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胜收的奇迹

星空

<p class="ql-block"><b>教堂看穹顶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吴放 赋远社</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02月08日 北京</b></p> <p class="ql-block"><b>沿着赋远社定制的“帝国·教廷·文艺复兴”之旅前行,不时听到教堂的钟声,回荡在悠远的历史痕迹中。放眼望去,教堂主建筑多有高大的圆顶,庄严而美丽,恢宏又神圣。进入教堂内部仰望,穹顶的精妙建筑设计与宗教艺术壁画完美结合,令人神思,心升崇敬。我多想全身躺在教堂地面上,聚焦穹顶每个细节,用双目慢慢扫描,用心久久欣赏。一幅幅独特的画面像一个个缩小的“宇宙苍穹”,我要把它们细细存入记忆里。</b></p><p class="ql-block"><b>翻开西方建筑史,教堂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仰的象征、礼拜的场所,更是建筑师们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形式的试验场。最早的罗马式(Romanesque)教堂常使用半圆形拱券,墙体厚重,内部相对昏暗,却能形成稳定牢固的结构。随后出现的哥特式(Gothic)则通过尖拱、飞扶壁和高耸的窗户,让教堂内部空间更高挑、采光更充分。这种建筑形态在力学上大大分担了拱顶与墙体的压力,使建筑能够垂直向上不断延伸。哥特式的发展促使建筑师们更系统地认识到力学分担原理,也为日后穹顶结构的进一步演化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从罗马式、哥特式到文艺复兴,教堂建筑最终将力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达到当时世界的巅峰水准。</b></p> <p class="ql-block"><b>在漆黑的夜晚,好奇的人类常会仰望天穹星空,遐想神的存在。用人的办法建造出象征天穹的穹顶,无疑最能表达人对神的敬拜之心,也能更有效地展示统治者的威力。</b></p><p class="ql-block"><b>在古老的罗马城,有一座建筑如同时间的守护者,静静矗立了近两千年。它就是万神殿(Pantheon),一座献给所有神灵的殿堂。万神殿巨大的穹顶,宛如天地间一颗明珠,承载着无数传说与荣耀。</b></p> <p class="ql-block"><b>谁是这项奇迹的创造者呢?</b></p><p class="ql-block"><b>公元118年,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登基。他是统治者,更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建筑师,对艺术与工程学有着无尽的热情。在哈德良治下,罗马建筑迎来了黄金时代,而万神殿穹顶便是这段时期的巅峰之作。</b></p><p class="ql-block"><b>然而,在万神殿穹顶背后,还有一个被半掩于历史烟云中的名字,罗马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 of Damascus)。作为图拉真市场和图拉真柱的设计者,他的才华在穹顶技术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b></p><p class="ql-block"><b>有传闻说,因与哈德良意见不合,阿波罗多洛斯被处决。如果传闻属实,那他不可能是万神殿穹顶的最终设计者。也有另一种说法:阿波罗多洛斯在穹顶早期设计中提供了技术建议,后因种种原因退出了项目。</b></p><p class="ql-block"><b>若非哈德良与阿波罗多洛斯,又是谁将这座穹顶从图纸变为现实?答案或许在一群寂寂无名的工程师与工匠中。他们采用罗马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整体浇铸,并在穹顶顶部加入轻质火山石浮石以减轻重量。穹顶结构从底部6米厚逐渐变薄至顶部的1.2米,减轻重量与优化力学结构,将荷载均匀分散至下部墙体。无脚手架施工的奇迹通过分层砌筑和木制模板支撑得以实现,直径达43米的混凝土穹顶在力学和材料运用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b></p><p class="ql-block"><b>这些无名匠人或许从未预料到,他们的杰作会在千年之后依然屹立,令后世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万神殿的穹顶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其设计不仅突破了工程极限,更蕴藏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穹顶的几何设计基于完美球体的理念,圆顶与大地圆形的空间结合,构建了一个象征宇宙的完整模型。</b></p> <p class="ql-block"><b>顶部的“光明之眼”(Oculus)直径9米,连接天地,为整个空间注入神圣的光辉。穹顶内表面的一系列矩形凹格(Caissons)既富于装饰性,又减少了混凝土用量,从而减轻了穹顶自重,增强了结构稳定性。</b></p> <p class="ql-block"><b>雨落万神殿(摄影:赵玉斌)</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万神殿是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象征着罗马帝国无可匹敌的文化与科技实力。仰望穹顶,我们看到古罗马的伟大以及人类对极致的向往和追求。</b></p> <p class="ql-block"><b>在有着“文艺复兴之母”之称的佛罗伦萨,我们见证了另一座伟大的穹顶——圣母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的中央穹顶。</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世纪的教会在政治与经济层面都拥有巨大影响力。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各城邦的贵族与商人也相继对艺术和建筑慷慨资助。宗教与世俗力量的结合,既为教堂建设提供了技术研究与实验资金,也鼓励了各种宏大项目落地。而文艺复兴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得建筑师们重新审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圆形、圆拱、对称与比例等要素回到了设计核心。作为宗教礼拜和仪式中心,教堂的宏伟感、神圣感极为重要。高耸的空间、恢宏的穹顶能给予信徒仰望与敬畏的体验。在这种强烈需求的推动下,教堂成为建筑师们最愿意投入的建筑领域。</b></p> <p class="ql-block"><b>在文艺复兴的光芒初现之时,佛罗伦萨城正孕育着一项改变建筑史的伟大奇迹——圣母百花大教堂中央穹顶,如同一块璞玉,等待着真正的艺术家将其雕琢成器。</b></p><p class="ql-block"><b>教堂始建于1296年,由建筑师阿诺尔·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设计。坎比奥死后,乔托延续了坎比奥的设计,建造了钟楼。1337年乔托去世后,安德烈亚·皮萨诺接手继续施工,直到1348年黑死病爆发导致工程被迫中断,其间教座中央穹顶一直空着。这个直径43.7米的巨大空洞,令建筑师们望而却步:没有人知道如何在没有木质脚手架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壮举。于是,1418年的一个清晨,佛罗伦萨政府发起了一场宏大的设计竞赛,邀请全城最优秀的头脑为这座教堂的皇冠献计。</b></p><p class="ql-block"><b>竞赛吸引了无数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其中两位最引人注目:一位是年轻狂热的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他曾因落败于一场青铜门设计竞赛离开故乡,远赴罗马研究古典建筑;另一位是当时的艺术巨匠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圣乔瓦尼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青铜门竞赛中击败布鲁内莱斯基的胜利者。</b></p><p class="ql-block"><b>布鲁内莱斯基提出大胆双层穹顶的设计——内部由厚重砖块承重,外部则是优雅的保护层。这一设计无需传统脚手架,而是通过独创的“鱼骨砌法”实现自支撑。</b></p><p class="ql-block"><b>这个想法在当时近乎疯狂,他的对手吉贝尔蒂更是对此嗤之以鼻,评委们也对这位出走多年的失败者充满怀疑。</b></p><p class="ql-block"><b>布鲁内莱斯基明白言辞是无法说服他们的。他提出做一个实验:让所有评委将一颗鸡蛋竖立起来。当所有人失败后,他轻轻敲碎鸡蛋一端,让它稳稳站立。“看似不可能的事,”他说,“只要找对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b></p><p class="ql-block"><b>评委们被布鲁内莱斯基的聪明才智折服了,但为了不得罪吉贝尔蒂,他们将两人共同任命为工程总负责人。这一决定令布鲁内莱斯基极为不满。他从未忘记吉贝尔蒂在青铜门竞赛中的胜利,更无法忍受在自己的创作中与昔日对手分权。</b></p><p class="ql-block"><b>于是,他展开了一场暗中较量。布鲁内莱斯基称病退出,将全部工作交给吉贝尔蒂。但吉贝尔蒂无法应对复杂的建造方案,工程很快陷入混乱,他最终不得不放弃。布鲁内莱斯基借此重新掌控了整个项目,彻底击败了竞争对手。</b></p><p class="ql-block"><b>布鲁内莱斯基与吉贝尔蒂的竞争充满戏剧性,也为穹顶建造增添了几分人性的色彩。然而无论胜负,这座穹顶最终超越了个人荣辱,成为佛罗伦萨天际线中永恒的印记。</b></p><p class="ql-block"><b>布鲁内莱斯基将所有秘密付诸实践。他用石链和铁条分多层作为八角骨架,增加支撑;用砖代替石头以减轻重量;采用独特的“鱼骨砌法”:砖块以对角线方式排列,相互支撑,逐步形成弧形。这一方法不仅确保了结构的稳定性,也使穹顶建设无需使用脚手架。</b></p> <p class="ql-block"><b>穹顶建造历时16年,于1436年完工。教皇尤金四世为百花大教堂主持了隆重的奉献仪式,布鲁内莱斯基的名字从此被刻在建筑史顶端。那红砖铺就的圆顶,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太阳,成为文艺复兴的象征。完工后十年去世的布鲁内莱斯基葬在这个穹顶正下方,石棺上写着:伟大的佛罗伦萨天才,布鲁内莱斯基长眠于此。</b></p> <p class="ql-block"><b>百花大教堂穹顶建造的成就不仅标志着工程学的突破,更展现了人类对美与创新的无尽追求。穹顶设计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在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时,曾谦逊地说:“我可以做得更大,但无法更美。”</b></p> <p class="ql-block"><b>圣母百花大教堂内部穹顶画是乔治·瓦萨里和佛朗切斯科·梅尔奇共同创作的《最后的审判》。最顶上是四位使徒与四位福音书作者,目注最后的审判的场景。正中是上帝和圣子耶稣,与上帝同层的代表天堂,与耶稣同层则是人间,耶稣再次来到人间施行审判。下面则是地狱。</b></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堪称世界上最宏伟的教堂之一,其设计与建造跨越数百年,凝聚了众多杰出建筑师、艺术家和教皇的心血。这座教堂不仅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巅峰,也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象征。教堂所在地被认为是圣彼得殉难与埋葬之地。</b></p><p class="ql-block"><b>最早的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建于公元4年。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到文艺复兴时期已变得破旧不堪。</b></p><p class="ql-block"><b>15世纪末,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 Nicholas V)认为必须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以巩固天主教权威。但这一计划直到1506年,才由教皇尤利乌斯二世(Pope Julius II)正式启动。</b></p><p class="ql-block"><b>那一年,尤利乌斯二世为重建大教堂发起设计竞赛,意大利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最终脱颖而出。布拉曼特的设计是一座基于希腊十字平面(四臂等长)的建筑,中央是一座象征天堂、显示天主教权威的巨大的穹顶。</b></p><p class="ql-block"><b>1514年布拉曼特去世时,仅有基础和部分结构完成。他的设计留下一系列难题,亟待后继者解决。接替布拉曼特的拉斐尔修改了原设计,将希腊十字平面改为拉丁十字平面,以增加教堂内部的容纳能力。然而他只留下蓝图,英年早逝于1520年。</b></p><p class="ql-block"><b>1547年,72岁的米开朗基罗被任命为总建筑师。他重新审视布拉曼特的设计,将希腊十字平面恢复为核心结构,简化了之前的复杂设计,重点打造教堂中央穹顶。米开朗琪罗的穹顶成为圣彼得大教堂最具标志性的部分,尽管他1564年去世时,穹顶尚未完成。 </b></p> <p class="ql-block"><b>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接手继续建造穹顶。他基本遵循米开朗基罗的设计,采用双层结构,内层承重,外层保护和装饰。波尔塔增加了更陡峭的弧度,使高达136米的穹顶呈现为一个更高、更尖的半球体,成为罗马天际线中最显眼的地标。</b></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在建筑史上承前启后。它延续了万神殿的圆顶传统,吸取了布鲁内莱斯基的技术,但其高度、装饰性以及视觉冲击力均超越了前者,成为文艺复兴后期建筑雄伟风格的典范。 </b></p> <p class="ql-block"><b>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内部的绘画和装饰不仅是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更以其精美的图像讲述了圣经故事和天主教信仰的核心理念。这些装饰由卡洛·马拉塔(Carlo Maratta)设计,穹顶绘画主要由乔瓦尼·巴蒂斯塔·卡瓦列里(Giovanni Battista Calvi)等艺术家完成。穹顶中央的“光明之眼”象征着上帝的荣耀。整个穹顶内表面覆盖着华丽的马赛克,保证了装饰的耐久性,增强了整体视觉效果。穹顶装饰以圣经故事和象征性人物为主,内壁分为多个同心圆区域,每一区域都装饰有圣经人物和天使形象、旧约和新约中的关键场景,以及圣彼得的传说。整体布局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对称性和比例的强调。画面的动态构图、光影效果以及丰富的色彩层次反映了巴洛克艺术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Lorenzo Bernini)设计的奎里纳尔圣安德烈教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在建筑、雕塑和绘画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是他最杰出的建筑作品。</b></p> <p class="ql-block"><b>梵蒂冈博物馆里的圣劳伦佐大殿(Basilica di San Lorenzo)的穹顶,可能由布拉曼特设计,属于文艺复兴晚期或巴洛克时期的风格。</b></p> <p class="ql-block"><b>罗马圣卡洛四喷泉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是佛朗切斯科·博罗米尼设计的巴洛克建筑杰作。穹顶采用复杂的六边形、八边形和椭圆形镶嵌装饰,展现了对数学和几何形式的极致应用。</b></p> <p class="ql-block"><b>建于17世纪的树林圣安德肋圣殿(San'Andrea delle Fratte)穹顶,由加斯帕雷·格拉设计。其外表不像其他穹顶多为球形圆顶,而是在圆柱形外四角加了凸出的结构,既是装饰,也提供对穹顶的支撑。四个采光窗即外面没有凸出部分的四圆柱边。帕斯夸莱·马里尼(Pasquale Marini)为圆顶及其拱顶绘制了精美壁画。圆顶上的壁画描绘的是圣母升天。</b></p> <p class="ql-block"><b>哥特式锡耶纳大教堂(Duomo di Siena)的穹顶,由13世纪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师乔瓦尼·迪·阿戈斯蒂诺(Giovanni di Agostino)建造。穹顶完成于1259年至1264年之间。1666年,意大利巴洛克大师詹·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设计了六边形灯笼(Lantern),使穹顶更加精美。穹顶内壁绘有17世纪的华丽壁画,金色星辰散布于深蓝色的天空。穹顶基部的42座灰泥雕像,由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性画家和雕塑家多梅尼科·贝卡富米(Domenico Beccafumi)设计,代表圣经中的先知和族长。</b></p> <p class="ql-block"><b>佛罗伦萨的圣乔瓦尼洗礼堂(Battistero di San Giobanni)穹顶,以其宏伟的镶嵌壁画和独特的八角形结构闻名。设计师不详。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的拜占庭风格艺术家用黄金镶嵌技术共同创作的壁画,也以最后的审判为主题。圣乔瓦尼洗礼堂以吉贝尔蒂设计的“天堂之门”黄金浮雕闻名世界。</b></p> <p class="ql-block"><b>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ntonio di Padova)穹顶。圣安东尼大教堂结合了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和文艺复兴风格,成为意大利最独特的教堂之一。穹顶内部采用金色背景的灰泥雕塑装饰,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兼以华丽浮雕和立体雕塑,整个天顶显得神圣生动。设计者是巴洛克时期威尼斯重要画家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an Battista Tiepolo)和以华丽雕塑闻名的意大利雕塑家乔瓦尼·博纳扎(Giovanni Bonazza)。</b></p> <p class="ql-block"><b>圣马可大教堂有五座建于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的拜占庭式圆顶结构穹顶。中央穹顶(Dome of the Ascension)位于教堂中心,象征耶稣升天(Ascension of Christ)。前穹顶(Dome of Pentecost)位于中央穹顶前方,装饰着圣灵降临的马赛克。后穹顶(Dome of the Prophets)位于中央穹顶后方,描绘旧约先知的形象。左侧穹顶(Dome of St. John)代表圣约翰的事迹,右侧穹顶(Dome of St. Leonard)代表早期基督圣徒圣伦纳德。</b></p> <p class="ql-block"><b>受诸多恢宏壮丽的教堂穹顶启发,我奉献一幅穹顶样式的方巾设计,以此纪念2024年的帝国·教廷·文艺复兴(MMXXIV Impero Papato Rinascimento)之旅。正如哈德良皇帝站在未完成的万神殿下,指着未填满的天空说:“它应如宇宙一般,完整、浩瀚,令人仰望时心生敬畏。”</b></p><p class="ql-block"><b>愿我们随赋远社游历苍穹之下,践行“我来,我看,我敬畏”,不断筑高致远!</b></p> <p class="ql-block"><b>我想摘下翡冷翠的百花</b></p><p class="ql-block"><b>为了装饰你向往的彼岸</b></p><p class="ql-block"><b>在星光灿烂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请往上看</b></p><p class="ql-block"><b>透过穹顶光明之眼</b></p><p class="ql-block"><b>虔敬上行求真致远</b></p><p class="ql-block"><b>在你疑惑徘徊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请往上看</b></p><p class="ql-block"><b>那不是万神虚幻飘渺的居所</b></p><p class="ql-block"><b>无际的苍穹有你来往的预案</b></p><p class="ql-block"><b>当晨曦照呀照的照在</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你盖也盖不住的面庞</b></p><p class="ql-block"><b>舒开你朦胧乍醒的睡眼</b></p><p class="ql-block"><b>请往上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