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粉汤是流行于晋、陕、蒙黄河流域一带的家常便饭。当地老乡几乎家家都会做,只是各家放的食材不同,烹制的手法不同,味道大同小异。 </p><p class="ql-block"> 粉汤的主要食材是粉条(本地人是用土豆粉加工而成)超市小买部匀有所卖。</p><p class="ql-block"> 粉汤一般分肉粉汤和素粉汤。榆树湾周边农村的红白事宴早餐必备肉粉汤油炸糕。肉粉汤不叫滚叫兑,先将猪五花肉切成小条炝炒好,再放入豆腐条倒点生抽、老抽炒好后倒水,再放点发好的海带絲和黄花熬制好备用。等戚人来了看人多少现兑汤,先放入了熬好的稍子,然后放入粉条、炸土豆条,再加入西红柿和菠菜或韭菜。煮沸后,一锅五色俱全、香味扑鼻的肉粉汤就兑制而成。 </p><p class="ql-block"> 我听许多赶事宴的人说过“喝两碗粉汤、吃两个油糕比座席还舒服"。 素粉汤制做要比肉粉汤简单,先放点猪油,再放葱姜蒜,调料炝锅后,倒入清水,(有条件加点高汤就是煮肉汤或鸡汤味道更鲜美,肉粉汤也一样)放入粉条、豆腐条和油炸土豆条(土豆条油炸过一是黄澄澄的好看,二是不化汤),其他辅料和肉粉汤相差无几,就看食客的口味而调,等汤煮沸后,加点鸡精或味精,再倒少许蚝油或香油,色香味具全的素粉汤就滚好了。俗话说买吃不如买看,粉汤的配色很关键。 </p><p class="ql-block"> 陕北周边地区凡卖早点的饭馆都有粉汤,尤其是冬季,早上人们喝上一碗粉汤,吃上两个包子或油饼、油糕,肚里暖烘烘饱性性的,特舒服。</p><p class="ql-block"> 粉汤还可以加其他辅料,加羊肉是羊肉粉汤,加鸡肉,是鸡肉粉汤,看个人口味和食材自定。 </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红白事宴自己赶过很多,饭馆早点粉汤也喝过不少,成家后有时在自已家里做,可总觉的和老母亲滚的粉汤有差异,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妈妈做的饭最香"!</p> <p class="ql-block">珍藏在心底的香味——粉汤</p><p class="ql-block">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味道,如同时间的印记,深刻而温暖,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能勾起无限的回忆与温情。对我而言,那份珍藏在心底的香味,非家乡的粉汤莫属。</p><p class="ql-block">粉汤,这道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厚情感的菜肴,是我童年记忆中最鲜明的标签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道食物,更是连接着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哲学。每当寒风凛冽的冬日,或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汤总能适时出现,用它独有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个归家人的心。</p><p class="ql-block">制作粉汤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延续。选用上好的红薯粉条,先用温水泡发至柔软而有弹性,这是粉汤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爱吃粉汤油糕,粉汤滑溜,油糕油腻,把油腻的油糕放在滑溜的粉汤碗里蘸着吃,倒也十分合口。粉汤油糕现在是家常饭,什么时候想吃就去市场买一袋粉条、一块素糕,再买点豆腐、黄花、海带、咸菜疙瘩、五花肉等,把素糕用油一炸,粉条等食材往起来一和,就是一顿好饭。有时候炸素糕嫌给家里带来油气,索性买了油糕,回来放在保温桶里,再和一锅粉汤,也是名副其实的粉汤油糕。不在家里做也可以,现在街上卖粉汤油糕的小店多了,粉汤是现和的,油糕是现炸的,就等着客人来品尝。而且现在的年轻人跟上了时代步伐,把饭馆的名字也起得洋气起来,粉汤叫成土豆粉,油糕叫成了炸年糕,普通的食物有了阳春白雪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可不能隔三差五吃上这两种搭配起来的食物,不但因为食材匮乏,还因为这两种食物做起来都不容易。做粉汤起码得放点粉条、豆腐,而粉条需要和粉面,在和的过程中还要加点白矾,这样出来压粉条不化汤,和好的粉面还得用饸饹床子压成条状。豆腐做起来更费事,要先把豆子泡上,再用磨子加水磨成浆状,然后在大锅里用卤水点着做豆腐。油糕是先把黍子脱壳成为黍子米,再在水里泡半天后捞出来,把水控干后放在兑子上捣碎,捣一次挖出来,用筛子筛一次,反复多次捣筛后才成为蒸糕的黍子面,再放到锅里蒸,蒸熟从锅里拿出来,要赶快蘸着冷水用拳头杵,杵后才能捏成素糕片子,吃油糕还得放在油锅里炸。所以那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逢年过节、盖房压栈、老人过寿、婚丧嫁娶等才能吃上油糕粉汤。小时候吃粉汤油糕最多的一段时间是家里盖房子的时候,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为了让帮忙盖房子的人吃好,家里还是压了粉条、捣了糕面,隔三差五给他们吃一顿粉汤油糕,让他们卖力干活儿。直到压栈吃了羊肉蘸糕,这样的好日子才告一段落。再就是我们离家时间久了,回家后母亲再忙也会泡几碗黍子面,给我们做土豆汤汤蘸油糕或麻糊糊蘸油糕。</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食物吃起来爽口,也适合多做,几人合作着做,所以在老家梁外,人们办事宴往往在第一天晚上吃荞面饸饹油糕,第二天早上吃粉汤油糕,第二天中午坐席。坐席讲究多,过去是八大碗,现在因为人们生活富足,往往成了凉菜八道、热菜十道,还有腰点和主食。办事宴讲究既然请人来了,就不能怕麻烦,要让人家吃好喝好。提前把粉条压上好多篦【bì】子,一次和上一大锅,上百人也吃不完。豆腐做上几大盆,怕坏了浸在水里,和粉汤吃不完,还可以给客人做猪肉炒豆腐。黍子面因为用量大,就改为到加工坊把黍子加成黍子面了,这样加工上一两口袋黍子面,可以做若干盆的油糕。人们说人多吃饭香,办事宴上的流水席确实香。厨子把面捞在碗里,帮忙的人用条盘一下子把十几碗面端上来,一群人就着咸菜呼噜呼噜吃饭,有人几口就把一碗面下了肚,赶忙再倒上一碗面,几筷子又见了碗底。吃面的间隙就着吃几片油糕,吃饱了咂着嘴巴放下了碗,意犹未尽。许多城里人喜欢吃农村办事宴的面食、粉汤,其实农村办事宴的荞面、粉汤的食材和城市小食堂荞面、粉汤的食材大同小异,只不过办事宴做的过程更讲究一些,油肉放得更大一些,一次做得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我到镇里办事,想在小镇的街上找一个吃饭的地方。突然一个“青达门饭店”的招牌撞入我的眼中,我就信步走了进去,看了一眼菜谱,见上面写着油糕粉汤,就要了一份。不长时间,油糕粉汤上来了。油糕软软的,粉汤是现做的,吃着有些家乡的味道,却又不是地道的家乡饭。老板娘听我是梁外口音,问我是哪里人,我答是青达门人。我问她是哪里人,她答也是青达门人。我们一聊还是不远的邻居,就攀谈了许多。我再吃没有吃完的粉汤油糕,味道似乎一下子浓了许多,原来人吃饭是带着感情的,有感情吃粗茶淡饭都是香的,没感情吃山珍海味也是淡的。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一顿饭又把我拉回了家乡的山野。</p> <p class="ql-block">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粉汤端上桌时,看着碗里圆润柔滑的粉条,汤上红莹莹的胡萝卜、绿油油的菠菜、香喷喷的豆腐干,还有埋在汤里的大白菜……便明白了刚才老板娘在透明玻璃操作间里,锅铲叮咚,一番炒制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先将葱姜蒜炝锅,待香味唤起人们的胃口之时,加入胡萝卜、白菜叶以及切成条的豆腐干,一番爆炒,加入事先备好的一盒秘制调料。</p><p class="ql-block"> 菜炒熟后,往锅里加入一大勺浓浓高汤,此时,主角红薯粉条登场了——将红薯粉条下锅煮上片刻,待变成透明色,在汤里勾少许芡粉,加入菠菜,很快就出锅了。再来一些油炸花生米,滴几滴红红的辣椒油,放两颗鹌鹑蛋,那味道更加鲜美。</p><p class="ql-block"> 往碗里加点醋,夹起粉条入口,粉条吸足了汤的味道,格外好吃!</p><p class="ql-block"> 汤就一碗一碗被端上了餐桌。环顾桌上的碗,菜不多不少,汤不浓不淡,每碗里都有肉、丸子、蛋卷、土豆、豆腐、白菜、油菜,蒜苗、油泼辣椒、醋,每个人根据喜爱,自己往碗里调。</p><p class="ql-block">餐桌上,不只是粉汤,还有凉拌胡萝卜丝、腌沙葱、酸白菜、卤牛肉、油炸花生米等。酸白菜和粉汤是绝配。粉汤有肉,又是肉汤,难免油腻,酸辣爽口的白菜,正好去了腻。</p><p class="ql-block">看着满满一桌菜,说话的不说了,喝酒的放下酒杯,嗑瓜子的瓜子皮还在嘴边,不用招呼,都上了桌。吃一口粉汤,夹一筷子泡菜。满屋人吃得热火朝天,酣畅淋漓。喝了酒的解了酒,熬了夜的解了困,我们这些啥也不干的,吃了菜喝了汤更是享受!</p><p class="ql-block">我夸奖嫂子做的粉汤好吃。嫂子嘿嘿笑着说,也没啥好吃的招待,喜欢吃就多吃。怕你烦。烦啥,又不是啥好东西,过年图个热闹,闹哄哄的日子才红火。也对,我们人多,吃得热闹,这样闹着、热着、热闹着搅在一起,越搅日子越红火。</p><p class="ql-block">再看王师傅,瞅着忙里忙外的老婆和兴奋的我们,脸上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一碗粉汤浓缩了精华,漫溢着幸福与甜蜜。盛在碗里的,哪里是粉汤,分明是热乎乎的日子,热乎乎的幸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