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锦绣中原”之行,龙门石窟为第四站。这里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在中国各大石窟中独占鳌头,堪称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传说中“鱼跃龙门”的发生地,雄伟秀丽,横跨澄澈的伊水之上,山水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龙门”之名起源于隋炀帝时期。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被形象地称为“伊阙”。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时,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传说龙门是由大禹在治水中开凿而成。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于是,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得以从两山之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此次行程有限,我们只游览了龙门山的西山石窟。西山石窟汇聚了90%的石窟造像,是景区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始于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历经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时期,佛像风格逐渐汉化,塑造出了符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这种风格被称为“中原风格”。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位于龙门西山,且多为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精美的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连牡丹花也在石壁上绽放。</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数量约占整个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p> <p class="ql-block">在游览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 —— 众多佛像没有佛头。这些无头佛像就像一个个沉默的证人,静静矗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曾经遭受的苦难 。它们有的只剩下残缺的身躯,空洞的颈部仿佛在凝视着天空,似在等待着失落的佛头归来;有的佛像身躯保存相对完整,可头部的缺失却让原本神圣庄严的形象变得有些诡异和凄凉。究其原因,无外乎有自然侵蚀,岁月的无情雕琢;历史动荡,战乱中的文化劫难;唐武宗灭佛,佛教的沉重打击;民国战乱,管理缺失下的灾难;文物盗掘,近代的文化浩劫;清末民初,文物走私的开端;20 世纪 30 - 40 年代,外国强盗疯狂的掠夺。</p> <p class="ql-block">我们重点参观了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的卢舍那大佛,据说它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耳朵近2米长。梵语“卢舍那佛”意为光明普照、光辉普遍,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寓意光照乾坤,与卢舍那佛的含义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顶点。</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鼻梁高直,面容端庄,带着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使佛像显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是西天如来佛的报身像,意为“光明普照”。洛阳的老百姓却习惯称这尊像为“武则天像”,据龙门山一带的群众说,卢舍那大佛是以武则天为模特雕塑的。</p> <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紫微城中。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她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灵机一动,提出要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欣然应允,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并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大卢舍那像龛。为了把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则天还捐助了两万贯脂粉费。大佛像塑好后,命名为卢舍那大佛,其含义与武则天的名字“曌”相同,都是光明普照之意。因此,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连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样。当地老百姓干脆把它叫作“武则天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的形象丰满圆润、端庄大气,反映了唐代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念。佛像的面容慈祥、目光平和,传递出佛教的慈悲、智慧和普度众生的教义。当人们站在佛像前,会被它的庄严和神圣所折服,深刻感受到艺术的伟大和人类创造力的无穷。那神秘而亲切的微笑,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让人在敬畏之余,又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这微笑赋予了卢舍那大佛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神韵,使其成为慈悲与智慧的象征,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欣赏和赞叹。卢舍那大佛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宗教精神内涵,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敬畏和对宗教教义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徜徉龙门石窟间,仿佛漫步于千年的历史长廊,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艺术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