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在红尘俗世间/谁的呼唤飘在耳边/那么熟悉却又遥远/为什么痴心两处总难相见”……</p><p class="ql-block"> 2024年和2025年的岁末年初,通过被大数据算法操控的手机,这首被许多年轻一辈做小视频配乐的歌声,千百次地回荡在我耳边,百听不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依然记得你眼里的依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5日我将《百年红尘一琼瑶》弄好放美篇,自己再点出来看,每次都会吸引我往下看。感觉写到位了,对得起琼瑶阿姨和书店读者了。</p> 随后再将第6部没放的后面三章放上去,就做一单元,起辑名为“师生传代穿古今”。<br> 12月30日看到沈世豪教授留言:“今天抽空看了你写琼瑶的这篇大作,可以看到,你是她非常忠实的粉丝!我们这一代的不少同学,看法和你不大一样,没有你爱得那么深!琼瑶的作品,我当年在大学教书时读过几部,发现她构思的奥秘基本是四个字:死去活来。看到如此之多的少男少女痴迷到忘我的程度,可以理解,但并不去推崇!时光是最好的试金石!我相信,现在的一代年轻人,应当不会去炒作她了吧!”<br> 还看到人们在悼念琼瑶时提到的话,保存下来:很喜欢林微因的一句话,她说:“你若拥我入怀,疼我入骨,护我周全,我愿意蒙上双眼,不去分辨你是人是G,你待我真心或敷衍,我心如明镜,我只为我的喜欢装傻一程,我与春风皆过客”。<br> 2025年1月7日我坐3路车去红星美凯龙,然后打电话给傅振华,过一会他骑摩托车送两个U盘和5本《时代三明》专刊给我。<br> 我在回程的公共汽车上翻看杂志,最近好长时间没接触了,一翻看起来还是觉得这题目做很好。<br> 回家后把两个U盘点出来看。一是2016年和2019年两次聚会的,一个是新近第三次聚会的。我点出前面两集和最后一集来看。<br> 下午看到美篇上1.5万了。再看以前的各篇点击数,发现《迟到的写作》《壮观的落日》和《两岸同瞻一轮月》都是过万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篇章还是受欢迎的。<br> 1月19日看到微信上很多视频是不同的人像和相同的树与大雪纷飞的配图,歌声则是最近这严冬时节特别流行的:“你看漫天的风雪在放肆的刮/飘过城市半空落地生花”。<br> 春节前做卫生的任务还很重,想将琼瑶的第二篇写成母女师生恋串起的是陈致平和蒋仁两个书香世家中那一代极具中国儒雅传统的传承,看来还要往后推。<br> 1月23日早上在写作电脑前进出时碰到背后书架上放着的袁启彤老书记给林纪承的大信封, 里面装着是他帮我题写的书名“这块土地的灵魂”,这下碰到了丢在地上。我拿起来,将那一大张宣纸拿出展开来看。再后面收起来,放回去。接着从电脑中点出朱康元的书稿,看我为朱此书写的序二中帮忙叫袁启彤老书记写“三明知青”书名的记述。冬眠无力时要寻找奋斗下去的力量。 还想如果春节后不去北京,那就乘这时间把想写的美篇写掉。<br> 1月25日自己梳理心理低谷的思绪。先拿出《对影成三人》第1本来看。再看《这块土地的灵魂》第1部上写新圆伯和小师妹的几个篇章。琼瑶离世让我想到自己的写作生涯,琼瑶和平鑫涛借助台湾出版自由条件打造的商业帝国和我几十年抽屉文学的极大反差刺痛了自己。回首复盘自己的奋斗历程,很多感慨无处言说。<br> 1月26日拿《这块土地的灵魂》第1部和第5部及其它书稿,再拿琼瑶《窗外》和《我的故事》翻看着,搜寻和梳理2014年新圆伯仙世后的奋斗历程:随后补写了旧作的第二稿;再于次年做陈景润的题目,执着地从第三章起一定要抒写杨罗李朱在师生间文化传代的文化传统;2016年续写跃华、高珍华和杨丽等后辈的奋斗;2017年春开始特意将原住民与新三明人的奋斗交织在一起,加深了《这块土地的灵魂》的主题。<br> 这天临睡前在视频上看到一首像《八月桂花香》一样极富民国味我特喜欢的台湾歌曲有出现歌名了,我即在微信记下来,是《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还在手机百度上检索,是90年代台湾电视剧的主题歌。写言情的歌,却被现在的年轻人拿来无数次地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人浴血奋战的画面配曲,特别传神。<br> 徘徊在起风的午夜<br> 谁的叹息飘在风间<br> 那么无奈却又无悔<br> 多少前世残梦留待今生缘<br> 这歌声抚慰着我疲惫的身心,也让我想到很多。<br> 琼瑶让我想到她的老师蒋仁, 也让我想起同为一零后那一代堪称中国传统末代书生的邓新圆老先生, 自然想到分别从这一代老师那所得到的。琼瑶是以师生恋的故事在1963年就出版了《窗外》,而我的师生缘却是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几代人的命运写成另一种形态的旧作,且至今还是抽屉文学。他在四十年代教过陈景润和我父亲。我迟至2008年才和已从台湾返乡的他相遇,结果从采访对象变成恩师,在我续写和修改这部篇幅特长的旧作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我这辈子最痛的痛点就是“丧父失学”,一按到就会痛,而他给我的正是父亲和恩师的感觉。他的存在和高寿,是上天给我的恩赐。 我曾写过:“我们‘远看像是忘年交,近看却是世交,既是伯侄,又似师生;纵看像是现代学者与当代读者的关系,横看又像是写实作家与生活原型的关系,发展到后面,貌似好友,情同父子。’” 他2014年春仙逝时,我曾在暗夜里流了无数的眼泪!那年夏天,我在他小女儿即小师妹文芸的鼓励下完成了二稿。随后我弄三部曲之三,并同时开启《对影成三人》。在第3本的时候,之三没耐力进行下去,改换成写半文史半纪实的《这块土地的灵魂》。这能散能连的书稿在小师妹的鼓励下进行了三年, 到2018年5月自己给第1部收尾。陈景润家人的关注让我续写了下去,到年底时开始写建市元老和迁明企业及三标厂时,再联系上银珍阿姨的小女儿阿芬姐。阿芬姐鼓励和陪伴《这块土地的灵魂》的写作, 到现在是在第6部的中间阶段。我自己是想在新年中完成已经承接下《岩前村志》的文化项目之余,也将第6部的后余部分完成大半,后面将其完稿;随后得尽量致力于修改旧作第三稿,加重沪明情深的文化色彩。<br> 我再上网查《我记得你眼里的依恋》这首歌的完整歌词。这是中视8点档电视剧《再世情缘》片头曲,演唱:万芳;作词:姚若龙;作曲:刚泽斌;编曲:张乃仁。我心里反复回响着那歌声:<br> 就算换了时空变了容颜<br> 我依然记得你眼里的依恋<br> 纵然聚散由命也要用心感动天<br> 纵然难续前世也要再结今生缘<br> 就算换了时空你变了容颜<br> 我依然记得你眼里的依恋。<br><br> <br> AI检索、阅读、整理并总结成文的文案<br><br> 1月26日上午看到微信上王书留言:“邓老师好,请问上次厂里聚会,我们上海老员工对我们这期杂志有什么反馈吗,这两日做年终总结,想收集一些反馈资料。好的不好的都可以的。”<br> 我把那次聚会的文章《今生有缘三标厂》发给她。<br> 霞儿中午讲她跟儿子说你爸爸现在做个题目。儿子去网络上检索,有两个结果,发到我微信上了。<br> 我后面点出来看。头一则显示“搜索福建三明邓友华资料/&已搜索到30个网页〉/已深度思考(用时12秒)”,然后是三四百字的检索结果的简要报告。另一则更详细,照录于下:<br> 根据搜索结果中多篇美篇文章的详细记载,以下对福建三明文化学者邓友华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细化与分析:<br> ### **一、身份与研究领域的深化**<br> 1. **草根学人与档案编研专家** <br> 邓友华以自学背景和三明本土生活经验为基础,长期致力于地方历史研究。他通过与三明市档案馆的深度合作,系统梳理了陈景润的学籍档案、迁明企业历史及城市建市档案,其工作不仅填补了官方记录的空白,还推动了档案数字化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如知青档案的电子化,查档时间从数天缩短至几分钟)。 <br> - **代表性合作案例**:与档案馆编研开发科合作编纂《这块土地的灵魂》系列, 通过陈景润等人物串联三明文教与工业史,并参与纪录片《沪明往事》的素材收集,该片获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 2. **迁明企业历史的核心记录者** <br> 邓友华聚焦上海迁明企业的历史,耗时多年整理三明市标准件厂(前身为上海傅振兴五金厂)的档案,编纂《岁月如斯——迁明企业三明市标准件厂纪念册》,收录500余张老照片及迁厂协议、信函等实物档案扫描件。该书成为1958工业记忆馆“沪明情深”展区的核心展品,并作为三明与上海对口合作的文化纽带。<br> ### **二、文化实践与贡献的细化**<br> 1. **迁明企业研究的田野调查** <br> - **口述史与实物档案结合**:邓友华通过采访迁明一代职工及家属(如谈振芬、银珍阿姨等),记录其生活史,并结合企业档案、老照片、厂志等实物资料,形成多维度历史叙事。例如,他考证三标厂“一鸡四蛋”(技术骨干分厂)的历程,揭示迁明企业对三明工业体系的奠基作用。 <br> - **社会活动参与**:协助三明市总工会策划“沪明记忆图片展”,提供迁明企业电子档案,并推动老物件征集,如三标厂纪念册光盘、医保卡照片等。<br> 2. **摄影与城市记忆的保存** <br> 邓友华发掘并整理三明摄影世家林年华、林平父子的作品,将《火车来了》《李先念视察三明》等经典老照片纳入城市档案。他提出“影像即历史”的理念,强调摄影在记录三明工业新城崛起中的不可替代性,并参与编辑《三明记忆•我们的老照片》等画册。<br> 3. **宗祠文化研究的开拓** <br> 作为三明市宗祠文化研究学会筹备会核心成员,邓友华考证了陈景润早年就读学校(多为祠堂建筑)的历史,如邓氏世盛祠、笃庆祠等。他结合《三元后路邓氏家谱》等文献,揭示祠堂在抗战期间作为学校和公共空间的特殊角色,并推动列西“祠堂一条街”的文化保护。<br> ### **三、个人经历与著作的深度解析**<br> 1. **从工厂工人到文化学者的转型** <br> - 1970年,16岁的邓友华因家庭变故辍学,进入三明市标准件厂工作。这段经历成为其研究迁明企业的起点,他称三标厂为“社会大学”,工友的集体记忆激发了他对地方史的兴趣。 <br> - 1988年创办友华书店,后因纸质阅读式微转向写作,以“烛照三明历史”为使命,自费出版《我的青春岁月》《三明知青》等书,记录草根视角的城市变迁。<br> 2. **著作的文化价值与学术方法** <br> - **《岁月如斯》的编撰特色**:按时间轴分五辑(迁明前后、青春活动、厂区生活、人物芳华、重聚纪念),附录包含口述史、诗作及技术文献(如邵成的《Z12冷镦机诞生纪实》),形成“档案+文学+影像”的复合文本。 <br> - **《三明文化研究》的参与**:协助林日上主编梳理三明书院文化,考证翠云书院与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渊源,提出“书院-宗祠-工业”三位一体的地域文化框架。<br> ### **四、社会影响与文化评价**<br> 1. **城市记忆的“民间守护者”** <br> 邓友华的工作被评价为“将个体命运嵌入城市宏大叙事”,其研究不仅为官方修史提供补充,更通过美篇、微信公众号(如“三明档案”)等平台传播,累计阅读超55万人次(应是195万――引者注),留言1800余条,形成公众参与的地方文化运动。<br> 2. **沪明情缘的当代延续** <br> 在纪录片《沪明往事》中,邓友华作为迁二代代表出镜,讲述上海援建者的奉献精神。2022年国家发改委重启沪明对口合作后,他推动迁明企业档案的跨地域共享,成为新时代“山海协作”的文化桥梁。<br> ### **五、未竟事业与未来方向**<br> 邓友华目前正致力于两项新课题: <br> 1. **非上海迁明企业研究**:梳理来自其他省份的10家迁明企业(如江苏光学仪器厂)历史,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br> 2. **军工企业口述史**:通过采访三线建设亲历者,记录8470厂等军工单位的隐秘历程,计划出版《三明军工记忆》。<br> 如需更详细资料,可参考其美篇账号(如《邓友华丨第一百八十八章摄影世家的三明记忆》)及三明市档案馆的专题展陈。<br> 1月27日上午霞儿兴奋地讲AI,说昨晚看到下半夜1点多,还发朋友圈。还说儿子也讲:“说实话,我今天用了一下也震惊了,中文信息的搜索总结和中文文案创作能力,我认为已经比GPT-o1要好了。”<br> 我也跟霞儿说AI检索、阅读、整理、并总结成文的文案给我的震憾,总结的比我自己还到位。有些都是自己没说过的,像“通过采访迁明一代职工及家属(如谈振芬、银珍阿姨等),记录其生活史,并结合企业档案、老照片、厂志等实物资料,形成多维度历史叙事”;如“提出‘影像即历史’的理念,强调摄影在记录三明工业新城崛起中的不可替代性”;如“提出‘书院-宗祠-工业’三位一体的地域文化框架”;如“将个体命运嵌入城市宏大叙事”。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像非上海的10家迁明企业,我后面没写,也没计划出版《三明军工记忆》,但和王书合作的《时代三明》专刊《三元往事》正是这方面的专题。AI的功能这么强大,后面就要拿来使用了。<br> <br> 春节档菩萨窝与电影院<br><br> 2025年1月29日是大年初一。一早6点被闹钟叫醒。不到7点时已经在太保公庙里点香烛了。值班的开门很早,我是第二位。<br> 接到享进的电话问我在哪。我说在东泉一期太保公庙里。他讲叫我在那等一下,城楼公等庙里的对联给我带去,他送来给我。我就在外面坪边等候着。后面看到他骑摩托车来,四幅对联,一个大门的,还有一空白的红纸和一枝笔。他不过去了。我拿着往长坑这条路去城楼公庙。<br> 还走在楼盘里时就看到别墅的后面有蓝色硝烟,走过楼盘,就看到路边停了比平时多得多的汽车。再往前走,就看到公路上方和下方都有很多一大早就来上香的络绎不绝的香客,比这几年街上看到的人都多,更是与这春节期间街市上冷冷清清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br> 到城楼公庙后开始贴对联, 先大门,再土地公庙,然后是观音庙。后面一个是五谷真仙庙,位于菩萨窝最高处飞凤殿右侧外面山岗上,是我和允灼去贴的。来去的路上就看到上香的香客有人山人海的味道。<br> 回程时允灼跟我说他1981年从乡下迁移回来后,大队有叫他和几个人来这劈飞凤殿满是荒草的废墟。我是特别关注土地变迁的人,便特意问他,那时是没房子也没石头台阶的?他说是都没有的。我说是1956年拆去盖底下的红旗影院了。<br> 我读过邓新圆老先生描写此处菩萨窝民国时景象的文章。他跟蒋仁老师同辈、同类,都是一零后教育界英才,但比蒋老师幸运地活过1979年,能够回乡并得以高寿,还能将手上的文化接力棒传到我这后辈学子的手上,所以我知晓此处的旧貌,并亲眼见识过后面的变迁。八九十年代复古潮兴起后重建庙宇, 再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而60年代初兴起的上海迁明企业皮鞋厂的厂房和宿舍却只三四十年就走完历史进程,再如今只留下个别日渐破败的红砖房,与香火旺盛的庙宇形成一种让人感叹三十年水流东、四十年水流西的沧桑对比。<br> 回到城楼公庙里再吃糍粑,先吃甜的,再吃咸的。<br> 还记得1月23日下午收到享荣发来的《关帝庙修缮募捐》文档,点出来看,其中有这样的文字:<br> 三明市三元区,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之一,承载着无数珍贵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在这片土地上,关帝庙作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三元区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忠义精神的崇尚与敬仰。<br> 三元区关帝庙,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原址位于三元城关凤岗亭,由邓氏子民奉祀。后因人口增长与民居扩建,清嘉庆十三年(1810年),邓氏子孙将关帝庙改建为凤岗城楼,关帝君便奉供于城楼上,因此也被当地邓氏子民亲切地称为“城楼公”。据有关考证,当时凤岗居民中百分之九十八为邓氏后裔,多为邓文德一支的子孙,关帝庙无疑是由三元邓氏所建立和奉祀的重要场所。<br>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关帝庙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侵蚀与人为破坏。尽管历经多次修缮,但现有的庙宇建筑仍显老旧,部分结构亟需加固与修缮,以确保其安全与完整。为此,凤岗堡理事会决定将关帝庙的修缮工作提上日程,旨在恢复其历史风貌,传承与弘扬忠义文化。<br> 我看到三分之一时享荣连线,说了几句后再接着往下看,然后打电话过去说两三个看法。<br> 初一上午我在庙里等时间时看手机,来往拜年的信息中,兵子发来《李氏宗祠序》:<br> 闽中故郡,三元新府。襟沙溪而带碧水,控八闽而引武夷。物阜千年,得九嶷之灵秀;文传百代,聚万壑之清晖。李氏宗祠,承千年之遗韵,启百代之华章,巍巍乎立虎头山麓,煌煌乎映麒麟阁光。 岁在甲午,序属孟冬。长幼咸集于祠下,冠盖云集于堂前。飞檐振鹤影,画栋接虹霓。龙纹刻石,犹存汉阙遗风;凤藻雕梁,更显唐宫气度。观其格局:前庭涵日月之精,后苑纳乾坤之势。石狮镇守,霜锋未改其威;铜鼎焚香,烟篆长萦祖德。更见谱牒列陈,字字皆藏麟趾;功碑肃立,斑斑尽刻鸿踪。 遥想开基始祖,筚路南迁。持耒耜以垦榛莽,执诗书而化蛮荒。虎岩耕读,曾出三朝进士;龙涧弦歌,频传五经魁星。李将军戍边定远,箭透重甲;文曲星及第登科,笔动九霄。忠孝传家,岂独兰亭冠冕?诗礼继世,何惭金谷风流? 至若春秋祭祀,俎豆馨香。击黄钟而奏雅乐,陈玄酒以荐琼浆。白发执礼,犹记龆年训诂;垂髫习仪,初闻祖武箴言。烛影摇红,恍见先人笑貌;炉烟凝紫,如闻往圣遗音。此间非独血脉相承之地,实乃精魂永驻之墟。 嗟乎!世运有代谢,人事有兴亡,然宗祠巍然,家风永昌。虎头山青,长护千年基业;沙溪水碧,永泽百代儿郎。今逢盛世,重修祠宇,非为炫朱门之贵,唯愿存赤子之心。谨以俚辞,恭述祖德,他日若有三元俊彦,龙泉新硎,当续此赋,以光门楣。 注:文中融汇三元区地理标志(沙溪、虎头山、麒麟阁),化用本地典故(虎岩书院、龙涧诗社),暗嵌李氏历史名流(李侗、李纲等),并呼应《滕王阁序》骈俪文风与时空交织的叙事结构,通过建筑描摹、历史追忆、祭祀场景三重维度,构建宗祠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精神意象。 我回复:“写非常好!是谁写的?”<br> 他答曰:“林纪承的侄女婿在手机上下载而编成的”。<br> 傍晚霞儿叫我去下洋大地电影院看17:20分的《封神第二部》。<br> 1月30日下午去看15:50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我是原著党,徐克这次改编放大得有些过头了,我不是很喜欢。金庸此部小说有特别浓郁的家国情怀,是他那一代香港作家所具曲折的历史命运烛照出来的,这下则是在新时期新需求的一种放大。<br> 因头天霞儿买电影票充值时有说进场可领一份零食,后面便没回家,留在电影院接着再看19点的《唐探1900》。<br> 1月31日下午去看两点多的《哪吒二:魔童闹海》。看到阿娟带洛伊也去。洛伊是临时买的票,单独在前面位子坐。阿娟刚好坐6排8号,在霞儿的9号旁边。此场满座。这片更好看。应该是今年春节档电影的票房冠军。<br> 2月1日去下洋家吃晚饭,但我特地提前到那,叫明生点出《封神第一部》来看。尽管边看边和明生讲话,但还是看进去了。此片是有史诗范,能给人中国的《指环王》之期待。我给《封神第一部》打80分,给第二部打60分。第二部对不起那份期待了。《封神第二部》跟《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好像是导演拿错了剧本似的,神仙打架拍得像凡人打架一样,凡人打架又拍得像神仙打架一样。徐克如果是因为不过审给删成这样那情有可原,如果是他自己改编成这样那就失分太多了。《唐探1900》没话讲。陈思诚是新一辈的电影才子,风头正健。最让人赞叹的是《哪吒第二部》,一部动画片拍出了史诗味,还特接地气,老少皆宜! 只是出人意料的是,带孩子去看的大人们本来以为自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结果发现自己跟申公豹共情了;再认真想想,都还不如申公豹,申公豹像是扩招前的大学生,申小豹像是扩招后的大学生,原来自己一个穷屌丝,只是一众土拨鼠!<br><br> 二0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0二五年二月九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