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 易县 田野考古

鼓捣当年

<p class="ql-block">春节过后,游客归巢。时间空档,闲人出动。扫荡180是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有预谋,有组织。</p><p class="ql-block">大中城市里的、交通要道旁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物景点没有难度。不易到达的是散落在乡村僻壤,甚至田间地头的。早晚要啃的骨头,就不要回避了。</p><p class="ql-block">今次是河北保定易县为主,三个180,加上稍远的西柏坡,顺便捎上紫荆关、涞源等相近的景点。姑且命名为“田野考古”。由于是对前人的成果二次寻找,所以叫做“考考古”!夹带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按图索骥。</p><p class="ql-block">出发前看到一份三天两晚的小红书📕游记,除西柏坡外重叠且丰满。见贤思齐呗。</p> 开善寺 <p class="ql-block">开善寺,俗称“大寺”“大佛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旧城址的东北角,占地约9500平方米,是一座保留有辽代建筑风格的佛寺。</p><p class="ql-block">开善寺存有建于辽代的大雄宝殿和后代修缮的天王殿、金刚殿。大雄宝殿是寺内主体建筑,辽代遗构,为四阿式庑殿顶结构。面阔五间25.8米,进深三间14.5米,高12.08米,单檐庑殿顶。</p><p class="ql-block">开善寺大殿构造严谨、实用,整体外观朴素、稳重,表现出早期木构建筑的风格特点。大殿自建立以后,未经过大的维修,较好保存了始建时的原始状态,对研究早期木构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开善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八大辽构之一。</p><p class="ql-block">八大辽构‌是指中国现存最早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这些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是:*表示到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奉国寺大雄宝殿‌</b>:位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建于1020年,是辽代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被誉为“千年国宝”。大雄宝殿有九开间,规模宏大,是古代寺院最高级别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独乐寺观音阁‌*</b>: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建于984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木建筑。观音阁内有16米高的巨大观音像,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泥塑佛教造像之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独乐寺山门‌*:</b>同样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的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结构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华严寺薄伽教藏殿‌*</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1038年,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殿内的“天宫楼阁”被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佛宫寺释迦木塔‌*</b>:位于山西省应县,建于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之一,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善化寺大雄宝殿‌*:</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建于1062年,是辽金时期佛教建筑的杰出代表,殿内的二十四诸天彩塑被誉为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开善寺大雄宝殿‌*</b>: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建于1033年,虽然规模不大,但其辽代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阁院寺文殊殿‌</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建于966年,保存有我国最古老的辽代菱花格子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辽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还和3.75座唐构建筑遗存一样,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古建筑爱好者的必去之地,也是研究辽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辽代建筑(又称“辽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其风格承袭唐代雄浑古朴的特点,又融合了契丹民族的独特文化,形成了刚健、简练、实用的建筑风格。以下是辽构建筑的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 结构体系:继承唐代遗风</p><p class="ql-block"> 木构技术成熟:辽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继承了唐代的抬梁式构架,结构严谨稳固,注重力学合理性。代表建筑如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塔,历经千年地震、风雨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减柱造与移柱造:辽代建筑常在室内减少柱子数量(减柱造)或移动柱子位置(移柱造),以扩大内部空间,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2. 建筑形制:雄浑大气</p><p class="ql-block">屋顶平缓舒展:辽构建筑的屋顶坡度较宋代平缓,出檐深远,檐口线条简洁有力,整体轮廓庄重沉稳。</p><p class="ql-block">平面布局严谨:多为对称布局,单体建筑体量宏大,如寺庙常以“前殿后阁”或“一殿一塔”为核心。</p><p class="ql-block">3. 斗拱与装饰:简洁有力</p><p class="ql-block">斗拱粗犷实用:辽代斗拱体量较大,结构功能性强,装饰性较弱,注重承重作用。例如,应县木塔的斗拱类型多达54种,兼具力学与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装饰质朴无华:较少繁复的雕刻和彩绘,彩画以红、白、青等单色为主,门、窗、柱头等细节处理简洁有力。</p><p class="ql-block">4. 宗教与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佛教建筑盛行:辽代崇信佛教,兴建大量寺庙和佛塔。佛塔多为密檐式砖塔(如北京天宁寺塔)或楼阁式木塔(如应县木塔),塔身常雕有佛像、力士、飞天等佛教题材。</p><p class="ql-block">契丹文化融合:部分建筑融入游牧民族的审美元素,如建筑布局可能受契丹族“东向拜日”习俗影响(如华严寺坐西朝东)。</p><p class="ql-block">5. 地域性与材料创新</p><p class="ql-block">砖石技术发展:辽代砖石建筑技术高超,常见砖砌佛塔和地宫,如庆州白塔(内蒙古巴林右旗)以白色砖石砌筑,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因地制宜选材:北方气候寒冷,建筑墙体较厚,注重防风保暖功能。</p><p class="ql-block">归纳提炼,易懂易记:壮梁减柱,缓顶中轴;变拱素画,塔高墙厚。</p> <p class="ql-block">辽构粗壮斗拱,虽不及唐构,但也是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立柱风蚀严重,补救措施显而易见。</p> <p class="ql-block">惯例先围绕后进殿。殿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彩绘清淡,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上敛外撇,厚墙统一。</p> <p class="ql-block">唐代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造像。</p> <p class="ql-block">粗梁胖柱。</p> <p class="ql-block">躺在一角是天佑寺唐代的菩萨造像。</p><p class="ql-block">据说全国最早的千眼千手观音石造像。看不出有千之手千只眼,想起了“于翅炒饭”。</p> <p class="ql-block">减柱移柱。大殿只有四根中间立柱。</p> <p class="ql-block">钢筋加固,红色明显。</p> <p class="ql-block">进门正面。</p> <p class="ql-block">左右罗汉。</p> <p class="ql-block">喜欢通透,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2023年洪水泛滥,水痕清晰。</p> <p class="ql-block">缓顶深檐,气宇轩昂,和独乐寺山门神似。</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在介绍宝坻辽构广济寺三大士殿之后,提到“<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河北新城县开善寺大殿规模结构均为此殿相似,殆亦同时期物也。</span>”</p><p class="ql-block">广济寺建国前已毁。新城县现在是高碑店市。</p> <p class="ql-block">大钟矗立与残碑横陈。</p> 慈云阁 <p class="ql-block">慈云阁,又名大悲阁,因阁内塑有大悲佛像而得名。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城内北大街23号,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占地面积1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慈云阁坐北朝南,为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灰瓦布顶建筑,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通高13.3米,南北长12.6米,东西宽11.9米。室内采用减柱造的制作手法,上檐和下檐使用铺作的手法,同时真假昂结合体现了早期建筑向晚期过渡时期的特有手法。</p><p class="ql-block">慈云阁工艺精巧,彩绘华丽,雄伟壮观,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风格向明清风格过渡的较好例证。</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慈云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按照导航,开进了一大片废弃城池。街道坑坑洼洼,两侧房屋破窗漏顶,垃圾弃物遍地,有点世界末日的感觉。可能等待推平后二次开发。</p><p class="ql-block">慈云阁就孤零零站在十字路口中央,三米多高的铁皮围挡严丝合缝,密不透风。东西方向已经封闭,南北曲折坎坷尚能勉强行车。绝无行人,但见偶尔有车辆通过。</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提及,原来是老城中央。</p> <p class="ql-block">将手机伸入围挡下方缝隙,录得照片。自拍杆在家里睡大觉呢。</p> <p class="ql-block">重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窗棂简洁。</p> <p class="ql-block">攀上一个矮矮的歪脖子树干,视角改善有限。臂到用时方恨短。</p> 义慈惠石柱 <p class="ql-block">义慈惠石柱,因建于北齐,又称北齐石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城西10千米的石柱村西北一高台上,北距易水河250米。始建于北齐大宁二年(562年)。</p><p class="ql-block">义慈惠石柱形制特殊,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石屋斗栱为古代建筑结构“单斗只替”最早实物遗存。石屋仿木刻建筑刻出,柱子卷煞收分以及雕刻手法都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参考材料。颂文反映了农民起义和当时社会的情况,对研究南北朝历史和农民运动史有一定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义慈惠石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军转战数州,后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p><p class="ql-block">北齐大宁二年(562年)4月17日,定兴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作为标志。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p><p class="ql-block">2011年,定兴县组织修建石柱保护亭,避免义慈惠石柱柱因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下主路,走了好几公里。穿过田野和村庄,终于在村旁找到石柱。</p><p class="ql-block">“敕建金刚殿记”</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简陋首批国保碑,是至今见过的最不起眼的。</p> <p class="ql-block">王牌文凭。</p> <p class="ql-block">1992年翻修记。</p> <p class="ql-block">有亭子,有平台,比想象的状况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下柱上屋,各为经典。</p> <p class="ql-block">“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p><p class="ql-block">大齐大宁二年四月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提及义慈惠石柱。</p> <p class="ql-block">竟有三处提到义慈惠石柱,棱柱处理,建筑形式极具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千多字的颂文。</p> <p class="ql-block">棱柱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施主留名。</p> <p class="ql-block">上屋华饰。</p> 燕下都遗址 <p class="ql-block">燕下都遗址(Remains of Secondary Capital of Yan),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东南,西距太行山5千米。是战国中晚期燕国都城遗址,也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p class="ql-block">燕下都遗址其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达4千米,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p><p class="ql-block">燕下都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燕文化的内容。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且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中国东周时期的都城形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风貌,以及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绝佳的研究资料。燕下都遗址还反映出战国时期城市的规划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从出土的建筑构件显示出当年燕国的建筑技术和施工组织水平。燕下都遗址核心区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对研究中国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特别是研究燕国考古学文化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燕下都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8日,燕下都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提到最早的城市遗存。</p><p class="ql-block">首批国保,源于梁林。</p> <p class="ql-block">燕下都遗址幅员广阔,不时路过一堆堆土岗,想是处处有遗迹。</p><p class="ql-block">但是导航到达目的地后,发现两个土坡四周有围栏,四角有监控。围栏内将近20位村民大爷大妈载歌载舞,不亦乐乎。请教国保碑位置,说东说西,不得要领。</p> <p class="ql-block">田野考古,深一脚浅一脚。</p> <p class="ql-block">上车网上继续寻找线索,一说北东村的村东头牌子对面有一小路,沿麦田小路100米即到。遂导航村东头,再沿小路行有200米仍未见。又问一路过村民,指出是再向东的另一条平行小路旁有一个碑。并后移数十步,指给我们看。诺。</p> <p class="ql-block">果在麦田中央的一个小土堆上。应该是燕下都遗址上。</p> <p class="ql-block">我终于找到了你,在茫茫的田野中。</p> 道德经幢 <p class="ql-block">龙兴观道德经幢,又名唐玄宗注道德经幢,易县道德经幢,俗称八棱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友谊路,唐开元廿六年(738年)建立于易县城西开元观。</p><p class="ql-block">龙兴观道德经幢通高6米,为八角柱体,由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除幢顶为青石屋顶,其余皆为汉白玉石。幢座为为覆莲须弥座。</p><p class="ql-block">幢身为八角形,由上下两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平面为八角柱体,各面镌刻老子《道德经》。幢顶用一块青石雕成,为庑殿式。</p><p class="ql-block">龙兴观道德经幢在研究《道德经》版本、唐代道教史、唐代书法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龙兴观道德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藏在一片居民楼中。</p> <p class="ql-block">据一位路过的乡亲说围挡这几天刚刚拆除,整修完毕,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大唐开元神武皇帝注”</p><p class="ql-block">皇帝批注,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玄元皇帝:唐朝奉李耳为始祖,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追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正月加尊号"大圣祖"三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六月又加尊号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p><p class="ql-block">唐代统治者尊老子李耳为其始祖,以此来神化李姓皇族。唐玄宗对老子、道教和《道德经》的推崇,是易县道德经幢产生的背景。唐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亲注老子《道德经》,颁之全国,下诏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并命各州县镌刻道德经幢,供人们颂读。开元二十六年初在今易县奉敕竖立了石刻道德经幢。</p> <p class="ql-block">连经带注,字字珠玑。</p> <p class="ql-block">必有专著,阐明精要。</p> <p class="ql-block">管中窥豹,略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残碑裂痕,岁月如歌。</p> 荆轲塔 <p class="ql-block">圣塔院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5千米荆轲山上。</p><p class="ql-block">圣塔院塔有八角十三层,通高25.36米,砖石结构,实心。创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不久塔与寺俱毁,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重修,现仅存塔和清《重修圣塔院记》石碑一通。</p><p class="ql-block">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据《易县志》记载,荆轲山有圣塔院。经地名普查考证,原来,山上确有寺院遗址,故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p><p class="ql-block">圣塔院塔最下为二层束腰须弥座,第一层为素面,第二层为砖雕双抄五铺作计心造斗拱,斗棋上承托栏板和望柱,再上为四层仰莲。束腰部分八角施雕花石柱,各面原有间柱石。在华美的基座上承托着塔身。塔集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于一身,造型典雅秀丽,虽经多次修葺仍保留辽代风格。</p><p class="ql-block">2006年,圣塔院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进城易县,还有一个必去景点,就是荆轲山上的荆轲塔。</p><p class="ql-block">荆轲公园。</p> <p class="ql-block">熙熙攘攘,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残碑半截已入土,老塔一枝仍精神。</p> <p class="ql-block">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p><p class="ql-block">形似都挺难。</p> <p class="ql-block">前年去易水湖来这里团餐,今天复刻。</p> <p class="ql-block">有些美味还是存留于记忆中的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