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迁徙篇,(客家博物馆之二)

千秋

<p class="ql-block">客家是汉族一个颇具特色的民系。从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开始,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由中原出发,跨黄河、过长江,经过迁徙路上数十代人的定居、融合、发展,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长时期的交融、繁衍,形成语言相通、文化认同一致的族群——客家民系。</p> <p class="ql-block">在粤闽赣边地区发展定型后的客家人,在元、明、清三朝社会的多次变革中,再次迁徙到川、桂、琼、湘、滇、台、港、澳等地及海外各地。</p><p class="ql-block">在干百年的迁徙过程中,客家民系不断淬炼自己,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创造了中国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p> <p class="ql-block">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繁衍出以北方话、客家语、吴语、闽东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不同民系具有不同的个性,但也有作为汉民族的共性,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p> 肇始中原——第一次迁徙 <p class="ql-block">自“永嘉之乱”(公元307-312年)始,经“五胡乱华”(史称五胡十六国,历时136年)及南北对立(历时约270年)至隋朝统一止,中原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汉人相继由中原迁徙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两岸,以至赣江上下游,部分已到达闽粤交界山区(史称“衣冠南渡”)。</p> <p class="ql-block">江西石城——“闽粤通衢”</p><p class="ql-block">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地处江西赣州、吉安、抚州和福建三明、龙岩五地市交汇处。自古以来,石城都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是南迁汉人“走入”客家祖地宁化石壁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设在海阳县(今潮州)。以恶溪上游安置中原南下“流民”的5个“流人营”为基础,在海阳县北部新建了义招县(县址在今大埔县湖寮镇古城村)。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义招县改名为万川县,隶属潮州,县治仍设原址。说明两晋以来,南下汉人已经迁徙到了粤闽赣地区。</p> <p class="ql-block">西晋青黄釉盘口双系壶</p><p class="ql-block">东晋青釉盘口四系壶</p> 开基赣闽——第二次迁徙 <p class="ql-block">自唐中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黄巢民变”(公元875-884年),中原不断陷入战乱。北方汉人及第一次南迁中原汉人后裔,再次南迁至皖南、赣东南、闽西南及粤东北地区,定居开村,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石璧——客家“祖地”</p><p class="ql-block">由于中原及浙闽赣的多次战乱均未波及宁化,使宁化成为客家先民的“避难乐土”,在客家民系形成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后来梅州客属的主要来源地。全球80%的客家人与石壁有关,故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说。</p> <p class="ql-block">石壁客家各姓祠堂</p> <p class="ql-block">晋唐五代时期南迁中原汉民主要姓氏</p> <p class="ql-block">汀州——客家“首府”</p><p class="ql-block">汀州客家成长较早,是闽西客家中心,汀州客家话成为闽西客家话的代表。汀江下游两岸墟市,宋明时期成为闽粤赣边地区经济贸易中心,汀江因此被称为客家“母亲河”。</p> 成熟南粤——第三次迁徙 <p class="ql-block">自宋高宗南渡(公元1127-1644年间),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中原影响,一部分客家先民再次南迁。与此同时,许多客家先民在粤闽赣地区参加义军,奋起抗元。自元以后,粤东梅州地区南来汉民不断,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加快,逐渐成为南粤客家人文中心。</p> <p class="ql-block">梅州——“世界客都”</p><p class="ql-block">宋明以来,客家民系在梅州得到快速发展,独具特色的语言、建筑、文艺等客家文化不断发展成熟。梅州成为客家民系定型、成熟后的聚散中心,是客家自我认同意识最浓厚的地区。</p><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以梅城水打伯公码头、松口码头为出发点,大量梅州及周边区域客家人为谋生计,向海外迁徙,散布世界各地,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群体之一。梅州因此成为海外客家华侨华人心灵的家园,被誉为“世界客都”。</p> <p class="ql-block">北江客家</p><p class="ql-block">自两晋始,部分汉人从赣南迁徙至卿北韶关地区的北江两岸定居。宋明时期,福建宁化部分客家人迁居北江上游。明清时期,又有不少兴梅地区客家人迁居至此。</p> <p class="ql-block">东江客家</p><p class="ql-block">以干年古县龙川为中心的东江上下游地区,包括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地。在一千多年来的客家迁徙历史中,许多客家先民从梅州迁来,沿东江开埠、扎根,形成别具风格的东江客家文化。</p> 遍布华夏——第四次迁徙 <p class="ql-block">公元1645-1853年间,受明末清初满人南下战乱破坏,以及张献忠农民起义影响,导致四川及其他部分地区人口剧降,良田荒芜。部分客家人由粤闽赣边地区迁徙至粤中和滨海地区,川桂湘及台湾,甚至迁至贵州、云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湖广填四川”微缩场景</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中原战乱不断,使四川反复陷入浩劫,人口锐减,清政府为恢复生产,施行移民入川垦荒的政策。湖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人口大量迁入,各省移民以湖南、广东人为多,遂称之为“湖广填四川”</p> <p class="ql-block">客家迁徙入川路线图</p> 分流琼桂——第五次迁徙 <p class="ql-block">公元1854-1866年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史称“广东西路事件”。清政府为解决土客纷争,特别划出台山赤溪地区,设置赤溪厅(县),用以安置客家人。后由于地少人多,不少客家人外迁到海南、广西等地,甚至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p> <p class="ql-block">广西客家</p><p class="ql-block">明末至清代,由于广西地广人稀,大批客家移民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以及江、浙等地入居广西,主要分布在14个直辖市的城区和72个县(市)。广西客家人口仅次于广东、江西两省。</p> <p class="ql-block">海南客家</p><p class="ql-block">南宋至明朝时期,客家人陆续从江西吉安、福建宁化、广西灵川等地渡海至琼,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从清初至民国年间,一批批客家人从广东梅州、河源、惠州,广西陆川、博白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地,辗转来到海南定居,主要分布在儋州、万宁、海口等地。</p><p class="ql-block">海南现有客家人口40多万,100多个姓氏。</p> <p class="ql-block">香港客家与台湾客家</p> <p class="ql-block">自宋代开始,客家先民因战乱、生计等原因,向海外发展。清代中叶以后,客家向海外移民进入高峰。海外客家人以其吃苦耐劳与开拓精神,在异域他乡生根发芽,形成海外客家族群。</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华工修铁路</p> 迁徙宝笈 <p class="ql-block">在历史进程中卷入移民迁徙浪潮的客家人,为标明世系,铭记源流,极力重视有关祖籍地、迁居地及繁衍发展地的记忆及展示,这从大量反映出身世系的家谱族谱、郡望堂号、门楣楹联等中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族谱</p><p class="ql-block">族谱是客家人继承传统汉文化的典范,记述了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脉络、迁徙定居、人丁繁衍、人物事迹等,是客家人寻亲问祖的血缘密码,是研究客家迁徙的宝贵历史素材,是中华谱牒文化的宝藏,起到“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维系客家民系持续发展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来源于本族的郡望(家族曾经辉煌的地区);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为某一支族群特有,与该支族群形成和发展的典故密切相关。</p> 发展历程 <p class="ql-block">客家民系传自中原望族,虽然迁居之地以山区为主,但生活崇尚亦耕亦读。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体系中,传统手工制造业及商业相当活跃,使客家聚居地呈现百业兴旺的社会经济形态。</p> <p class="ql-block">清代大埔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十一年十月十七日</p><p class="ql-block">邓恭章兄弟卖地契</p> <p class="ql-block">制瓷业</p><p class="ql-block">随着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客家地区窑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瓷窑遍布赣闽粤各地,要名的有广东梅县的唐代水车窑和宋代瑶上窑、大埔的元明余里窑、江西赣州的宋代七里古窑等。所产瓷器各具特色,精品不绝,不仅满足当地客家人的生活所需,而且大量精品还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货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清流打锡工艺</p><p class="ql-block">福建连城清流锡器制作工艺于宋代由苏州传入,距今传承了700多年。产品分实用和艺术两类,制作流程包括:熔锡、压片、裁料、制胚、倒模、焊接、打磨、抛光、雕花、刻字与装饰。产品历来为民间广泛使用和名家珍藏。</p> <p class="ql-block">长汀铁艺</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产生的铁画工艺,是较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铁画是指用铁片、铁丝锻打焊接成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样,用以制作盆景、挂屏或用于装饰门、窗、屏风。</p> <p class="ql-block">造纸业</p><p class="ql-block">赣州、汀州地处山区,竹木资源丰富,唐宋以来造纸业兴盛,是我国古代传统纸业生产基地。所产纸张具有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力强等优点,是精装印刷、复制描绘、书画装裱的好材料。宋代以来,宁化玉扣纸、连城皮宣纸远近闻名,产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p> <p class="ql-block">制墨业</p><p class="ql-block">墨条是兴宁传统特产。其中福兴街道新联村“墨烟张”制作的墨条,与端砚齐名,广东民间因而有“东墨西砚”之说。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品牌而闻名遐迩、名扬四海。“墨烟张”墨条有“拈来轻、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石雕工艺</p><p class="ql-block">石雕工艺是中华传统技艺。客家石雕作为建筑构件,在客家地区广泛使用。形成产业品牌的有广东五华和福建连城的石雕。五华石雕业已有500多年历史,从业人员足迹遍及广州、香港及东南亚一带,名师巧匠辈出,故五华素有“石匠之乡”的称誉。</p> <p class="ql-block">织布业</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许多兴宁客家人到佛山从事纺织业。抗战爆发后,不少人远走他乡,凭借自己的纺织技术,在他乡打拼出一片新天地。江西黎川和泰国曼谷纺织业的兴盛,与兴宁客家人的迁入密不可分。</p> 商行天下 <p class="ql-block">唐宋以来,粤闽赣边客家人聚居地经济发展,人口大增,区域商贸得到快速发展。依托传统“黄金商道”(长安一大庾岭一广州),赣州成为紧华的商贾流转之地,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节点。赣江、汀江、梅江、东江流域星罗密布的船运码头集市,发展成支撑商贸物流的大型商品转运和集散地,使福建汀州,广东梅州、河源、惠州等客家聚居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支点,为海上贸易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自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修通大庾岭,赣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内陆的重要节点。到宋元时期,发展成商贾云集的全国36个大城市之一。赣州城商业贸易规模化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集市贸易的同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海外开埠</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客家子弟出洋谋生,寻求发展成为高潮。从垦殖、开矿到经商,行业不断拓展,成为近代中国商贸的南派代表——海外客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