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北省会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汉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春节期间的武汉格外热闹,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长江之畔,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建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全楼屋顶并立,主次分明,轮廓高低错落,楼的檐角均向上挑起,形成层层飞檐,形如黄鹤展翅欲飞,国家5A级旅游景区。楼前这个葫芦形状的古铜鼎,是清代黄鹤楼仅存的遗物哦。</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四面的题字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黄鹤楼重要的组成部分。东面顶楼题字“楚天极目”,寓意是登上黄鹤楼,荆楚之地的大好河山尽在眼前。一楼“帘卷乾坤”寓意为黄鹤楼外辽阔的大自然全被卷入眼帘。南面顶楼“南维高拱”,寓意为黄鹤楼面临绚烂的群星高高在上,犹如磐石一样稳定。南维指南边的星宿。一楼“势连衡岳”寓意气魄宏伟与千里之外的南岳衡山组成一幅“拔地向天,耸翠如屏”的图画。西面顶楼“黄鹤楼”为书法家舒同题写,字体风格为舒体。一楼“气吞云梦”寓意黄鹤楼的磅礴气势。北面顶楼“北斗平临”,寓意站在黄鹤楼上遥望北斗星,顿觉北斗星与自己一样高,形容楼之高。一楼“云横九派”,长江在湖北、江西、九江一带有九条支流,因以“九派”称这一带的长江,后泛指长江。这些牌匾书法各异,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公园南区有鹅池,相传是晋朝书法家王義之曾在此养鹅,池的东端建有鹅碑亭。鹅池水面面积约600平方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睡莲安眠,锦鲤悠闲,另有两座由太湖石构成的假山,构成一幅颇具江南园林风韵的天然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千年吉祥钟位于黄鹤楼以东的高台上,重达21吨,1999年底完工,迎接千禧年的到来,也叫千禧钟。钟体为铜合金,含2.1公斤黄金,8.4公斤白银,是明朝永乐大钟后我国最大的铜钟,平面尺寸8米x8米,由四根大柱支撑,顶部形同冠冕,新颖别致,钟的表面上铸有密密麻麻的铭文,记录了武汉3500年的发展历史,包括殷商南土、楚拓江汉、三国鏖兵、南宋港市等重要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涌月”出自杜甫“月涌大江流”,后人将其移至黄鹤楼左侧,现涌月台重建于1992年,呈四方框架形,柱高约4米,柱间相距约3.4米。柱上刻有楹联:月色无玷,江流有声。意思是月光皎洁无暇,江水潺潺有声,水月相应,静中有动,表达了一种宁静美好的夜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有岳飞铜像,高8米,铜雕像净高6.3米,重16吨。表现的是岳飞扶鞍勒马、不忍举首北望破碎山河的神态。岳飞曾在武汉及周围地区长期驻军,并在抗金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为南宋的稳定和防御做出了重要贡献。岳飞在黄鹤楼上北望中原,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堤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珍黄鹤。”表达了他对国家沦陷的悲愤和对收复失地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于1937年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而建。呈六角形,高6米,攒尖顶,单檐外展,玄瓦盖顶,并环以6根麻石圆柱,端庄古朴,凝重稳健。亭内碑刻高1.7米,宽1.1米,仿明代原武昌岳王庙青石碑镌刻。亭上有对联: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公园已形成四大游览区域,其历史遗迹、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等景点各有特色,相辅相成,成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武汉东湖原为沙湖水系的一部分,后经人工筑堤等工程,成为与长江相连的湖泊,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东湖大门外的高大树木上围着用色彩鲜艳毛线织成的不同形状作为装饰,构思新颖,生动活泼,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乘船游东湖是必选项目,码头布置很有地域特色。湖水清冽,平如明镜,微波涟漪,海鸥飞翔,宛如一幅优雅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大批的红嘴鸥通常在11月~2月份抵达武汉东湖过冬,船上游客投喂,船外海鸥夺食,或低俯飞掠过水面,或振翅高飞于蓝天,或成群盘旋在空中,为游客带来美美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东湖绿道是中国最大的城中绿洲,市区氧吧的绝佳去处。树上有鸟巢,树旁红灯笼,游客们细雨中漫步,清静中休闲,感受东湖风光和大自然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风景区内的磨山楚城是对春秋战国楚国都城郢都纪南城城门的一个再现。纪南城是楚国历时最长的一座都城,先后经历过20代君王,历吋411年,也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门高23.4米,宽11米,由水门、陆门、城墙、望楼、箭楼和烽火台组成,全长117米。</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位于湖北武汉汉阳区,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互为衬托。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1984年,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有“三楚胜境”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主体建筑共两层,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17.5米,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式屋面,朱漆彩绘,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依山面水,景观独特,不愧为“楚国晴川第一楼”。前廊柱上楹联:灵渎走双龙,夹岸直疑银河落;仙踪杳孤鹤,隔江但有白云飞。</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毗邻的禹稷行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的古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珍贵的清末木结构建筑古迹,相传是当年大禹在武汉治理洪水时的驻足之地。大禹治水时不畏艰险,不怕劳苦,戴着箬帽,拿着锹铲,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p> <p class="ql-block">大殿门楣匾额“万世蒙泽”,廊柱上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葵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大殿中央一尊金色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里面是全国各地历代纪念大禹所建庙宇、碑刻、雕塑的资料。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受到子民子孙的万世祭奠。</p> <p class="ql-block">禹碑亭因禹碑而建亭,为石木混合结构,亭内竖立着千年古碑,相传是大禹治水成功后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四周绿丛围绕,古树叠影。楹联是: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意思是大禹的丰功伟绩就是文字也无法完全表达呀。</p> <p class="ql-block">朝宗亭建于1986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故名之。廊柱楹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象征着水流归宗、天下归心的意境,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禹柏轩是一座精致小巧的亭阁,掩映在苍翠绿荫中。相传大禹治水时为保持水土曾在此栽下许多柏树,高大挺拔。宋代文豪苏轼途经此地并作诗云:“谁种殿前柏,曾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象征着坚韧和不朽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荆楚雄风碑刻于乾隆二十五年(1770年),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铁门关始建于东汉末年,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全长约1670米,称之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武汉长江大桥如巨龙横卧,气势恢宏,夜色中更加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武汉号称美食之都,在这里体验舌尖上的享受。百年老巷——户部巷小吃一条街是武汉著名的美食街,汇集了众多地道的当地特色小吃,也是外地游客热衷的觅食集聚地。热干面、臭豆腐、三鲜豆皮、黑芝麻湖、糯米包油条、莲藕排骨汤……遍尝色香味俱全的各种特色美食,感受着这里独有的烟火气息和深厚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