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茎与树

布兰臣诗歌

<p class="ql-block">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加塔利(Félix Guattari)在其合著的《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提出的“根茎”(rhizome)概念,是对传统哲学中“树状”(arborescent)思维模式的批判性替代。这两种模型的差异体现在对结构、知识、权力和存在方式的理解上。以下是核心差异的分析:</p><p class="ql-block">1. 结构与组织方式</p><p class="ql-block">树状模型(树): </p><p class="ql-block"> 树状结构是层级化、中心化、二元化的,具有明确的根、主干和分支。它强调单一起源(如树根)和线性发展(从根到枝干的单向逻辑)。 </p><p class="ql-block"> 例子:传统知识体系(如学科分类)、家谱、官僚制度、宗教教义。 </p><p class="ql-block"> 特点:等级分明、边界清晰、依赖权威或中心逻辑(如“真理”自上而下传递)。</p><p class="ql-block">根茎模型:</p><p class="ql-block"> 根茎是去中心化、多向连接、动态生成的网络,没有固定起点或终点,类似植物根茎(如薄荷、竹子)或互联网。 </p><p class="ql-block"> 例子:生态系统、社交媒体、游击战、跨学科研究。 </p><p class="ql-block"> 特点:无固定中心,节点之间可任意连接,强调异质性和偶然性。</p><p class="ql-block">2. 对知识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树状模型:</p><p class="ql-block"> 知识被视为分类学的产物,通过层级化、标准化的逻辑构建(如林奈的生物分类法)。知识体系依赖“基础”(如笛卡尔的“我思”或柏拉图的“理念”)并逐级展开,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性。</p><p class="ql-block">根茎模型:</p><p class="ql-block"> 知识是生成性的,通过异质性元素的偶然连接(如科学、艺术、日常经验的碰撞)不断重组。没有固定“基础”,只有暂时性的“平台”(plateau),知识通过横向链接和实验性实践产生。</p><p class="ql-block">3. 权力与政治</p><p class="ql-block">树状模型:</p><p class="ql-block"> 对应垂直权力结构(如国家、教会、资本),依赖中心权威的支配和规训。权力通过层级控制传播,个体被固定在特定位置(如福柯的“规训社会”)。</p><p class="ql-block">根茎模型:</p><p class="ql-block"> 对应游牧式抵抗(如社会运动、黑客行动主义),权力是分散的、流动的。根茎式组织通过横向联盟和临时性联结挑战固定结构,强调“逃逸线”(lines of flight)和创造性破坏。</p><p class="ql-block">4. 存在论差异</p><p class="ql-block">树状模型:</p><p class="ql-block"> 预设了本质主义的存在方式,事物有固定身份和目的论路径(如“人类中心主义”或“历史必然性”)。</p><p class="ql-block">根茎模型:</p><p class="ql-block"> 主张生成论(becoming),存在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身份通过关系网络临时构成(如“生成-动物”“生成-不可见”)。</p><p class="ql-block">5. 对差异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树状模型:</p><p class="ql-block"> 差异被层级化(如二元对立:主体/客体、理性/感性),并通过同一性逻辑被压制或收编。</p><p class="ql-block">根茎模型:</p><p class="ql-block"> 差异是平面化的,异质元素在平等关系中自由连接,拒绝被同一性逻辑简化(如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p><p class="ql-block">总结:对抗与共存</p><p class="ql-block">德勒兹和加塔利并非完全否定树状结构,而是反对其霸权地位。根茎理论旨在打破僵化的层级,为多样性、创造性和流动性开辟空间。在实践中,两者可能共存(如既有国家机器,也有根茎式抵抗),但根茎代表了对控制和同一性的永恒挑战。</p><p class="ql-block">延伸思考</p><p class="ql-block">当代社会中的根茎:互联网、开源社区、气候变化行动。 </p><p class="ql-block">树状思维的危机:学科壁垒、生态灾难、技术垄断。 </p><p class="ql-block">根茎的局限:缺乏稳定性的风险,可能被资本或权力重新捕获(如社交媒体算法化)。</p><p class="ql-block">根茎理论的核心精神是:世界是一张可被无限重写的动态地图,而非必须复制的既定蓝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根茎式组织(Rhizomatic Organization)的概念源于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加塔里(Félix Guattari)提出的“根茎”(rhizome)隐喻,其核心在于反对传统层级制、中心化的组织结构(如树状结构的等级体系),转而强调一种去中心化、动态联结和持续流动的组织形态。以下是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拆解与分析:</p><p class="ql-block">1,根茎式组织的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 非层级性与去中心化:根茎没有固定起点或终点,任何节点都能与其他节点自由联结(如互联网、开源社区)。权力和决策分散于网络中的个体,而非集中于单一权威。</p><p class="ql-block"> 横向联盟(Horizontal Alliances):通过跨部门、跨组织甚至跨行业的合作,形成基于共同目标的临时性协作网络(例如硅谷初创企业与学术界的“创新生态”)。</p><p class="ql-block"> 临时性联结(资源与关系的重组具有高度灵活性,能够快速响应外部变化(如共享经济平台按需调配服务提供者)。</p><p class="ql-block">2,逃逸线与创造性破坏</p><p class="ql-block"> 逃逸线:指突破既有规则和结构的潜在路径,代表对僵化系统的反抗与新可能性的开拓(例如员工自组织的创新项目绕过官僚流程直接落地)。</p><p class="ql-block"> 创造性破坏:根茎式组织通过不断解构旧有模式(如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并重构新形态(如分布式3D打印生产网络),实现动态适应能力。这一过程呼应熊彼特的“创新即破坏”,但更强调自下而上的涌现而非顶层设计。</p><p class="ql-block">3. 对固定结构的挑战逻辑</p><p class="ql-block"> 对抗科层制的低效性:传统组织的垂直指令链在复杂环境中易产生信息延迟,而根茎式结构通过节点间直接互动加速决策(如敏捷团队的“小步快跑”迭代)。</p><p class="ql-block"> 消解边界,激活资源流动性:通过临时性联结整合外部资源(如众包设计、跨境远程协作),打破组织内外壁垒,形成弹性生产力。</p><p class="ql-block"> 风险分散与韧性增强:去中心化结构避免单点失效,局部问题不会导致系统崩溃(对比区块链网络的抗攻击性与传统服务器的脆弱性)。</p><p class="ql-block"> 4.现实应用与矛盾性</p><p class="ql-block"> 案例:维基百科的协作编辑、Linux开源社区、优步司机的弹性工作网络均体现根茎逻辑。</p><p class="ql-block"> 张力与批判:</p><p class="ql-block"> 灵活性的代价:缺乏稳定结构可能导致目标涣散或资源浪费; </p><p class="ql-block"> 权力隐匿:看似平等的网络可能被算法或平台资本暗中操控(如零工经济中的“算法暴政”); </p><p class="ql-block"> 可持续性挑战:持续破坏可能削弱组织身份认同,需在流动与固化间寻找平衡。</p><p class="ql-block">5. 哲学延伸:后现代组织的生存策略</p><p class="ql-block"> 根茎式组织本质是对“控制社会”(Deleuze)的回应——当规训社会的固定空间(工厂、学校)被资本的流动性取代,组织必须通过自我解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适应加速变革。它既是资本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反体制运动的工具,呈现出复杂的技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双重性。</p><p class="ql-block">结语:根茎的悖论与未来</p><p class="ql-block">这一模式并非万能公式,而是提供了一种批判性视角:在数字化与全球化浪潮中,组织需在“树”的秩序与“根茎”的混沌间动态调适。未来的关键或许在于设计“可编程的根茎”——既能保持创造性逃逸,又能通过协议与共识维持最低限度的协调</p><p class="ql-block"><br></p>

根茎

树状

组织

中心化

模型

结构

层级

固定

通过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