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面

陇上茶人

<h3>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时节我老家挂面走亲戚正热火朝天。一把把挂面,从这家到那家,一正月下来,虽rua得秃头断尾,差点包了浆,但却充分体现了国人民以食为天、礼轻人意重的传统。在那个以碳水化合物解决温饱为主,衣食常嫌不足的时代,能吃上爽滑可口的挂面,哪怕没有复杂的臊子,也是满口面香。挂面绝对称得上是高端美食。</h3> <h3>  挂面,通过悬挂制作出来的面。<br>  我们的挂面是以白面(小麦面粉)添加盐、水,经和、柔、搓、醒、盘、手工拉制等工序,悬挂干燥后切制成的一定长度并扎成把的干面。多年前,做好的挂面有两种包法,一种是拿马莲草直接绑成的手腕粗筷子长的把,叫腰面(悬挂在中间部分的最好的面);还有一种,要拿纸包,其中夹杂了粗细不匀的面和断面,只有纸外露出的部分貌似整体均匀。当年,走知己亲戚才拿两把腰面。现在,纸包法早已淘汰,销售、送人的都是用纸盒装起来的腰面(每盒8~10把)。</h3> <h3> 陇南市成县、康县等地,特别是犀牛江、平洛河畔,每年进入冬季,许多人家都会按照传统自制挂面。家乡人常说的“最能不过状元,好吃不过挂面”、“挂面不调盐,有盐在先”都来源于此。一方面,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好吃喝,方便来客时和农忙季节快速做饭;另一方面,它是过去正月里走亲访友不可或缺的礼品(挂面,挂面,有挂念的成分在里面)。上正时月,谁家正房上坡木柜码的挂面多,那一定是当地的大户或名门旺族。</h3> <h3> 中国生产挂面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挂面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食。敦煌文献发现,唐代将挂面叫做“须面”。那时,中国人就已开始生产食用这种“快餐”。因挂面雪白细长,形似龙须,象征天长地久,至今,许多地方还称其为龙须面、长寿面。据说慈禧太后喜欢吃挂面,地方朝廷曾将其长期进贡。</h3> <h3> 我们的挂面制作传统工艺要经过和面、醒面、摊面、搓条、盘条、上筷、入槽、上架、拉面、晒面、下架、切面、绑捆等十几道工序。挂面前首先要磨好面。磨面以恩斯特拉姆番列(潘列,有的地方叫潘林)麦子最好。这个品种在我们当地经久不衰,种了几十年,面筋道好吃,适合做挂面是重要原因。通常头天10时左右开始忙碌,按计算好的分量称面粉、水和盐,然后开始和面。</h3> <h3> 和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不能和软也不能硬,而且要揉匀揉透。和面过程大概要三五个小时,我小时候跟大人和面,在大面团上又杵又按,不到半小时就大汗淋漓。和好的面放进面缸里发酵后,筋疲力尽的和面人才可以休息。到了下午,先在面板上撒一层面粉,然后将发酵好的面摊到面板上,要摊得均匀,还不能粘板。搓条时先将摊开的面切开搓成粗大的面棒,再搓成一根根细长的小条,边搓边将小条盘在大锅或大盆中。盘好的条需醒一段时问后才上筷。上筷就是将小条在两根平行面筷上连续缠绕,直至绕满。上好的筷悬挂在面槽(为挂面而用囫基制作的一面或两面靠墙的土槽)中,盖上棉被(草帘)保持温度,并利用其自身重量下坠初步拉长。挂面匠人半夜要起来检查,如悬挂在下部的面筷坠至槽底,就要将其提起,让面双折挂在面槽上。</h3> <h3> 次日吃过早饭,太阳露出山头,便开始上架。将槽里的面提出,一边面筷插入面架横梁上的小孔,另一边垂在半空。经过几次双手拿面筷在面中间撑拉、徒手在下端面筷上扯拉,面条便达到一定的长度,当下面的面筷接近地面时,挂面就基本成形了。接下来就是晒面。由于天气对晒面影响很大,所以,在制作挂面前,一定要十分关注天气情况,遇到阴兩、刮风天气会影响很大,要吗面不干、要吗面被吹断。挂面不能晒得过干,以免在收面、运输过程中断碎,也不能过软过湿,以防在储藏中粘连、霉变。最后,下架收面,切成筷子长的小段,用马莲绑成二斤左右的小捆(现在多用塑料包装带捆绑)。</h3> <h3> 挂面的副产品是从两根面筷上剥下来的面头,比较厚实,不易煮熟,但口感筋道,酸菜挂面头是我少年时的家常便饭。肉臊子挂面,肯定最好吃,但物质匮乏时要年夜饭才吃得上。参加工作后,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才吃到了荷包蛋挂面。记不清是哪一年,大概90年左右吧,一次在望关沈湾下乡吃派饭,有家人给做我的一大碗挂面下,竟卧了五六个荷包蛋,吃得20多岁的我一天不饿。再后来,挂面多了,我做过菜拌挂面、豆角菜蓬挂面,夏天还做凉挂面,都挺好吃。</h3> <h3><br> 挂面好首先要粮食好(选用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地方所产潘林麦);其次要制作好,慢工出细活,纯手工,不添加除盐和水外的其他成分,不烘干,产品有太阳的味道;第三才是质量好。要粗细均匀一致,筋道耐煮,清汤利水,光滑有面香。在外工作的游子,吃到正宗的家乡挂面,吃的是乡情、吃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吃的是儿时的味道。<br>  家乡这样的传统美食,多年做不大,究其原因,一个是没有产品标准,各自为阵,质量不一(近些年一些挂面以机制冒充手工、一些麦子品种不对,不筋道)形不成批量;另一个是家庭作坊生产,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面匠后继无人,生产规模、产量上不去。标准可以制订,村集体可以领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产品可以订单、电商销售,事在人为。但愿这门传统技艺不要失传!但愿眼下的农村不再没粮、没菜、没肉、没蛋,要啥没啥!如今农村的年轻人再不要不擀面、不蒸馍、不喂猪、不养鸡,吃啥买啥!挂面没盐,还叫挂面吗?农人不生产农产品,还是农人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