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滨健广东行(广州都城隍庙,南越王宮遗址博物馆,北京路步行街,古大佛寺)

冰山巍峨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3日,游览了都城隍庙,南越王宫遗址博物馆,北京路步行街,古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都城隍庙[Dū Chénghuáng Miào]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长胜里社区内。据道光《南海县志》记载,该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称为府城隍庙,为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p> <p class="ql-block">旧时每年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举行庙会进行拜祭,求雨、祈晴、消灾、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因是明清时期岭南地区规模最大、最雄伟的城隍庙,清雍正时由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都城隍庙,管辖全省的城隍庙,故名。</p> <p class="ql-block">原建有拜亭1座,大殿1座,为清代所建,1920年拆庙建街时仅留大殿和拜亭。2009年,越秀区政府、广州道教协会各出资1000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现城隍庙历史风貌。重修后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有牌坊、前殿(山门)、拜亭和大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拜亭为绿琉璃瓦歇山顶,采用抬梁式结构,以如意纹驼峰斗栱承接。</p> <p class="ql-block">大殿为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面坡度陡峭,前檐以勾连搭形式与拜亭后檐相连接。梁架为穿斗和抬梁相结合的形式,做工简朴,梁枋出头的木雕狮子身背异形斗栱承托檐檩。是明清时期岭南最大的城隍庙和广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凝聚了岭南建筑文化和广府民俗文化和的精髓。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庙内供奉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王刘䶮,位于刘䶮左右两尊分别是海瑞和杨椒山。</p> <p class="ql-block">根据唐代《太平广记》中所记载的一则传奇,唐人崔炜无意闯入南越王的墓穴,得到羊城使者的帮助,得以返回人间。当时崔炜曾答应羊城使者更换其衣服屋宇,以作酬谢。后来崔炜经过城隍庙,才知道羊城使者就是广州城隍,于是粉饰了神像,扩建了庙宇。</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院,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成立于2021年9月8日,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王墓展区前身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王宫展区前身为南越王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院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宫苑、南汉王宫等考古遗址,设有“南越藏珍”“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及“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等常设展览,并不断举办各类临时特展。南越王博物院承载着岭南文化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是公众读懂广州,感受人文湾区的文化窗口。</p><p class="ql-block">2004年,南越王博物馆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国家AAAA级景区。 </p><p class="ql-block">2008年,南越王博物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越宫苑遗址‌是南越国时期的宫苑遗址。</p><p class="ql-block">南越宫苑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宫苑水景遗址之一。遗址中的石构水池和曲渠遗迹展示了南越国时期的园林水景设计,池壁石板上刻有“蕃”“阅”等篆刻文字。</p><p class="ql-block">南越宫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示了南越国的辉煌历史和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技艺。</p><p class="ql-block">遗址内的曲流石渠蜿蜒曲折,与宫殿遗址、水井等遗迹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2000多年前的南越宫苑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池西有一口水井,井旁有建筑遗迹。曲渠蜿蜒约150米,与弯月形石池相连,池底有龟鳖残骸。这些发现为寻找汉初番禺城(赵佗城)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该遗址于1995年至1997年间进行发掘,发现了大型石构水池和曲渠遗迹。水池呈仰斗状,深约3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池壁为斜坡形,用砂岩石板砌筑,池底用碎石、鹅卵石平铺。池内出土有石八棱柱、栏杆和“万岁”瓦当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Beijing Road),原名永汉路、汉民路,是广州市越秀区境内人行道路、一级公路,为古代广州城的中轴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1年12月1日起,北京路改为全天候步行街。</span></p><p class="ql-block">2006年,北京路与法国香榭丽舍大道正式签约为友好街区。同年,越秀区将北京路步行街定位为“具有‘现代都市特色、岭南建筑风格、浓厚文化氛围、窗口示范作用’特色,以广州百货大厦和新大新百货公司为龙头,以名牌专业店为主体,以广百商业广场的建设为契机,发展成为以经营高档商品为主,配套功能完善的商旅互动的零售主导型综合性步行商业街”。</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广州老字号一条街在北京路北段启市,汇聚广州酒家、宝生园、皇上皇、生茂泰、清心堂、锦泉眼镜、仁信和原来就在该地段经营的太平馆、新大新、科技书店、古籍书店等16家广州人熟悉的老字号。2014年初,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规划建设北京路文化核心区,这是广州市全市唯一一个以文化保护与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产业发展功能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总面积420平方米。长约44米,宽约3.8米,在距地表深3米以上,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等5个历史时期。2019年4月,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拱北楼遗址,五代南汉始建,原名“象阙”,俗称清海军楼。宋淳祐四年(1244年)改为“双门”,“双门底”亦由此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双门”重建并改名“拱北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拱北楼遭英国侵略军炮击损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修复,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民国7年(1918年)拆城墙筑马路时被拆。2019年4月,拱北楼遗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917~971年),初名为新藏寺,元朝在原寺旧址重建殿宇,易名福田庵,明代再度大规模扩建,更名为龙藏寺,从此奠定了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的地位。后因历史原因,致使佛寺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其余殿堂均变为民居。1996年,自耀智法师受命出任住持以来,经多方协调,大佛寺重修并逐渐兴盛。</p><p class="ql-block">大佛寺因在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6米、重10吨大佛像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包含毗卢殿、禅堂、功德堂、念佛堂、方丈室、图书馆、佛教展览厅、素食馆等多功能、现代化的佛教文化综合大楼,以及观音殿、地藏殿、钟鼓楼、天王殿、山门等殿堂,建筑面积共30000余平方米,与寺院鼎盛时相近,成为集礼佛、禅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1993年8月9日,大佛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大佛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大佛寺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坐北向南,面宽七间36.32米、进深五间25.36米,十九架梁用六柱,两山墙承重,梁枋用材粗大,九架梁厚达70多厘米,上下梁间采用如意纹驼峰斗拱承托,檐下施三踩三翘斗拱,斗拱用材高21厘米、厚10.5厘米,梁头及斗拱施彩绘,色泽鲜明而简洁。驼峰、斗拱造型简朴,复盆式砂岩柱础古朴稳重,保留了明代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大殿所用的巨型楠木柱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赠,经近350年仍完整无损;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兼具岭南风格。</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正面檐下悬挂着的“阐扬三密”牌匾,是孙中山先生亲笔书赠。弘扬佛法是寺庙的传统,民国十年(1921年),大佛寺成立了“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许,亲笔书赠以示鼓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殿供奉的三尊黄铜精铸大佛,各高6米、重10吨,清代铸成时为岭南大佛之冠,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黄铜铸像。</p> <p class="ql-block">三尊佛像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者以不同手势作说法印、接引和禅定印,分别代表现在、过去和未来。佛像仪态慈祥,而且铸造工艺精美。各像均分为头盖、面部至肩、上身至腰、盘膝坐之下身和莲花座5段铸造,然后焊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古代黄铜铸像。与三尊佛像同时铸造的还有高4米、重5吨的一尊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高大的建筑,就是新落成的佛教文化大楼(弘法楼)。大楼设地上七层,地下两层,仿古楼阁式建筑,大楼由主楼及东西两侧附楼组成,主楼为黄铜瓦五重檐歇山顶,附楼为金属青瓦卷棚歇山顶,南北立面各有两座楼阁式塔的意象设计,庄严典雅,飘逸灵动。大楼一二层为毗卢殿,清净庄严。</p> <p class="ql-block">多谢观赏!</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取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