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星星之光

<p class="ql-block">  乙巳正月十二,天晴日暖,微风不燥。驾电驹南行,过邓庄,到陶寺,探寻尧之都城……</p> <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总面积300万平方米,时代为距今4300-3900年的龙山时代末期,是中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遗址包括陶寺、东坡沟、沟西、宋村、中梁5个自然村。陶寺遗址主要遗存类型包括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等;截至2022年9月28日,出土文物约5000件,类型主要包括陶器2000余件,石器约2500件,玉器100余件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铜铃等具有重要价值。陶寺观象台,距今4300年,是确定一年四季的观测工具,可以精确确定春分、秋分、冬至、夏至。</p> <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不仅成为黄河流域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而且是中国发现的首个一座城墙、宫殿、王陵等各种功能要素齐备的早期(东周之前)都城遗址,通过发掘出的圭表系统测定,证实了陶寺就是《尧典》中记载的“地中之国”,就是最早的中国之所在,证实了“尧都平阳”的真实存在,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的价值。</p> 遗址经典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 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城遗址,距今约4700年,是该遗址考古中重大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观象台”遗迹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该考古成果被中国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重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p><p class="ql-block"> 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古观象台遗址在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境内。</p><p class="ql-block">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0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天文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15位天文学家基本肯定了该大型建筑为天文观测遗迹。但是考古学界仍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p> <p class="ql-block">圭尺</p> <p class="ql-block">  圭表是中国古代主流的天文历法观测仪器,由圭尺和立表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表”,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圭”。</p><p class="ql-block"> 其原理是利用立表,在正午时分观察表影的投射,通过圭尺上的影长来判断农时节令。</p> <p class="ql-block">  圭和表(圭尺和立表),它们是陶寺文化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可以测日影、定地中,决定都城选址;可以进行大地测量,认知版图和天下的实际范围与幅员;还可用以制定历法。研究证明,M22大墓中发现的木杆就是圭尺。这根“小木棍儿”残长 171.8 厘米,根据学者的复原,总长应该在 180 厘米左右。整根杆被漆成黑绿相间的色段,中间用粉红色隔开,非常像现今地图中的比例尺。</p><p class="ql-block">因为在早期中国,决定都城选址常常靠圭表。据此,再加上古书的相关记载,主流的研究人员认定,这里大概率是“尧都”。比如,殷墟甲骨文“中”字就是圭尺的摩写。殷墟卜辞中屡见“王立中”记载,就是王或王委派天文官进行圭表测量。</p> <p class="ql-block">龙盘</p> <p class="ql-block">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这也是陶寺遗址出土的核心文物之一。陶寺遗址共出土了4件这样的龙盘,陶寺遗址博物馆里摆放的就是其中一件。盘底用红彩涂色,红灰相间的蟠龙围绕红色盘面盘旋,蟠龙身盘如蛇,体上有似鳄鱼一样的鳞状斑纹,口衔枝状物。陶寺彩绘龙盘为探索中华民族龙图腾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p> 陶寺遗址博物馆 “中国”何来? <p class="ql-block">  走在临汾大街上,常常看到这样8个大字:最初中国,华夏之源。“最初中国”何意?早期的中国?按此逻辑,有人会问:“中国”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9月中旬,我参观了临汾市博物馆,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距今4300年至4000年,黄河中游属于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区域,而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一带就是处于这一关键区域、关键时间点的代表性都邑遗址。</p><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自1978年正式启动考古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掘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与进展,特别是2002年起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项目后,直至今天,一直是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  陶寺遗址完美地诠释了本初“中国”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由于“王者居中”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王都应建都于地中,这才有了《五帝本纪》《集解》刘熙的说法“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p><p class="ql-block"> 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逐步建立起一条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陶寺城址即为传说中的尧都。陶寺出土的圭表表明陶寺文化已经存在地中的概念,陶寺文化的社会已经进入到国家形态,因而陶寺城址为地中之都,陶寺文化为中土之国,此乃最早的中国。而陶寺地中之都系尧王族首创,故而尧立中国。</p><p class="ql-block"> 在临汾市区南部,有一座尧庙。帝尧是《尚书》开篇记载的仁君,为上古时期杰出的五帝之一。庙内有尧字壁、尧典壁等文化遗存。</p> 地理位置•气候•人文底蕴 玉兽面 文明蕴化 都邑初兴 <p class="ql-block">“斝(jiǎ)”</p><p class="ql-block"> 斝(jiǎ),中国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p><p class="ql-block"> 斝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源于同形陶器。《诗经·大雅·行苇》曰:“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斝的侈口较同类的爵要宽。口沿有柱,一侧置鋬,长足,有盖和无盖的形制并存。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腹有圆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裆,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四足,带盖。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p> 都邑鼎盛 都邑衰落 早期国家 允厘•百工 陶器 石器 骨器 漆木 中期陶器 生活百态 普通居民生活 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