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伊势·熊野·和歌山之旅第一程:上午从名古屋出发,搭乘JR関西本線特急南紀1号沿伊势本线从名古屋出发到多气换乘JR参宮線列车抵达伊勢市。 伊势市站仿佛专为伊势神宫而建,正对着站台的面前就是外宫参道的大宫灯,接着便是外宫的参拜道。 伊势市位于日本列岛中央,自然景色美不胜收。被称为「日本人心灵归属」的伊势神宫镇守一方,日本神话传承不息。伊势市的主要看点是伊势神宫和二见浦。我们由远及近,上午先去伊势市南部的伊势神宫内宫,午餐后再去东边临海的二见浦,然后回到伊势市站,走访伊势神宫外宫。 伊势神宫内宫-皇大神宫 用「伊势、熊野、和歌山区域周游券」可以无限次乘坐三重交通巴士。伊势市站前往各景点的巴士和JR衔接很好,从我们在观光案内所取观光资料、盖好章,到站前的酒店寄放行李,然后搭乘51路巴士抵达内宫前,其间只用了不到1小时。 伊势神宫由公主倭姫命供奉天照大御神的皇大神宫(内宫)和供奉着负责天照大御神饮食的豊受大神宫(外宫)为主的125座神社所构成。皇大神宫为日本最崇高的圣地。此处为供奉皇室的祖神「天照大御神」的神社。天照大御神约自2000年以前坐镇于此,自此以来被尊为日本人的总氏神信奉至今。上图箭头所指即我们事先规划的参观线路。 伊势神宫,作为日本神道教最神圣古老的神道场所,自建造起从没有外国人能够进入,直到1957年后才对外国人开放。迎面便是皇大神宫朴实无华的大鸟居。正值隆冬,到访的绝大多数是日本人,也有个别金发碧眼的西方游客,中国游客几乎没有遇见。 走进大鸟居,横跨五十铃川的这座宇治桥为内宫入口,也可说是圣界与凡界的分界处。其为简单的日本桥梁样式,长度约有100公尺。宇治桥作为式年迁宫(每隔20年重新建造神殿,并祈求神明顺利移驾的祭典)的一环,每20年重建一次。 被日本摄影高人称为全日本最美的五十铃川,以神路山为源头的神路川和以岛路山为源头的岛路川两条河流汇合成为五十铃川,南起伊势南面的神路山附近,一路向北流入伊势湾,全程只流经了伊势市。据说如果深秋来此,河岸边层林尽染。眼前的桥桩是为式年迁宫预备的,如果2033年以后再来,就要从将在这些桥桩上的宇治桥过河了。 跨过五十铃川,走进第二座大鸟居就正式进入圣界了。伊势神宫对日本人来说相当重要。据说在海外出生的日本人都要将自己的头发剪下一缕用黄纸包上,委托回国探亲的亲友带回供奉到伊势神宫,以此表明认祖归宗。 内宫旁供奉日本清酒被称为「御神酒(おみき)」,一旁的木板写着「三重县产清酒奉纳」。清酒奉纳的传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对神灵的敬意和对农业丰收的祈愿,清酒不仅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饮品,也是连接神界与人间的媒介。 参道两旁入眼一片庭院式松林,中间那棵枝繁叶茂的松树为大正天皇御手植松。 参拜神明前必须先在手水舍洗手、漱口。有标准的流程在神宫官网发布:用右手拿起勺子洗左手,然后用左手拿起勺子洗右手,再用左手接水漱口,然后再次洗左手,最后让勺子里剩余的水顺着勺柄流下,清洗拿过的勺柄。这样方可洁净身心。 五十铃川也被称为「御裳濯川」,有倭姬命洗了御裳的下摆而得名的传说。从内宫参道右手的缓坡下来,可以看到元禄5年(1692)德川纲吉的生母桂昌院捐赠的铺满石阶的御手洗场,在这里可以和手水舍一样清洗。 再过一座大鸟居,神宫的建筑渐渐映入眼帘。严格来说,来伊势神宫的,95%都是日本人,因为他们深信天照大神就是天皇的祖先,是日本人的祖先。纵然千余年来日本经历过动荡的幕府、战国时期,幕府将军和大名的权利有时甚至已经超过了天皇,但从未有人敢废黜天皇或是自立为王。 从宇治桥到正宫间的参道中点,左边入母屋造的建筑是「内宫神乐殿」,专门接受祈祷、神符、护身符的授予、御朱印的处理和下一届式年迁宫的捐款等。这里是神宫人流最为密集的场所,却安安静静、秩序井然,只听见砂石路上的「飒飒」的脚步声。 我们并不信奉神道,却也不妨请个御手祈愿安康吉祥。 这里聚集着神乐殿、御酒殿、御饌殿、五丈殿、由贵御仓等一干建筑。 越往神宫深处新进,树木愈加繁密和粗壮,逐渐到了密林的深处,也是正宫的所在地。内宫所供奉的主神「天照大御神」原本由历代天皇供奉于皇居内,但自第十代崇神天皇即位起,便迁往皇居外供奉,到了第十一代垂仁天皇即位,巡视全国各地的倭姬命(垂仁天皇之女)得到天照大御神的神示,而将天照大御神移驾至伊势。那是距今约2000年前的事了。 天照大御神在这边坐镇,位于四重木墙的里边的正殿,供奉天照大御神的御神体「八咫镜」。各路参拜者在这里拾级而上,心里充满着虔诚。到石阶最高处后不得摄影,参拜者基本上都是在第三层围墙外边进行参拜。 一群西装革履的男士进入御垣内参拜,这个应该是需要预约和付费的,我们和其他游客一起隔栏观看其在白衣神官的带领下进入正殿的园子内进行参拜,感觉特别庄严而神圣。 神宫正殿的建筑样式被称为「唯一神明造」。屋顶是悬山双坡顶的样式,架构V字形的千木和鲣木,随后用茅草覆盖;斜着的千木再插入到房梁中,正殿内的柱子插在土里,屋脊下边还有支撑房梁的「栋持柱」。 放上一枚神宫官网的「式年迁宫」照片。伊势神宫每20年一次在正宫旁边与其相同大小的土地上重建新的神殿,并重新订制神殿内供奉的装束、神宝,将天照大御神移驾到新的神殿。此祭典被称为「式年迁宫」。式年迁宫前后约耗费8年时间,并同时举办30场以上的祭典活动。而「式年迁宫」除内外两大正宫以外,也会在14座别宫举行。第1次式年迁宫可追溯至距今超过1335年前的第41代持统天皇时代(公元690年),最近一次于2013年举行了第62次式年迁宫。 从正宫返回,再去探访一下内宫境内的各处别宫和社殿。「御稻御仓」属于内宫的神社之一,用作置放收成稻毂的仓库。据说系发源自谷仓,而成为神殿。建筑物保留着古代的样式,犹如正宫神殿的缩小版。 「外幣殿」,曾经从天皇以外的东西供奉的币帛纳建的社殿。内宫在正宫御垣外,外宫则在御垣内。为纳古神宝,神明造高床式建筑。 仅次于正宫的神社叫做别宫。内宫与外宫共有14处别宫,其中内宫的区域内供奉着「荒祭宫」、「风日祈宫」两处别宫。我们首先来到北边的「荒祭宫」。 五丈殿深处的大建筑物是御酒殿,小建筑物是由贵御仓。御酒殿供奉着酒神,古代在这里酿造神酒,现在在三节祭前供奉酒曲,暂时缴纳白酒、黑酒、醴酒、清酒四种神酒。由贵是指清净无瑕的意思,古代由贵御仓供奉着供品和水果等。御酒殿和由贵御仓都是内宫的所管社。 荒祭宫是属于内宫的十所别宫中的第一位。殿舍的规模也比其他别宫大,仅次于正宫。祭神是天照大御神的荒御魂。与神的灵魂的平静相处被称为「和御魂」;相对的,粗暴地表现出特别显著神威的灵魂则称为「荒御魂」。 随后回到神乐殿附近,向南走过这处幽静的鸟居和小巧的风日祈宫桥,探访另一座别宫「风日祈宫」。 「风日祈宫」祭祀的是伊势诺尊的御子神,特别是掌管风雨的神「级长津彦命」、「级长户边命」。因为风雨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神宫自古以来就以正宫为基准郑重地祭祀。 日本有两座神宫是由警察担任保安的,一座是东京市中心的明治神宫,还有一座就是伊势神宫,这也彰显其国家级神社地位。只见这边的守卫目不斜视,一副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 伊势神宫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保有的自然与古朴。和其他神社的不同是,作为皇家专门供奉的神宫,伊势神宫一直有「私币禁断」的传统,就是说只有天皇能向神宫供奉贡品而不接受平民投赛钱,这一点也是日本的唯一,除了伊势神宫其他日本哪座神宫大社都允许投赛钱。 「御厩」是皇室献上神马的屋舍。官网称神马每月1日、11日、21日8点左右参拜正宫。但根据天气和神马的身体状况,也有不参拜的情况。今天这里围起了稻绳,相比后者出现了状况吧。 最后来到「参集殿」,这是面向参拜者的免费休息处。中央有奉纳舞台,可以举行能剧和狂言等各种奉纳活动。而「参集殿」前的这处小小的池塘仿佛给整个内宫庄严肃穆的氛围带来了一股灵动的活性。 「参集殿」内展示着令和元年11月23日,天皇和皇后陛下亲临皇大神宫御亲谒的照片。二战后,伊势神宫作为日本民族精神象征,被定为全国神社的本宗。就在今年1月6日,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到此参拜伊势神宫,并举行新年记者会。当然日本首相参拜的照片是不够资格在这里陈列的。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参拜伊势神宫,有「一生至少要参拜一次伊势神宫」的说法,我们巡游内宫花了1小时10分钟。内宫鸟居前的「御祓町」从江户时代繁荣起来,作为神宫前的街区一年到头都人来人往、繁荣兴旺,在石板路两旁,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鳞次栉比,游客熙熙攘攘,每天都好像过节一样热闹。 步入御祓町首先入目这家规模颇大的「赤福」别馆,其实从我们一到伊势,就看到到处都是伊势名产「赤福」的宣传画。刚好到了午餐时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直接在后方的餐堂点餐入座。 这家赤福在日本名气非常大,创建于1707年,300年来一直为来参拜神宫的善男信女们提供赤福糕点。它的做法比较独特,我们一般做汤圆是把红豆沙作为馅包在里面,它是把年糕团泡在红豆沙羹里。年糕团很糯,但是红豆沙羹太甜了,好在有奉送的煎茶,价格相当亲民,这个双人套餐500円,折合人民币二十几元。 剩下的时间就在御祓町逛逛吃吃啦。从宇治桥到猿田彦神社大约800米的石板街,林立着伊势特有的木造古建筑,聚集的客流貌似远多于在内宫的参拜客了。伊势市毗邻松阪市,这里的松阪牛名闻遐迩,自然也要尝尝啦。 御祓町中央有平成8年建立的「皇大神宫御镇座二千年的奉祝纪念碑」和古朴低调的「横丁棋院」,而从岔道往下,可以一睹五十铃川的幽静和清爽。这里曾经建有很多住着「御师」(招待全国各地来访的参观客人的神职人员)的建筑,这条街的名字也因为授予御师的证明「厄除」而得名。 伊势有每月第一天清晨到伊势神宫参拜的风俗,称为「朔日<br>参拜」。向神明感谢上月平安并祈祷下月无事,内心清净地开始新的岁月。先人不知不觉开始的古老习俗,被传承至今。 为了慰劳参拜者,在位于内宫鸟居前的「御祓町」中央的「御荫横丁」,许多店铺天亮前就开业了。用每月一换的朔日限定的点心、年糕、米粥款待参拜客们。就在这座「太鼓橹」据说还能观赏太鼓演奏和连环画剧表演等。 这边有专吃特色猪肉的网红店「豚舍」,排队客人望不到边;那边的「季节屋台」土特产店叫卖声此起彼伏;只有鸟羽珍珠博物馆设在御荫横丁的御本木真珠岛店门可罗雀。 御祓町主街,大门紧闭的神宫道场对街,一位落寞的僧着托钵伫立。 走出御祓町,我们在御木本道路左转,前面200米处有一座以「指路之神」而闻名的猿田彦神社和佐瑠女神社据说值得一访。 猿田彦神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神话,与天孙降临的传说紧密相关。这里主要祭祀着的猿田彦大神是天照大御神的孙子—孙琼杵尊从宫崎县的高千穂请来的,从伊势发展到全国。因此被认为是引导万事万物走向正轨,开创道路之神,被尊为「道平」之神。 位于神社院内的佐瑠女神社特别供奉的是「天宇受売命」,这位神祇在神道教中是艺术与舞蹈之女神。据传说,天照大御神在天岩窟隐藏时,正是天宇受売命通过其神乐舞蹈成功地将天照大御神引出。因此,佐瑠女神社对那些寻求艺术和技艺精进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朝圣地。此外,前来祈祷姻缘婚配的人也络绎不绝。 二见浦·夫妇岩 从猿田彦神社前乘CAN bus,我们特意在二見浦表参道下车,为的是站前观光案内所这三枚特有的印章,今天果然不负我望。 走在静静的夫妇岩表参道一路向前,这里的气氛让我想起去年4月份到访的四国爱媛县内子町。不由得感叹日本的都市化也让这些昔日繁华的城町变得如此萧条。 话说神话中女神倭姬来到伊势海边惊叹景色美丽,两次回头眺望,所以称为「二见浦」。 夫妇岩表参道到了海边向右转了90°,参道一边是海岸,隔着中间一排松林,另一边和风日式旅馆林立,但看上去也门前冷落鞍马稀,一直走到这座庭院前,其款式和气势吸引我们前去一窥究竟。 原来这就是二见浦地区知名的「宾日馆」,始建于1887年(明治20年),最初为接待皇室成员及贵族避暑及参拜伊势神宫而建,曾专供明治天皇之母英照皇太后等皇室成员下榻。不过现在作为资料馆和二见町茶屋开放。 日本传统建筑我们也看多了,宾日馆的建筑风格是和洋折衷,御殿间和大广间保留了安土桃山式日本建筑元素。我们沿着建筑外围,在古色古香、优美典雅的和式花园内闲逛一圈,体验下日本近代贵族生活气息。 二见浦拥有长长的海岸线,今天天气极好,海边的栈道直插天际,显得甚是壮丽。不过1月的海风劲吹,时间久了寒意深深。 这一路步行走走停停大约20分钟,只偶尔遇见一两位当日居民,非常安静。远远地可以看到海中岩石、鸟居和神社了。 走过这座鸟居就进入神社的地域了。被选为百选海水浴场之一的二见浦,与伊势神宫有着深厚的联系,自古以来,来伊势神宫里祈福的人首先要把身体沉浸在这有圣石的海中,以净化自身。这项洗礼仪式被称作「滨参宫」。如今,「滨参宫」有了现代版本,不再用海水沐浴身体,而是在参拜神社之前以「无垢盐草」替代。 <div>神社入口处有一块波纹石,旁边刻有京都俳句诗人山口清史的诗作。当年诗人新年参拜二见兴玉神社时,从住持那里听说从夫妇岩之间可以看到富士山,遂将其写成了俳句。</div> 二见浦兴玉神社,是参拜神社之前净化的地方,自古以来,参拜伊势的顺序就是先到立石海滩净化身心,拜过夫妻岩,然后参观外宫和内宫。神社的参拜殿以白色为基调,大面积的绿色屋顶给人清新雅致的心理感受。进入寺院内可以欣赏到风景名胜二见浦的景色。 天岩屋是位于海岸边的一个岩洞,在这里可以看到夫妇岩,据说是天照大神藏身的地方之一。天岩屋旁有一座天照尊的石像,据说他为了引诱天照大神而在天照大神面前跳舞。如果将鹫绳放在岩屋前,并将病痛的躯体放入沙柳轮中,就能治愈疾病。 位于夫妇岩附近的日之出阳拜所,是参拜神社之前进行净化的地方。历史中的二见浦,被人们认为是召唤海对面圣浪过来的海滩,并且曾经有一块被称为「兴玉神石」的圣石矗立在海中。 我们之前到拜过的猿田彦大神的引路神曾经出现在这里,引导公主倭姫命到达五十铃川。 不幸的是,由于江户时代的大地震,圣石沉入大海。海边的这块指引牌上标注的「兴玉神石」,可看作猿田彦大神的化身,平时肉眼不可见,据说只在4月份退潮时可以从海滩上若隐若现看到它的影子。而指引牌上标注的富士山更是遥不可及。所幸夫妇岩左侧的乌帽子岩、狮子岩和屏风岩历历在目。 神社院内供奉多座二见蛙。相传二见蛙是猿田彦大神的使者,因为日语中「青蛙」(カエル)与「归来」同音,具有顺利归还、平安返回的含意。 终于,二见浦的主角「夫妇岩」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对高约9米的男岩(立石)与4米的女岩(根尻岩),约在650年前,用五根神圣的「注连绳」相连,成为兴玉神社的天然鸟居供奉于此。注连绳在男岩上缠绕16米,女岩上缠绕10米,两者之间相距9米,每年的5月5日、9月5日和12月中旬的星期六,都会举行更换注连绳的换位仪式。换下的稻草绳碎片还会让人们作为保佑夫妇生活美满的护身符带回家。 「夫妇岩」如同一对恩爱的夫妇长久相伴,被视为婚姻幸福和子孙繁荣的象征。日本各地都有很多称为夫妇岩的名胜,而尤以二见浦夫妇岩最为知名。早在江户时代,这里就是浮世绘的题材。 回程,我们走一小段保留传统日式旅馆林立的表参道,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这里足可体验一番穿越时空的江户风情。 步行15分钟来到JR二见浦站。有意思的是,二见浦的站舍也做成了「夫妇岩」的模样。 这是一座无人值守的小站,站舍内空无一人,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观光资料一应俱全。 下午15:06,来自鸟羽方向的JR快速三重18号列车准时驶入二见浦站,5分钟后我们就回到了JR伊势市站,比起巴士,火车还是快捷准时得多,我们时间把握得刚刚好。<br> 伊势神宫外宫-丰受大神宫 从JR伊势市站出来,恰好登上驶往伊势神宫外宫的三重巴士,再次感受到这边公共巴士与火车班次的丝滑衔接。 豊受大神宫(外宫)供奉着豊受大御神,于1500年前因天照大御神的谕示被恭迎至此祀奉。作为掌管天照大御神的「饮食」之神,豊受大御神除了保佑农作物丰收之外,也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食、衣、住」的守护神。同样的,外宫也免费游览。 之所以把外宫放到最后游览,一者是其与内宫相仿,即便来不及细看也不妨;再者外宫就在伊势市站跟前,在昼短夜长的冬季回酒店也很方便。当然,我也事前规划好了游览的的线路。 首先跨过外宫表参道火除桥,和内宫不同的是,无论过桥还是行走参道,外宫一律左侧通行。 参道左侧的「迁宫馆」是专门陈列展示「式年迁宫」相关的资料馆,包括按原始尺寸制作的外宫正殿模型、御装束神宝等制作过程。我们并未入内参观,倒是置于户外金枪鱼池畔那富于现代风格的展示平台相当上镜。 穿过鸟居后,名为「清盛楠」的成片大楠在参拜道上投下清冷的阴影,能听到的只有偶尔的鸟鸣、树叶摩擦所发出的淅淅索索以及脚踩在砾石上发出飒飒声。虽然是人类长期所建造的圣地,但身处其中,感觉却像被大自然所包围着,就像在为大自然本身祈祷一般。 与内宫相仿,前往正宫丰受大神宫的参道途中也设有专门接受祈祷、神符、护身符的授予、御朱印的处理和下一届式年迁宫的捐款的外宫「神乐殿」,同样是入母屋造铜板葺建筑,不同的是外宫神乐殿在参道的右侧。 比起内宫,这里的参拜者明显少很多。按照传统习惯,参拜伊势神宫的顺序是先外宫后内宫,这一顺序被称为「外宫先祭」。作为游客,我们的游玩顺序恰好相反,感觉倒也并不违和。 外宫比内宫范围略小,因此很快就来到了正宫。进入这座鸟居则不得拍照了。外宫的正宫建筑样式几乎与内宫雷同,但鲣木有9棵,千木是垂直切的。并且外宫处另有称为「御饌殿」的建筑,则成为外宫的特色之一。 此「御饌殿」早晚供奉以天照大神为首的众神祇之御饌食,每天持续进行祈求皇室繁荣,国家、人民平安之祭典,一年内高达1500次。 正宫右侧与正宫同样大小的一片古殿地静静地等待着下一次迁宫。上次式年迁宫是2013年的第62次。如此推算,到2033年,一座崭新的豊受大神宫正宫将在这个位子拔地而起。古典地中央有为了收纳「心之御柱」而守护的覆屋。「心之御柱」是正殿中央地板下的柱子,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极其神圣而重要的。<br> 我们注意到在古殿地南侧有重叠的三块石头堆,这是以前「式年迁宫」时举行驱除御装束神宝的「川原大祓」所用。因为是用于祭典的神圣之地,所以不得入内。<br> 我们的时间很充裕,看完正宫后把外宫境内的几所别宫也探访了一番。首先是「风宫」,祭神是掌管风雨的级长津彦命、级长户边命,与内宫别宫的风日祈宫的祭神相同。因为风雨对农作物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神宫自古以来就以正宫为基准郑重祭祀。 接着是「土宫」,祭神是大土乃御祖神。自古以来就是山田原的镇守之神。平安时代末期升格为别宫。土宫附近也是式年迁宫山口祭、御船代祭的祭场。 随后在风宫旁登上98段石阶的小山丘上向上攀登到外宫的最高处,那里的一座别宫名为「多贺宫」,因为在山顶,所以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高宫」。 「多贺宫」在外宫的四别宫中的位居第一位。殿舍的规模也比其他别宫大,仅次于正宫。与内宫中的「荒祭宫」相对应,祭神是丰受大御神的荒御魂。据说多贺宫是距今约1500年前,第21代雄略天皇22年天照大御神的御神敕从丹波之国迎接豊受大御神,在豊受大神宫创立的同时创建的。 从表参道通往三座别宫的小溪以这块硕大的龟石为桥。 我们没有原路返回,而是从正宫东侧的表参道向北御门鸟居出宫,沿路还有「五丈殿·九丈殿」和「御厩」。由于神宫的祭典不管天气如何都会举行,「五丈殿·九丈殿」用于雨天代替驱邪所,在这里祭祀驱邪供品以及式年迁宫时的宴席仪式;和内宫一样「御厩」则是皇室奉献神马的地方,神马每月1日、11日、21日8点左右参拜正宫。 最后,穿过北御门鸟居,跨过北部火除桥,我们便完成了外宫的全境游览。 然而伊势神宫的游览并未到此结束,其内宫和外宫共计14处别宫中,有9处在内宫和外宫境外,走出外宫顺着幽静的神路通,我们再去看看境外的别宫会是怎样。 约莫10分钟光景,我们已经来到豊受大神宮(外宮)的別宮——「⽉夜⾒宮」山门前。这片以树龄数百年的楠树为首,浓荫苍翠的神域,安静到令人难以想象居然在伊势市中心。 「⽉夜⾒宮」的祭神是月夜见尊,天照大御神的兄弟神,和内宫的别宫「月读宫」的祭神一样。「月夜见宫」将月夜见尊和月夜见尊荒御魂配合在一个神殿里供奉着。 伊势市町 伊势市区这座诞生于1931年的参宫急行电铁终点站的「近铁宇治山田站」可谓当地历史最为悠久的火车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层楼房,外部墙面全部用陶砖装饰,站舍内保留了巴士的转车台和消防瞭望楼。难怪被列为日本国家登录物质文化遗产,据说日本皇室及政府高官每次参拜伊势神宫,必定从这座车站出入。 不过,对游客而言JR伊势市站由于处在铁道、公交的枢纽且紧挨着外宫显得更加方便。伊势神宫一日游,我选择在JR伊势市站前的三交イン伊勢市駅前四季乃湯<本館>下榻。 身处酒店8楼客房,伊势市站尽在眼底,视野极好。RMB507元的房费除两人含早外,酒店还提供人工光明石温泉四季乃汤泡浴,可谓性价比极高。 剩下的空闲时间,我们从酒店下楼,漫步于站前的外宫参道。 这段以伊势市站为起点连接外宫,长约400米的参拜道路。旅馆、餐馆、土产品店林立,在昭和初期(1930年代左右)发展成为日本三大旅馆街之一,参道的尽头至今还有多幢明治初期和洋结合建筑风格的老楼。这座是通信省旧山田邮变局的电话分室,现在作为文化财被称为「通信馆」。 马路对面,同样和洋结合的老建筑挂上了名产「豚舍」的招牌,成为伊势市生意兴隆的餐饮名店。 参拜道上的伊势神宫观光案内所及门前的有趣小雕塑。 随处可见的井盖无不烙上了伊势·二见浦独有的文化印记。 江户时代,有一首名为「伊势音头」的俳句,朝圣者通过斋戒后的酒宴,记住了词曲,并把它带回家乡,如今广为传播:「我想去伊势,我想看看伊势路,即使一生只有一次也好。我的国家离伊势很远,我爱上了伊势,我参拜了它。」 伊势市观光案内所发行的集章卡片需要集满全部6枚印章方可完成「我来过伊势啦!」,要知道要完成这个作业,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