葬是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的9代晋侯及夫人墓葬: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考古学家从而排列出了从改“唐”为“晋”的燮父起,到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晋文侯共九代晋侯的清晰世序,这不仅澄清了晋国始封地的问题,而且也弥补了晋国早期编年和史实的阙疑和空白。这项 20 世纪中国 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进一步证实了浍河谷地就是晋国宗庙最初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1992年考古人员在M114墓葬中发现了被称为“晋源之魂”的晋侯鸟尊。因周朝以“凤鸣岐山”而兴,周廷及姬姓诸侯皆以凤鸟为图腾,故而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鸟尊便被奉为晋文化的象征。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周晋侯鸟尊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  西周晋侯鸟尊是第一代晋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见证了第一代晋侯开国之初的功业。燮父去世后,这件宗庙重器随葬,陪伴燮父长眠地下三千年。</p><p class="ql-block"> 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头顶风冠,双目圆睁,翘首回望,通身上下布满精美细密的羽翎纹宛如一只神情自若的风鸟。鸟尊的盖被塑造为小风鸟造型,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它昂首前望,一往情深地注视着大鸟。凤尾下设一象首,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充分显示出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p><p class="ql-block"> 鸟尊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两行共九字,其铭曰:“晋侯乍向大室寶尊彝”。铭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为“贡献”。大意是晋侯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宝器。</p><p class="ql-block"> 晋侯墓的发现,说明这里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政治中心区,但在遗址中未发现宫殿城址遗存,因此晋国早期国都的具体位置,仍有待于考古的新发现。但据史料记载推测,都城与墓地相距应该不远。</p> <p class="ql-block">  绛与翼两城都是晋国历史中最重要的都城,有认为两城为一城只是一地的两个异称,也有认为这两地就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从目前考古来看,只是两城相距不远,时间久后,容易造成混淆。此处的绛应该是故绛(天马-曲村遗址),晋景公迁都于新田后,又将新田称为绛(新绛)。</p><p class="ql-block"> 燮父称晋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深刻的政治寓意和文化内涵。它标志着晋国历史的开端,奠定了晋国在后世的重要地位,也为晋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支撑。同时,燮父称晋也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诸侯、拱卫王室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于理解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70年,在位38年的晋侯燮去世,其子姬宁族即位,是为晋武侯。历史记载武侯曾随周昭王出巡,并受到周昭王赏赐。</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32年,在位38年的晋武侯姬宁族去世,其子姬服人即位,是为晋成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905年,在位27年的晋成侯姬服人去世,其子姬福即位,是为晋厉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59年,在位46年的晋厉侯姬福去世,其子姬宜臼即位,是为晋靖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41年,在位18年的晋靖侯姬宜臼去世,其子姬司徒即位,是为晋僖侯。因避讳之说,便废除当时的司徒官职,到晋文公时期都称为中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23年,在位17年的晋僖侯姬司徒去世,其子姬籍即位,是为晋献侯。晋献侯曾随周宣王征战东夷,受赏。晋献侯铸造两套共16枚编钟,并将天子恩宠铭刻于钟上。所铸之钟被称为“王赐苏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812年,在位11年的晋献侯姬籍去世,其子姬费王即位,是为晋穆侯。穆侯七年,随王征讨条戎,兵败生太子取名为仇,以示不忘条戎之耻。十年,率军讨伐北戎,在千亩(今山西安泽北)大败北戎,生少子取名成师。</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85年,在位27年的晋穆侯姬费王去世,晋穆侯死后,本应由太子姬仇即位,但其弟晋殇叔发动政变,篡夺了君位,而太子姬仇被迫出国逃亡。</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81年,姬仇率领徒众袭杀晋殇叔后,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晋文侯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曾辅佐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王朝,从而使晋国迅速崛起。</p> <p class="ql-block">  晋国博物馆中的车马坑是该博物馆的亮点之一,特别是晋侯稣陪祀车马坑,它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下是关于晋国博物馆车马坑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1. 晋侯稣陪祀车马坑的发现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晋侯稣陪祀车马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墓葬部分。1992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这座车马坑,其历史价值极高,不仅因为其规模宏大,而且因为其年代远比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要早,距今约3000多年。坑内共有48辆战车和105匹战马,显示了当时晋国的强大军事实力。</p><p class="ql-block"> 2. 车马坑的结构与内容</p><p class="ql-block"> 晋侯稣陪祀车马坑为东西走向,平面近长方形,东西长23米,南北宽15米,深4.8米。坑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马坑,西部为车坑,车坑中停放的战车、礼仪车、辎重车和生活用车共计48辆,马匹105匹。这些车辆的发现,几乎囊括了西周时期所有的车辆类型,是研究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3. 文化意义与考古价值</p><p class="ql-block"> 晋侯稣陪祀车马坑的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军事文化以及工艺制作水平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车辆和马匹的陪葬显示了当时对于贵族死后安宁的重视,以及对于马车在社会中重要地位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4. 保护与展示</p><p class="ql-block"> 晋国博物馆对晋侯稣陪祀车马坑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博物馆内设有专门的展厅来展示这些车马坑,以便让公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 晋国博物馆的车马坑不仅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一个缩影,也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古代文明、社会制度、军事生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晋文侯“勤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十年),周幽王荒淫无道,废太子宜臼,欲立庶子伯服。太子宜臼跑到其母国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等攻下镐京,杀死周幽王与伯服,并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周幽王另一党虢父又立周幽王另一庶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周携王与周平王并立,这“二王并立”的时间差不多有二十年(一说有十年)。周朝有难时,晋文侯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而是趁乱攻占了许多周王室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晋国史——晋文侯勤王</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前780年——前746年),名仇,晋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西周至春秋时期晋国的第十一位君主。</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是晋国史上一个转折性人物,晋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在其任上辅助周平王迁都,周平王为感谢晋文侯,作了《文侯之命》一书,此件事可谓使晋国名声大噪,但晋文侯之后,晋国陷入”曲沃代翼“的斗争之中,晋国下次走进“国际”会盟视野,还是在晋献公时。</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名字为“仇”,还是来源于其父晋穆侯费生(又作费王)。</p><p class="ql-block"> 晋穆侯四年前808年,晋穆侯娶姜氏为夫人,姜氏在晋穆侯七年前805年生下一子,恰好此年晋穆侯出兵从周王室之师征讨北方条戎,奔戎。</p><p class="ql-block"> “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p><p class="ql-block"> 王师战败,晋穆侯也跟着战败,晋穆侯就将刚出生的儿子命名为“仇”。</p><p class="ql-block">晋穆侯十年(公元前802年),晋穆侯再出生战戎狄,与之战于千亩(今山西安泽县一带)。夫人姜氏又生下一子,晋穆侯为此子命名为“成师”。</p><p class="ql-block"> 晋国大夫师服对晋穆侯的命名方式就有异议,师服说;“国君给儿子命名,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意义产生礼仪,用礼仪来完成政治,国君带头遵行礼法,国人才会遵行国君的统治。如果变更礼法,那么国家将会发生祸乱。</p><p class="ql-block">所以相爱的配偶叫‘妃’,相怨的叫‘仇’,这是古人命名的方法。如今太子名‘仇’,少子名‘成师’,这是祸乱的征兆。”</p><p class="ql-block"> 师服这话在现代人看来是迷信,可要深挖,大概可以说明晋穆侯已违反了许多礼法之事,至于瞎命名可能就是无数件违礼的小事。而这些违反“礼法”的事,最终的反应就是君位继承上。</p><p class="ql-block"> 晋穆侯二十七年(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p><p class="ql-block"> 这是晋国嫡长继承制的第一次被打破。晋殇叔能打破“父子相继”的继承制度,其基础条件就是取得晋国公族集体的“不反对”,想得到这种支持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后面曲沃一支数次击败晋国大宗,甚至杀了晋国大宗君主,可晋国公室仍不愿意承认曲沃一支为君,而是又选出一位大宗人物出任晋君。</p><p class="ql-block"> 晋殇叔能“顺利”为晋君,即已说明上任晋穆侯做了许多荒唐的事,以至引起公室集体“反感”,这就为晋殇叔篡位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过了四年,晋殇叔四年(公元前781年),太子仇率领家徒与私属卷土重来,成功袭杀晋殇叔,夺回政权,是为晋文侯。</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是位聪明的君主,为晋君后应该进行过多项“改革”,向公室让出大量的利益,才换来君位的安稳。</p><p class="ql-block">晋文侯“勤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71年(晋文侯十年),周幽王荒淫无道,废太子宜臼,欲立庶子伯服。太子宜臼跑到其母国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等攻下镐京,杀死周幽王与伯服,并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p><p class="ql-block"> 周幽王另一党虢父又立周幽王另一庶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周携王与周平王并立,这“二王并立”的时间差不多有二十年(一说有十年)。</p><p class="ql-block"> 周朝有难时,晋文侯并没有第一时间出兵,而是趁乱攻占了许多周王室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如《竹书纪年》载,“(平王)赐秦、晋以邠、岐之地。” 这里所说的“岐”,显然指秦文(襄)公“伐戎救周” 献“岐以东”之地,周平王赐其“岐西之地”的“岐”发生在在秦文公十六年(前750年),《史记》记载“文公伐戎,地至岐”,还有《匈奴列传》中“秦襄公伐戎至岐”。</p><p class="ql-block"> 如此,就有二种可能。</p><p class="ql-block"> 一是前76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又与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周“(平王)赐秦、晋以邠、岐之地。”</p><p class="ql-block"> 二是前750年,晋文侯杀周携王,又与秦文公护周平王东迁,周“(平王)赐秦、晋以邠、岐之地。”</p><p class="ql-block"> 二种说法,又没有证据彻底坐实那种对那种错,索性全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周王平赐晋文侯“邠”地并不是赐,而是晋文侯趁周王室乱,趁机打下来的,周平王只不是形式上的追封。</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晋文侯最开始是支持周携王政权的,只不过周携王并不承认晋文侯对“邠”地的占有,而周平王承认,所以晋文侯转变方向,支持周平王,其投名状就是周携王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护送周平王东迁后,周平王作《文侯之命》表达对晋文侯的感激,并赐晋文侯“秬鬯一卣;彤弓一张,彤矢一百,卢弓一张,卢矢一百,马四匹”。晋国历史上得周天子如此赏赐的人只有三个,分别是晋叔虞,晋文侯与晋文公,可见赏赐之分量。</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在位三十五年,其文治武功史书上记载的东西大概是九牛一毛,就其夺回君位,如何安抚公室集团,还有在“二王并立”时如何选择,至于都没记录。而且青铜器《晋姜鼎》又有晋文侯征伐过淮夷的记录,这大概是奉王命而行。</p><p class="ql-block"> 晋文侯之后,为晋昭侯,晋昭侯又将其叔成师,封到曲沃,为曲沃桓叔,此时的桓叔已有五十多岁。晋昭侯如此做,大概率是成师在晋文侯的功业中,做出了许多贡献,晋文侯死亡后,成师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为减少成师对晋昭侯的影响,分封出去已是较好选择。只不过如此一分,带给晋国大宗另一项结果。</p> 骊姬乱晋 <p class="ql-block">  骊姬(春秋),山西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p> <p class="ql-block">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言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一定不能这么做。”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p><p class="ql-block">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p><p class="ql-block">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土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p><p class="ql-block">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p> <p class="ql-block">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为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晋献公反人责备了士芬。士芬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士芬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于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p><p class="ql-block">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p><p class="ql-block">(以上僖公五年)</p><p class="ql-block">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却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国。</p><p class="ql-block">(以上僖公六年)</p> 晋公盘 <p class="ql-block">  父亲能有多宠女儿?这件古代嫁妆堪称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在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对女儿孟姬的宠爱,远不止于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这份深沉的爱,具象成了一件别具一格的嫁妆 —— 晋公盘,承载着一位父亲最真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史上最有趣的嫁妆</p><p class="ql-block"> 晋公盘堪称来自春秋的 “水上动物乐园”,它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盥器,更是一件凝聚创意与深情的艺术品。独特的设计、精巧的工艺,让它在众多嫁妆中脱颖而出,成为史上最有趣的嫁妆之一。</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的温馨之作</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是王室贵族身份的象征,给人冰冷、肃穆之感。但晋公盘却截然不同,以温馨生动的设计打破刻板印象,宛如喧嚣中的宁静音符,为冰冷的青铜世界注入脉脉温情。</p><p class="ql-block"> 春秋的水上动物乐园</p><p class="ql-block"> 晋公盘由青铜制成,作为盥器,与匜配合使用,匜倒水,盘接水,人们在盘上方洗手。盘内底中央装饰着一对精美浮雕龙,盘上还有鸟、龟、鱼、蛙等多种动物。令人称奇的是,19 个圆雕动物均可 360 度旋转,鸟嘴能自由开合,鳖头也能任意伸缩。当水流淌,盘中动物仿若被赋予生命,重现晋文公陪伴爱女在池塘边嬉戏的美好童年瞬间,趣味盎然。</p><p class="ql-block"> “爸” 气十足的铭文</p><p class="ql-block"> 晋公盘上的铭文,是跨越千年的父爱见证。内壁 7 处共 183 字的铭文,追溯晋国先祖唐叔虞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事迹,记述父亲晋献公开拓疆域的功绩,更饱含晋文公对女儿孟姬的嘱托与期许。整篇铭文尽显 “霸(爸)” 气,既展现晋国盛世,又彰显拳拳爱女之心,传达出晋国家大业大的底气,以及希望女儿永远喜乐安康的朴素心愿。</p><p class="ql-block"> 回归 “娘家” 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孟姬带着晋公盘从晋国远嫁楚国,可如今晋公盘却藏于山西博物院,而非湖南博物院。原来,晋公盘曾被盗流失海外,好在山西省公安厅不懈努力,让这件承载厚重历史与父爱的国宝,最终回到 “娘家”,续写传奇。</p><p class="ql-block"> 佳人已逝,嫁妆犹在。这件来自春秋的晋公盘,静静陈列在山西博物院,诉说着千年之前的爱与故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