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国以来,“语文”课一直分《国文》和《国语》两门课。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等高等学校,大一学生有四门公共必修课——《大一国文》《大一英文》《大一中国史》《大一世界史》,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人文情怀,提高了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我们大陆一度还是延续了民国的教育传统,“语文”课分《国文》和《汉语》两门课,《国文》侧重于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与文化,注重文学性和人文性;《汉语》侧重于学习现代汉语,应用文,注重实用性、工具性,彼此分工,互为补充。</p><p class="ql-block">当代语文合为一体,实则两者皆失,语文课本变成古今中外各种文学文章乱炖一锅的“大杂烩”式的“杂志”!</p><p class="ql-block">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切实调研一下,重新恢复《文学》和《汉语》两门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