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涯漫话(15)“庐山出题”解谜

牛头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庐山出题”解谜</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这件历史大事,悠悠然过去48年。当年那届时代幸运儿,27.3万77级学子,迄今古稀上下,基本上退休殆尽,恰似大海哗啦啦退潮,波涛转眼都不见。如今大部份人或许更愿意思考“夕阳桑榆”,再说道“我的77高考” ,激情与热度已不复当年,有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欲说还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林筱文校友,右、厦大计统77级毕业30周年纪念文集】</span></p> 换个视角,还有得说的是,回忆亲历1977年高考的无数记叙,由于时光消磨或记忆误区,难免有记错、混淆、遗漏、以至自相矛盾的地方,“顽固性错记”以讹传讹,造成不大不小疑惑。若趁眼下还没到“阿尔茨海默”地步,发现一点,纠正一点,善莫大焉;尤其遇到扑朔迷离的重要谜团,能令人信服地解开更是大好。<br>  话说上个月,与厦大计统77级校友林筱文同在一个校友小群闲侃,他顺口谈到:零几年,一次中学老师同学的聚会上,李联明老师(原文化厅长),坐我隔座。他说,77级高考“语文卷”就是他们(时任师院中文系主任)出的,在庐山牯岭。其它内容出了,“作文”出题费踌躇,要找一个广大考生“众知”的题材,较难。一天,恰好看到一本杂志中讲了“大庆王进喜”故事,为社会“众知”,遂采用。 <font color="#167efb">【厦大7701入学30周年纪念文集,提到“庐山出题”】</font>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立刻想到,这一说法跟我过去所闻,有共同处,即出题者偶见某报刊一文受启发,想出作文题;有不同处,林筱文说是福师大李联明老师出题,我印象是厦大中文系老师、7701班主任之一阙丰龄老师看到文章后建议借此出题。两种说法撞车了。<br>  阙老师的亲历很有戏剧性,更由于涉及77年高考这样一个“改变命运”的人生转折点,具有史料意义,自然给予7701特别的印象,难以随时间流逝被忽略、淡忘;这个细节甚至被载入7701纪念恢复高考、入学30周年的班级文集。现在出现两种说法,分歧在于关键人物是谁——李老师?阙老师?或并列?这就引起我们对解开疑团的很大兴趣。<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王元生在厦大宿舍留影,右、陈徒手网络照】</span></p> 围绕这个高考作文出题故事的要点是:<br>  1、《大庆见闻一则》原文是什么?作者是谁?在何处发表?也就是当时在庐山,出题者选用的是哪篇文章?怎么看到的?<br>  2、谁先看到的?谁提出作文考“读后感”这个主意?<br>  7701同学知悉这故事,皆是在校时的印象。其来源有几个说法。说者肯定是阙老师本人(已仙逝多年),但我们怎得知的?对此事津津乐道的王元生同学,已在2022年不幸去世,不可能提供证词了。陈徒手同学回想,是上写作课中阙老师亲口说的。张红同学记得,在校时曾当面问阙老师:“听说我们的高考作文是您出的卷?”他笑着点点头。我印象里一直有阙老师“庐山出题把咱考”,然而是上课听到的,还是大家与阙老师私下交谈听到的?或听王元生同学转述的?记不清了。还有几位同学说没有上课听到的印象,而是听人转述。<div>  这样,似乎上课听来的可能性不大。试想,参加高考并幸运入学,乃人生大事,如果课堂上听老师提到有关作文题出题的内幕,那绝对是个令人大感兴趣的信息,当会牢牢记下,就像好多位老师讲课的生动神态、连珠妙语,纵使过了几十年,依然记忆鲜明。但我却想不起上课听这故事的情景,那几位同学也没有(按说集体记忆更可靠),这就不好确定了。然而,这印象肯定非空穴来风,我们自己决不可能天马行空地想出这种故事的。<br></div> <font color="#167efb">【2005春节,几位7701学生与老师团拜。前排:左1郑通涛老师、左3杨聪凤老师,左4应锦襄老师,右1阙丰龄老师】</font> 为求证更多细节,我特地向7701第一位班主任杨聪凤老师请教。咱就想,77年高考有时代意义,能受中文系派遣往庐山参加高考出题,那是多么重要而光荣的任务,阙老师归来能不说说这段不平常经历吗?那么老师之间或有所耳闻。这满合乎逻辑吧。<div>  杨老师虽年已八旬,思维、记忆一向很好,我曾请教她许多往事、人物,她总能清清楚楚给予指点。不过,这一次,她表示从未听阙老师说过曾去庐山参加高考出题,这事还是第一次听到。自然,她就不可能提供任何有关的佐证。<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周长楫老师晚年照,右、福建77高考优秀作文选】</span></p> 为慎重起见,杨老师再询问厦大中文系当时的写作教研室副主任周长楫老师(阙老师亦属写作教研室)。周老师对本系的老人旧事相当了解,认真回想后答复:没有印象。作为当时教研室负责人,也没有派阙老师去庐山参加高考出题的印象。他补充说,当时中文系许多教师下放外地,正陆续回系,阙老师是最迟回来的,时间上似乎不可能参与这项出题任务。<br>  “山重水复疑无路”。本来我自信满满,对阙老师在庐山出作文题从无疑问。由于两位老师无此印象,那么,阙老师到底去没去庐山?冒出新疑问了。要是未曾去,那他言之凿凿的说法从何来? <font color="#167efb">【福建77高考优秀作文选目录,其中,陈辉、黄鸣奋、张红被厦大中文系录取】</font> 戏剧性越发戏剧性了。由于中文系许多老师已故,知情人难找;我们不可能去查找当年厦大中文系的存档(这种工作任务应该会留下记载的吧;或者财务会不会还存有出差车票、住宿的报销单据?)翻《厦大中文系系志(1921—1993)》,没见记载。对77年高考,仅有一句“录取77级新生96名”。(顺说,这数字也不精确,7701虽有96个学号,实际上始终95个同学。因有位新生,著名导演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已被录取却没来报到。)<div>  再设想,福建省教育厅准有涉及77年高考前后的完备、详细的原文件档案,比如参加出题人员的名单。可如今上哪寻找这种已封存的重要档案?漫无头绪,只能想想而已。<br></div> <font color="#167efb">【1977年福建高考招生简章,登载《福建日报》1977、11、05,规定考生报名时间为11月10日至11月20日】</font> 还有一条捷径——直接向李联明老师求证,当时有无厦大老师(最好有姓名)参加文科出题组?这是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而且最可靠。林筱文说那是十几年前见的面,此后再无联系。但他也很有探索干劲,抱着试试的念头,辗转打探,1月20日终于联系上李老师的女婿。运气相当好,得知李老师健在而且健朗,于是转达请求,还郑重其事写了“访谈提纲”,准备上门拜会,了解详细情况。 <font color="#167efb">【1977、06、05,人民日报副刊登载魏钢焰《忆铁人》】</font> 在这空当,闲着也是闲着,我敲键盘在网络上“挖地三尺”,使劲搜求相关的蛛丝马迹。<br>  阙老师何时看到何种报刊上的这篇参考文章?由于我记忆里没有具体印象,遂先从这里入手。<br>  这篇文章已对上号了。十几年前,7701针对福建高考文科卷有无默写“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道题,争论不休。这过程中,我顺带查到福建高考作文题的阅读材料《大庆见闻一则》的出处。它来自老作家魏钢焰的长篇报告文学《忆铁人》(首发于1977年6月5日《人民日报》)。<br>  问题是,1977年福建高考是12月16日开始,出题当然得在此之前完成。那具体时间呢?依稀记得阙老师说,临近高考,作文题犹未能确定,紧迫之际,忽发现这篇文章,终于解决了问题。那就设想,时间段约11月到12月初。不能迟于12月上旬,否则后面的审批、印刷等环节赶不上。 <font color="#167efb">【大庆铁人王进喜照片。网络图】</font> 这时自网络搜到一篇纪念旧文《我所知道的魏钢焰》,其中提到,“1977年12月,魏钢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忆铁人》在人民日报以三个版面予以刊登”。这个时间点能与“临近高考”对上,疑问在于,6月5日既已登载,何以12月又登载?这是另一个问题,不明底细,宁信其有吧。因出题组是全封闭式严格管理,他们只能看到宾馆最新报纸(宾馆不会放过期报纸的吧,也不大可能自带旧报上山)。那么看到的是11月或12月初的报纸较顺理成章。 <font color="#167efb">【1972、01、27,人民日报头版刊载长篇通讯】</font> <p class="ql-block">  按此思路,在网络搜索1977年11月至12月初的《人民日报》。这查找纯属“盲人骑瞎马”式。一来时间久远加上未知具体日期,且网络上出现的旧报信息不全,只能碰运气;二来没见第二个证据提到这情况,线索模糊。</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是个错误信息,该作者粗心大意,张冠李戴。查来查去,魏钢焰《忆铁人》只有1977年6月5日《人民日报》副刊“战地”整版刊载,至于“三个版面”的是另一篇高度颂扬大庆精神的长篇通讯(新华社通稿),分载于1972年1月27、28日《人民日报》,题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由大庆革委会报道组和新华社记者联署,与魏钢焰无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厦大7701张红工作照,右、张红在厦大教室中学习留影】</span></p> 搞清这乌龙,得益于7701张红同学(曾任《福建日报》常务副总编)。我问她能否通过《福建日报》资料库查找1977年12月初《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有无《忆铁人》。热心的张红马上请一位在职人员帮查找,那位受托者在《福建日报》电子检索系统迅速查出此期间《福建日报》并无《忆铁人》,但曾在1972年1月27日登载那篇“铁人王进喜”(存有电子版)。顺藤摸瓜,我查到《人民日报》1972年1月27、28日以前后三版方式刊登这篇通稿(全国大报、各省报都在27日同一天转载此文,声势浩大),与那位马大哈作者的“三个版面”说法吻合,但时间差远了,最主要它并非《忆铁人》,简直误导得南辕北辙。<br>  找不出1977年12月的“三个版面”,由此可排除《忆铁人》在11月到12月初登载《人民日报》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出题者看到的不是报纸(要是自带的6月报纸?除非特地或偶然带着,又恰好看到,而这概率极小)。<br>  同时还查到《忆铁人》收录在魏钢焰文集《绿叶赞》(1978年出版)、《新华月报》汇编《泪雨集》(1979年出版)等书中,但时间过了,可以排除。 <font color="#167efb">【人民文学1977年6月号。网络图】</font> <font color="#167efb">【该期人民文学发表魏钢焰《忆铁人》】</font> <p class="ql-block">  不是报纸,不是书籍,那就是杂志了。据林筱文推测,李老师可能在书店看到或买来杂志。在搜索《人民日报》时,我恰好查到1977年6月号《人民文学》刊载《忆铁人》全文。那么会不会看到的是这期杂志?</p><p class="ql-block"> 新问题是,在庐山的书店怎会看到过期杂志?(那年头只有国营的新华书店,别说庐山那种山区旅游地,就是福州、南昌,也没有个体户的零售书报摊。)犹记得,1976年复刊的《人民文学》很抢手,读者须订阅(还得找关系),基本上没零售;即使零售,这种热门杂志不至于几个月还未售出。</p> <font color="#167efb">【跨越两代人,潘亮父女展示各自的高考准考证】</font> 书店看不到,自己带一册上山或是一种可能?此外,厦大生物系78级校友潘亮提出一个思路:也许宾馆里摆着新旧期刊供翻阅,恰好就有这本当年6月号《人民文学》。这个思路更合情合理。<br><br>  林筱文还没去拜访李老师前,我们都摇身一变福尔摩斯,提出各种“哥德巴赫猜想”,讨论来讨论去。实际上,一去拜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简单而明确。 <font color="#167efb">【林筱文校友拜会李联明老师】</font> 请教杨老师后,我信心已开始动摇,转念阙老师大概没上庐山(按两位老师说法,一无此印象,二时间点似不对,三中文系一向不参与高考出题,只参加监考、判卷),他当年或许是作为一个很有意思的听闻告诉我们。而我们要么听差了,当他的亲历;要么时间久了,印象模糊且焦点转移,把他当主角了。<br>  水落石出的时刻到了。1月25日下午,林筱文按约上门拜访李联明老师,大有收获。事后他马上转告拜会情况。“否定之否定”又出现了。九旬的李老师精神矍铄,声音宏亮,思路非常清晰,亲口证实庐山出题组有阙丰龄老师,“有图有真相”,给他看了刊载回忆出题经过的一份旧报,以及出题组在庐山仙人洞的一张合影,一眼可认出后排左1就是阙老师。<div>  回忆文章提到,李老师等人专门去庐山图书馆找参考资料,恰好翻到《人民文学》1977年6月号刊登的《忆铁人》,经出题组讨论后,指定阙老师将相关内容缩写整理为《大庆见闻一则》。费劲考证,一锤定音。</div>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师撰写回忆文章,登载2019、01、02海峡都市报】</font> 这次拜会非常圆满,顺利解谜,还带来许多“迟到的新信息”。李老师送林筱文一份2019年1月2日《海峡都市报》,A09版刊登李老师亲撰的回忆文章《1977,庐山命题记》,详细介绍他参加77年庐山出题的来龙去脉,难忘的一幕幕细节。所有我们关心的问题,这里都有解答。早知道有、早看到这一篇关键的重要文献,何至于耗那么多时间、精神在网络上东挖西掘做了许多无用功?<div>  话说回来,不经意的一段留言,引出最后清晰、详尽的答案,由此体验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周折、惊喜意境,岂不也很戏剧性,满有“拨乱反正”意思,而且用不着去订正我们的纪念文集了。</div>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师任教时期的一篇学术论文】</font> <font color="#167efb">【林筱文送上吉祥寓意见面礼】</font> <font color="#167efb">【李老师亲笔赠诗回礼】</font> 林筱文登门拜访,特送上今年新上市的大米、茶叶,恭贺李联明老师“怡然过米寿”,再祈登“茶寿”。李老师亲切接待林筱文,相谈甚欢,讲述1977年高考之外,还介绍1983年省委任命他为省文化局(厅)副局长,及任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许怀中(曾任厦大中文系教授))兼任局长的细节;除了送林筱文那份特别报道的《海峡都市报》,在纪念文章后签名,又赠亲笔题感怀诗一首:<br>  古稀早不稀,耄耋莫称奇。<div>  怡然过米寿,漫步登期颐。</div> <font color="#167efb">【文科出题组,前:包堃(漳州一中)、陈景汉(福师大)、XXX(不详),后:阙丰龄(厦大)、李联明(福师大)、黄春(省教育局)】</font> 作为1977年福建高考台前幕后的亲历者、贡献者,在时隔近48年之后,撩开旧时光重重薄纱,使鲜为人知的高考出题进程重现于昔日考生眼前,真个醍醐灌顶,柳暗花明。再回首,令人喟叹,非常感谢李联明老师执笔揭秘、留存历史真相!我们清晰了解到1977年福建高考前夕紧张、慎重的出题内幕,此乃2025开年大有价值的意外之获,欣喜之余,更应向这批苦心孤诣、不负重要使命的老前辈、老师们深深致敬!<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02、0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