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骆驼去访碑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你要问我,你最喜欢自己近年来拍的哪一张照片呢?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在截至目前已有的照片中,这张我骑在骆驼上拍的照片是最合我意的。也难怪,我们现在从事的访碑之旅,由于它的小众,加之内外部条件的苛刻,不仅需要探索未知的勇气,更需要12分的耐心。骆驼的本性不仅能吃苦耐劳,不怕酷暑和严寒,更是认定目标,不畏道路坎坷与否?坚定向前的。骑着骆驼去访碑,虽然慢,但每一步都踏实有力,岂不正契合着我眼下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身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访碑,是指学者、书法家或艺术爱好者亲自前往碑刻所在地,实地考察、观摩和研究碑文的行为或过程。访碑的目的主要有: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碑文内容、历史背景及书法艺术;通过访碑学习古代碑刻的书法风格,提升自己的书画技艺;通过真实了解碑刻的现状,为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等。访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起,访碑活动更加频繁,许多学者和书法家通过访碑推动了金石学和书法艺术的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知道,碑刻有两大功能。其一是传承书法和绘画艺术。通过传拓的形式,将这一艺术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其二则是证经补史。碑刻有时是在补充历史,纠正历史的同时,甚至可能改写历史。进入新时代,访碑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呈出新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与清代访碑的艰辛相比,现代的访碑活动更加轻松自然。其次,访碑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注重将访碑融入生活,成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再者,现代的访碑活动已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和历史研究,还涉及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领域。同时,现代访碑活动借助数字化技术(如拓片扫描、3D建模)和互联网平台,使得碑刻资料的保存和传播更加便捷高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纵是如此,访碑也绝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它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是个技术活。要想顺顺利利的完成一次访碑,全面而详尽的案头准备是必不可少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你要通过查询有关方面的资料,先要对这通碑进行一个远程透析。比如这通碑的来例?是谁撰文?是谁书丹?又是谁镌刻的?另外,了然该碑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能把这些方面了然于胸,不仅会增强你去深入了解这通碑的动能,且会让你的访碑之旅事半功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要充分了解该碑的保存现状。尤其对该碑的存立处,要有一个准确的信息。不惟如此,你还应该了解这通碑的开放信息。这不,我们当年去广西融水寻访《元祐党籍碑》就吃过这方面的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0月的一天,在广西桂林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我们顺利地拍完了桂海碑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元祐党籍碑》的实景及拓片。当我们得知该碑的第二通存放地融水县,离此地并不太远,便于第二天一大早,毅然登上了桂林去柳州的火车,以期尽快到达融水县。火车到柳州后,我们改乘长途汽车。常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们,万万没有想到融水山路之难,同样“难于上青天”。二百多公里的路程,竟走了近六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在交通工具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用了八个小时的时间,才自桂林赶到融水民族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按惯例,双休日博物馆自然是要开放的。可我们忽略了,这里是广西!是融水县!双休日,其博物馆自然是要闭馆的!千里迢迢至此,吃了个闭门羹,我们于心不甘。几经周折,在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该馆馆长的联系方式。当我们向他求助时,他的话,一下子将我们掷到了500年前——不仅他本人不在融水,而且管理人员也去了外地。更要命的是,他们三两日内都不能回来。当我们提出是否能让人帮我们拍一张照片发给我们, 以便出书用时,馆长再三申明:若此,必须有省级文物管理部门的介绍信,否则一概不予接待。就这样,我们除在山路上来回颠簸十多个小时,吃了一碗融水螺蛳粉外,一无所获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要了解你所访之碑的自然环境。深处闹市之碑,交通上自然非常便利,交通工具一旦安排好,就不会存在意外的问题;而对那些身处深山老林的摩崖石刻,你的准备就要更加充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2019年,为了编写《碑刻里的中国》一书,我们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重庆合川钓鱼城,去寻访元刻《千手观音碑》。该碑为一块高5.6米、长5.91米的巨石。石头前方被凿为平面,平面四周镌刻有放射状花纹。平面中间是一尊高3.7米、宽2.4米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左侧有3尊小佛,右边有2尊小佛。由于我们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加之当时既没有导航,更没有定位,一切全靠问询。来回折腾几个小时,才找到了该碑。好不容易拍完了,却又找不到下山的路。可以说要多狼狈,有多狼狈。竟差一点误了去西安的火车。几乎成了下不来的钓鱼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道是:误入碑林二十年,你说苦来我说甜。会当击水三千里,胜却桃源去耕田。时代虽然变了,访碑的条件也更加优偓。然而,坚韧不拔,能适应恶劣环境,结队行动,在沙漠中始终朝着目标前行的骆驼精神,任何时候都不应丢弃。访碑虽苦,奈何我们有不怕苦的准备!路途虽远,奈何我们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纵是骑着骆驼去访碑,我们也会“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如此这般,还有什么能让我们退却不前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