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四川老家过年

川客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全家人回四川老家过年。孙女7岁多第1次回老家,出发前满嘴都是计划中要游览的景点名称,对老家没有任何想法,对她而言,旅程就是一次逛儿童乐园,只是这个乐园稍大了些。大人们的目的,是让她不仅仅来一场身体的远行,更是一次对家乡亲情和传统文化的沉浸体验。</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了春熙路、乐山大佛、三星堆、熊猫谷、都江堰、陈毅故居、西岭雪山等景点,孙女像似刚出巢的小鸟,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地领略了一丁点四川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成都,姑姑让我们领教了成都人硬菜多到叠起来摆放的宴席,体验一次吃着鸳鸯火锅与变脸演员互动新鲜感;在资阳,三代同堂30多人齐聚酒店,好一个温馨热闹的团年饭;在张家坝和施家坝,乡下的炉火映得人脸绯红,柴火烧出的坝坝筵散发出泡菜的酸辣味让人喷嚏连连,却个个说“好安逸哦”!</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的这些天里,天天重复拜年的问候,天天认识新朋友,天天吃麻辣烫饮食,天天有摆不完的龙门阵,是啊,过年不就是这样吗?见面熟的孙女结交了不少小朋友,手表里存储了诸多属于自己的小秘密,还有啊,从不吃辣不知麻的她却也颇为得意地说:我敢吃辣椒了,敢吃花椒了。</p><p class="ql-block"> 十天的蜀乡行回来,我逗孙女:你是哪儿的人喃?孙女说:幺妹儿四川人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南宁乘坐复兴号智能动车前往成都。</p> <p class="ql-block">  用时约6小时抵达成都。</p> <p class="ql-block">  第1次到四川哦。</p> <p class="ql-block">  在春熙路打卡,那只笨熊猫,怎么老是爬不上楼呢?</p> <p class="ql-block">  都说春熙路是拍美女的地方,转了十几分钟没见可拍的靓丽,还是孙女最漂亮。</p> <p class="ql-block">  春熙路美女。</p> <p class="ql-block">  成都的姑姑请我们吃鸳鸯火锅,白的是雪,红的是火,冬天里亲情似火;一边是广味,一边是川味,小火锅连接着川桂两地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变脸演员现场互动助兴。</p> <p class="ql-block">  与姑姑家人合影,焦点在豆豆和兜兜两人身上。</p> <p class="ql-block">  住地在这块牌子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  到乐山,在凌云山栖霞峰上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p> <p class="ql-block">  一鼓作气登上这里。</p> <p class="ql-block">  “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  乘船到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聚的地方观看大佛。</p> <p class="ql-block">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乐山大佛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乐山睡佛,与乐山大佛同体,1989年5月被一个广东佛山人发现。</p> <p class="ql-block">  一群冬泳爱好者畅游后上岸。</p> <p class="ql-block">  乐山不仅有大佛,小吃也很多。旅游不仅仅是看景点,品尝当地美食也是乐趣之一。</p> <p class="ql-block">  30多年来,店主兢兢业业做好一碗面,食物的味道已经到了出神入化,让人食之欲罢不能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小店春节期间不关门。店老板说:只要有食客,小店不关门,只要不关门,就会有食客。</p> <p class="ql-block">  金色的牌匾和嗦面的食客是对小店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排骨面的确很香。从成都驱车到乐山吃早餐,没白跑。</p> <p class="ql-block">  成都的侄儿说,这是当下成都的“好吃嘴”喜欢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排队用时40分钟。</p> <p class="ql-block">  到熊猫谷看熊猫宝宝。</p> <p class="ql-block">  来这里与到动物园里看熊猫没有区别。</p> <p class="ql-block">  这熊猫宝宝与南宁动物园里的熊猫宝宝好像长的都一个样。</p> <p class="ql-block">  看世界奇迹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  在宝瓶口、飞沙堰,面对古人的智慧,孙女问这问那,似懂非懂的她,听到旁人不停的赞叹声,她脱口说了一句:四川人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过吊桥。</p> <p class="ql-block">  到广汉参观沉睡几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  惊世的文物让孙女凝视许久,不愿移位。</p> <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此刻孙女的心里在想什么?</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金杖。金杖与青铜雕像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青铜神树。孙女趴在玻璃罩上一动不动,那是她心目中一直要看的具有童话色彩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大立人,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p> <p class="ql-block">  查一查青铜大立人当时手里拿着的是什么东西?</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青铜摇钱树。专家解释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体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现代人称之为千里眼顺风耳,但到底叫什么?什么用途?至今仍是个谜。</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哪件最神秘呢?三星堆“太阳轮”青铜器当属榜首。这个东西是3000多年前的金属物件,到底是什么东西?至今没有定论,许多猜测是方向盘、轮子、太阳轮、盾牌、缫丝工具等等。</p> <p class="ql-block">  从三星堆博物馆出来,孙女的许多疑问我们也无法解答。爸爸说,这些疑问等你将来考入川大考古系学成以后去解答吧。</p> <p class="ql-block">  到乐至参观陈毅元帅故居。</p> <p class="ql-block">  陈毅故居园内的退役军事装备。</p> <p class="ql-block">  陈毅故居不仅是陈毅元帅的出生地,也是他少年时期食宿和学习之地。</p> <p class="ql-block">  故居大门悬挂着邓小平题写的“陈毅故居”匾额。</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的超大石磨。自古石磨吉祥物,有扭转乾坤时来运转好运连连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陈毅与夫人张茜在自家门口合影的老照片。(故居照片)</p> <p class="ql-block">  前往大邑县西岭雪山。西岭镇居民以汉族为主 ,也有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  到达西岭花水湾住地,天空明显阴暗下来,细细的雨丝纷纷落下,砸在脸上凉丝丝的。有人大喊:是雨雪,下雪啦!</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一阵子,初雪来临,雪花纷纷扬扬从天上飘落下来,星星点点地落在我们身上,瑞雪吉兆,带来满满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红叶与雪花惊喜相遇,半山红叶半山雪,山头白雪皑皑,山下郁郁葱葱,这是西岭给我们的南国雪景印象。</p> <p class="ql-block">  眼前是昨夜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清早,是决定上雪山的日子。孙女比谁都快地穿上了雨衣,迫不及待的要出门。</p> <p class="ql-block">  山下没有积雪,落下的雪花即刻化成了水,但这仍是孙女有生以来在雪天里的第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当来到稍高一点的景区大门口时,满眼的雾凇让我们躁动起来。在西岭雪山,雾凇与雪景同时出现,形成了一幅幅如梦似幻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乘索道上山。</p> <p class="ql-block">  山上旅馆住地海拔1260米,孙女上到这个高度没有高原反应。西岭雪山最高峰大雪塘海拔5364米,有成都第一峰之称。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游人云集雪山,大熊猫早已远离,又是一个开发利用与自然保护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诗人杜甫曾到过西岭雪山,盛赞雪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漫山遍野积雪如银,千山万树银装素裹。冬季,西岭雪山积雪厚度达60厘米以上,雪质优良,形成南方独特的林海雪原奇观。</p> <p class="ql-block">  山上旅馆众多,客房宽敞舒适,配有地暖,房费比山下酒店贵。旅馆与雪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瑞雪,雾凇,雪松三景同现,天地间浑然一色。皑皑白雪随山势起伏,绵延间勾勒出冬日雪山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  孙女第一次见到雪,西岭给了她一个完美的雪景。这里有飘洒洒的雪花,有被风定格了的雾凇,有盖着白棉被的雪凇,有晶莹剔透的冰凌,有几十公分厚的积雪,有儿童自行滑雪的山坡,还有那满山遍野的银装素裹……难怪孙女不愿回房间休息,餐馆里好吃的东西也拽不回来,哪怕鞋里、手套里灌满了干雪,手脚冻得冰凉。</p> <p class="ql-block">  孙女成了爷爷的摆拍模特。</p> <p class="ql-block">  白茫茫的铺天盖地的不留边际的银白世界,硬是塞给你一个壮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打雪仗。</p> <p class="ql-block">  儿童滑雪。</p> <p class="ql-block">  堆雪人。</p> <p class="ql-block">  滚雪球。</p> <p class="ql-block">  玩的太投入也会醉的,陶醉。</p> <p class="ql-block">  西岭雪山雾凇<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雾凇是水滴在树枝表面冻结形成的,轻盈洁白,被誉为“琼树银花”,是一种难得的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  西岭雪山雪凇。</p> <p class="ql-block">  雪凇是雪花堆积在树枝上而形成的,毛茸茸亮晶晶的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  雪景,雪凇和冰凌。</p> <p class="ql-block">  除掉屋檐下的冰凌是个趣事,也是一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  又是新的一天,雪山景区门口仍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有人下山,有人上山。</p> <p class="ql-block">  孙女乘兴而归,我却为没有拍到海拔3250米高的日月坪日出和云海而遗憾。也罢,下次和影友一起来就有经验了。</p> <p class="ql-block">  从雪山下来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驱车到资阳也是吃晚饭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  当晚,资阳的堂舅为我们接风洗尘,又是一桌叠菜宴,一大桌家乡风味应该是资阳顶级的菜肴了。堂舅忙里忙外招呼亲人,舅娘落落大方,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孙女认识了堂舅家的两个小妹妹,还独自上前给老人敬茶祝福。</p> <p class="ql-block">  清早,和孙女在资阳市沱江边散步,驻足观看这座石雕像,读出上面的五个大字:孔子访苌弘。苌弘是四川资中人‌,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是孔子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川人管喝茶叫“晒水”、“晒壶”、“晒人”。河边喝茶其实就是晒太阳+各种爱好。</p><p class="ql-block"> 看到令我惊愕觉得有些夸张的场面,我问孙女:你猜,有那么多人喝茶吗?</p> <p class="ql-block">  不料,中午从乐至回来再到这里,傻眼了!堤内堤外铺天盖地密密麻麻黑压压的全是人,乍一看,像是一个规模超大人山人海的集市,仔细瞧瞧,全是一杯茶“摆”一天的茶客。</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川人的茶文化吗?起码一条,这喝茶的阵势在中国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了吧?</p> <p class="ql-block">  阳光是免费的,喝茶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借喝茶得以享受生活,放松自己,享受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  有这么一个场所,大家便能聚在一起摆龙门阵“吹壳子”,联络感情。原来10块钱一杯茶位费,过年涨价到20块钱一杯,只要你不换新茶叶,光添加开水,可以从早喝到晚。</p> <p class="ql-block">  难得的是,经过川人历代的孜孜践行与自我完善,衍生出了这种低门槛,宽松氛围,接地气的喝茶现象,广受川人追崇。官方在默认的同时,采取了柔性化的管理方式。</p><p class="ql-block"> 人行道旁。</p> <p class="ql-block">  人行道上。</p> <p class="ql-block">  小怡情。</p> <p class="ql-block">  血战到底。</p> <p class="ql-block">  晒太阳。</p> <p class="ql-block">  摆龙门阵。</p> <p class="ql-block">  三缺一。</p> <p class="ql-block">  刷视频。</p> <p class="ql-block">  打扑克。</p> <p class="ql-block">  下中国象棋。</p> <p class="ql-block">  打字牌。</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露天茶位看起来比较简陋,但是给人感觉非常接地气,喜欢温暖的喝茶时光。 </p><p class="ql-block"> 孙女落座抱起一杯柠檬茶就嗦,都说娃娃不能喝茶,但这是她到四川喝的第一杯茶。</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晚,资阳张灯结彩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大叔公在资阳一饭店摆了三桌酒席,算是老家人的团年饭。老少三代30多人齐聚一堂,麻辣烫和粤式菜叠满了台面,今晚不醉不归,好不热闹。孙女一点不怯场。</p> <p class="ql-block">  没有论资排辈的大团圆合影,讲究的是一个亲情的随意。家乡少年茁壮成长,花一般灿烂,是老家的希望,亦是国之未来!</p> <p class="ql-block">  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年轻人,是团年饭干饭干杯的生力军。老家代有青年出,家族幸事,国之盛事!</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驾车前往乐至县高寺镇堂叔家拜年。</p> <p class="ql-block">  大地笼罩在大雾中。盆地地形环闭、气候湿润导致多雾,这是四川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  蒙蒙薄雾似留白给了出行人们轻飘飘的空间,给摄影图片带来几分若隐若现的朦胧感。</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行大运。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身上穿着红,地上踏着红,见面拜个年,一年见一面。</p> <p class="ql-block">  当年,没有一栋楼房的保和街。</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习惯,大年初一不拜年,不串门,他们就这么漫无目的的走着。</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有故事。</p> <p class="ql-block">  前面岔路口往右拐,乡道变村道,堂叔家就在小路的那一头。</p> <p class="ql-block">  路边一景。老房子是住的,好汽车是坐的。</p> <p class="ql-block">  走在红土泥路上,绕过一片榨菜地,兴奋不已的孙女似乎已经闻到了堂叔家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堂叔堂婶在门口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老家人管羊叫一一羊子。</p> <p class="ql-block">  老家人管猪叫一一猪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人永远绕不开的三尺灶台,这是四川农村灶屋的活化石。土炉灶、大铁锅、烧火钳这些古老的灶屋用具和设施,不仅是农村生活的一部分,往小了说,天下美食皆出于此;往大了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孙女被堂婶搂着往炉膛里添了一把柴,烧了一把火。第一次认识到什么叫灶屋?什么叫炉膛?什么叫烧火做饭?</p> <p class="ql-block">  三姑妈是做坝坝宴的厨师,她抡起锅铲的手势带着庄稼人的力道,炝锅的葱香裹着老坛泡菜的冲劲。</p> <p class="ql-block">  谁说不是?这画面本身就味道十足。</p> <p class="ql-block">  冬天,灶房是最聚人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新到来的亲戚都会不约而同的到灶房来添一把柴,不论男女老少。</p> <p class="ql-block">  有电话来了,告诉前来帮忙的堂叔说,他家里的母猪生崽了,天冷,是否要开保暖灯?</p> <p class="ql-block">  “ 开启、开启,赶快开启!”佳节添丁,尽管是猪二哥,六畜兴旺,农村喜事。</p> <p class="ql-block">  这几个古老的土陶坛子里,藏着一个四川人的拿手好菜一一四川泡菜。</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泡菜里面含有亚硝酸盐,这东西对人体不利。</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泡菜里含有乳酸菌,这东西对人体好处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事实明摆在那,四川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几乎家家会做,至今人人爱吃,结果呢?</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老坛泡菜,多少勾起了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准备开饭。</p> <p class="ql-block">  上菜咯!一声吆喝夹带着麻辣香味飘来,顿时撩拨起游子对故土眷恋的丝丝情愫。</p> <p class="ql-block">  上菜的形象真好。</p> <p class="ql-block">  乡下的菜用碗装,粗瓷碗里盛着的全是土地馈赠的天物,大碗小碗没个统一规格,每道菜的分量不多,但菜的种类不少,味道各异,你若每个碗里夹一遍,肚子也就差不多饱了。</p> <p class="ql-block">  小院的方,饭桌的圆,构成了一幅亲人团聚和和美美图画。</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放,有的只是中国人待客的寒暄:多吃菜,不要客气。</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孙女第一次与老家乡下的亲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午饭过后,我们驱车赶到了张家坝三表叔家里,这里是祖母这一脉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大表叔,二表叔在村里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阳化河变得更清澈了。</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张家坝人把稻田全部改种四川人称之为的耙耙柑,每年给土地所有者分红。</p> <p class="ql-block">  新鲜的耙耙柑硕大饱满,皮薄肉厚,脆弹爽口,微酸清甜。</p> <p class="ql-block">  凡是吃过的人都说好吃。</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着迷的不是耙耙柑。</p> <p class="ql-block">  四川麻将只有筒子和条子,“血战到底”的玩法简单快捷,玩的那叫一个痛快。</p> <p class="ql-block">  “血战到底”打法规定,一人胡牌可以离台,另外三人还要继续打,直到摸光麻将牌。</p> <p class="ql-block">  农家小院里的信息,你能读出几个?</p> <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很懂事,主动分担灶屋里的活儿,让老人摆龙门阵,娃娃自由疯。</p> <p class="ql-block">  灶屋是年轻人传承烟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别小瞧了他们哦,整出来的菜地道的川味,两三桌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  用红苕粉做出来的粉蒸肉,滑肉,老家独有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拍几个蒜头炒出来的油菜,却完全是标准的粤菜味道。</p> <p class="ql-block">  腊肉是农村的老景,塑料薄膜覆盖的耙耙柑是新农村的新景。</p> <p class="ql-block">  盐和阳光+时间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悬挂的腊味下是老家人年年有余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一年见一次面的娃娃们,正在享受短暂的过年团聚。</p> <p class="ql-block">  难得的夕阳把对联照得通红。</p> <p class="ql-block">  收起麻将台,团圆饭即将开台。</p> <p class="ql-block">  不早不晚,此刻家里的大公鸡打鸣了。卯日星官宣布开饭。</p> <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两只大白鹅也叫了起来。也许自家放养的禽畜通人性,它们也想和主人分一杯羹。</p> <p class="ql-block">  张家坝人用碟子盛菜。</p> <p class="ql-block">  为了照顾我们,老家人也做了一道白切鸡,自家养的母鸡煮老了点,蘸料也略显单薄,但食材难得的好,吃起来有纯正鸡肉的原香味。</p> <p class="ql-block">  粤菜就不说了,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川菜说吧。麻辣香肠、酸酸鸡、滑肉、红烧肚条、泡菜烧牛肉、红苕粉回㶽肉等等。</p> <p class="ql-block">  长辈们一桌,年轻人一桌,娃娃们一桌们。自家种的油菜苔、四季豆尽管是素炒也很香甜,被娃娃们早早的一扫而光,甚至把长辈桌的仅剩下的油菜苔和四季豆也扫光。</p> <p class="ql-block">  60年代的主食红苕饭,是我特意让三表叔做的。</p> <p class="ql-block">  时代进步了,现在没人想吃红苕饭了。那个年代大米不够,主食全是红苕,一锅饭,八成红苕两成米饭,刚吃两顿,觉得香甜,三天以后,看见红苕就反胃。</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告别三叔驱车回城里宾馆,路上不停的看到老乡们放的焰火。吃了两家团圆饭承载着满满乡愁的一天,在黑夜的一束束礼花中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堂舅开车送我们到资阳北站,从这里乘动车回南宁。</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二车站里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  车行近六小时抵达南宁。出站时我问沉默不语的孙女怎么了?她说想老家了……说话间,我按下了手机快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