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东坡书院之行(四)——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之旅(附精选图)

深紫浅蓝

<p class="ql-block">他能看穿这个世界的善恶,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喜欢和热爱这个世界,这是我最崇拜他的一点。</p> <p class="ql-block">“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p><p class="ql-block">三州本应为先生被贬伤心之地,但他却用“平生功业”来形容,我想此“功业”非彼世俗之“功业”,而是先生精神锤炼之功,一场“乌台诗案”,让他由初到黄州的战战兢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到与农民为友,修禅悟道,他与怀民漫步中庭,与清风明月相遇、邂逅珊珊修竹🎋,享受“闲人”之乐,做“闲人之事”——“寒食帖”“东坡肉”“东坡饼”“慈幼局”……</p><p class="ql-block">“一蓑烟雨任平生”完成了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惠州之地多瘴气,先生却只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1094到1097,两年多的时间,苏东坡在惠州为民谋福、寄情山水、快意文章,对惠州产生了无法用时间丈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p><p class="ql-block">惠州,装得下东坡的胸襟和诗意盎然。</p><p class="ql-block">他抽空品檀香、尝酒、静坐,写出诗篇。他还创制了一些新的菜式,如烤羊脊、烧鳗鱼等。他对惠州城的建设也怀有深深的关心,曾与太守和县令合作,在惠州建设了两座桥。他甚至把自己在黄州发明的“浮马”引进了广阔的岭南,使得农民们不必再疲惫地弯腰插秧。</p><p class="ql-block">“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苏东坡?我想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这种亲民和为民,与民打成一片,为民做实事。还有他自己的乐观的性格,即便遭遇挫折也不被打倒。这种乐观和豁达是东坡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儋州,位于当时蛮荒之地海南。在苏轼的描述中,“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生活条件艰苦非凡。在北宋时期,被流放到这样的地方,对许多人来说无异于是“被判死刑”。旅途遥远,去的人都不知道是否还能够返回。然而,苏东坡经历了生活的种种风雨,因此他以乐观的态度说,来到儋州,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仿佛他本就应该是儋州人,只是曾经在西蜀做了一段时间的寄居者。儋州缺医少药,苏轼于是亲自研究中医,上山采药,为当地的百姓治病……他在这些被贬谪之地,找到的是内心的坚强和安宁,他仿佛永远无法被打倒,始终洒脱不羁,认真生活,不入俗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他,回想起这一生的壮志未酬,或许也会有遗憾和不甘。但当谈及这辈子的功业建树,他依然平静地回答说:“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生命中的这三个被贬之地,本应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伤心地,但苏轼却把世界、把人生也把自己看得更清明了。</p><p class="ql-block"><br></p> 精选图 <p class="ql-block">最喜欢的一首东坡词</p><p class="ql-block">旁边的扫帚🧹和头笠跟这首词意境相配。</p> <p class="ql-block">苏轼讲学</p> <p class="ql-block">有些心酸</p> <p class="ql-block">虽然身处逆境,苏东坡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世界,将贫乏的生活过得情趣盎然,把人性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贬谪的岁月里,他开拓了宋词的题材和境界;他以墨竹为代表,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还自创美食,发明了东坡肉等等美食;他在北边之地兴修水利、凿渠修桥,还广办私学传播文化。可谓是文化艺术和实践技能的全能大师,他踏踏实实的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为所在之地的百姓做点实事,我想这是最可贵的。一个人老了,能够有这样踏踏实实的回忆,哪怕仕途上有点遗憾,其实内心也应该是充盈的、安慰的。</p> <p class="ql-block">免费旅游专线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