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来这篇小作文想延续先前的天津菜——干饭拌茄泥,写一下天津人最魂牵梦萦的一道家常菜:素烧茄子。不过基于我的生活经历,对于茄子的记忆我能写的更多,最早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家乡的那块小菜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生在农村,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只要环境适合、地里能生长、还不违法乱纪的种植物,都想搞点种子撒到土里种种看,能长出了苗,就有收获的希望。也契合中国的国情,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吃的用的都是地里来的,我爹就会种菜,甚至连花椒树、香椿树都能自己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让我认识茄子的那片小菜地就种了一棵花椒树,树前不到一分的土地上,被老爹用田埂分成好多小格子。从春天开始,这些小格子里就有各种不同的蔬菜源源不断的生长,不时的采摘下来供应我们这个小家的餐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有苔菜(和广东菜心类似)、小油菜、西葫芦(也叫笋瓜)、芫荽、菠菜,过了冬的韭菜也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大蒜是从长成苗就能吃的,再到蒜苔,最后收获蒜瓣,编成编成蒜辫能吃好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的菜还没吃完天就热了,夏天的菜地最明显的就是,瓜果类蔬菜取代了叶茎类,最常见的就是: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豆角……天天去都能摘点下来。虽然不值几个钱,但丰收的喜悦是金钱无可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天的小菜地,那肯定是萝卜、白菜、秋黄瓜和雪里蕻的天下,当然本文的主角茄子也在,因为长成木本的它是多年生植物,不主动拔除,起码能在菜地里呆上一整年,直到霜降,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蔬菜,还有那句人尽皆知的歇后语: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因为我家这块小菜地的存在,让我很早就认识了整株的茄子,是那种有花、有叶,见过从开花到结果整个茄子的生长过程,结出来的紫皮大圆茄,鲜嫩的透着亮光,外皮紧实好似能掐出水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摘下来拿在手里让人忍不住想啃一口,能说出这句话肯定大家也能猜到结果。很多次去菜地我是没忍住,小小年纪吃过不少刚摘下来的生茄子,咬一口下来只吃茄肉,紫皮要吐出来,即便这样一个茄子啃下来嘴唇和牙齿也会变得紫灰紫灰的,像是淤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虽然菜多但对肉和油的摄取却极为节俭,做茄子耗油量大,不用油炸透或者煸透做不成拌米饭吃的茄子泥。由于这些限制,我小时候在老家吃的不是蒸茄子就是炒茄子,由于用油量少,烹饪不得当,没办法去除它本身的生性味儿,十三岁以前从没品出茄子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这一切从我考初中时的1994年夏天彻底改变了,虽然至今已经三十年有余,想起那天的情形我却记忆犹新,像是发生在昨天。也因此我总在内心嘲笑自己,为了口吃的能记一辈子……这个人呐,也就这点出息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事情是这样的,我上学时小学和初中是五四制,村的小学能上到五年级,六年级便成了初中生,需要去镇上参加考试,录取后才能入学。马上从村里到镇上了,这次的考试那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环节,两天的考试必须参加,但中午饭从哪儿吃,对很多家庭就成了不大不小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同年去考试的二孩哥却没有为此担心过,因为我表叔(二群叔)就住在古城中学的家属院,二婶是教职员工负责给学校打铃,离考试还有大半年二群叔就已经大包大揽了:“到时候这俩孩子考初中,就去家里吃饭休息就行,我提早下班回来给做饭!放心吧!”我爹,我大爷,甚至我奶奶听了二叔的话心里充满了欣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月的烈日炙烤着我们考场所在的校园,考试开始和结束的铃声都由我二婶控制,交卷的铃声刚响过,表弟马玉国就来找我俩去吃饭啦。二群叔果然像他说的那样,特意提早下班做了一桌子菜,不大的客厅就俩单人沙发,我跟二孩哥一人坐一个,面对着丰盛的午餐,绝对是人生第一次体验了“贵宾待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桌菜有鱼有肉有烧鸡,但最让我难忘的是二叔最后端上来的烧茄子,“勇!二孩儿!抓紧尝尝二叔烧的茄子!”我倒是听话,顺势夹了一筷子,就着二婶买的山东大馒头就是一大口。“这哪是茄子?分明是肉嘛?茄子怎能可以做的这么香?这是我最初十几年的人生里从没吃到过的味道”,我心里默念的同时彻底被二叔烧的茄子“征服”了,更没想到的是那个味道一直在我的脑海飘荡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到了天津,把这件事告诉我的亲叔,他和二群叔是发小,之后每次做烧茄子往桌上端的时候也会开玩笑似的来一句:“勇!尝尝二叔烧的茄子怎么样?”这句话成了我们爷俩独有的梗,也是我美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是在天津我叔给我破解了烧茄子的秘密,告诉我为什么二群叔烧的茄子好吃?“爷们儿!说实在的还能有什么呀?不就是舍得放油,舍得花钱买面酱嘛……咱老家人有几个家里能买面酱炒菜吃的,又能有几家炒菜舍得多放油的?”他说的没错,在村里天天煎炒烹炸是一种“罪过”,被归类为“不会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叔的熏陶下,我很快学会了素烧茄子(家庭版),那时做得最自信的菜就是这一道。“行!爷们儿!你这茄子的味道快赛过两位二叔了!火候不错!”我叔总夸我。教会我做饭,叔就不用下厨了。那年一块学会的还有西红柿炒鸡蛋、炒饼、炒饭、煮面条,炒土豆……这些是我今后独立生活最大的底气,也是十八岁时叔给我最好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到这里我对自己说:聊茄子不可以伤感!哈哈,也是学会做饭的那一年我去烹饪学校学厨师了,接下来的很多年做饭成了我的职业。从实习开始我就知道了“素烧茄子”在天津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把茄子烧得软软的,香香的,像肉一样拌上米饭吃,也只有城里人能想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餐馆里的做茄子是家里模仿不了的,提到做菜改不了我的毛病,不是调书袋就是背菜谱……天津版的素烧茄子做法如下:北方的圆茄子去皮切三厘米左右的大厚片,然后剞花刀切成三厘米的条,再斜刀切出菱形块。大锅宽油烧热炸,炸至金黄色取出,等油热了再炸一下激出残油,控油等下锅。锅中底油少许,大料瓣炸香,葱姜蒜炝锅炒出香味,面酱、料酒,老抽、糖,依次下锅,炒出酱香,加高汤适量,茄子下锅,用大火烧开、小火入味,再开大火收汁,勾芡打明油,出锅前加蒜末和香菜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操作,一盘绝世美味的烧茄子就成了,色泽酱红,酱香浓郁,配上解腻的蒜末和提香的芫荽,那必能勾起馋虫,不吃到嘴里简直“灵魂无处安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说到茄子,能做成让人欲罢不能的菜何止这一道,风味茄子,鱼香茄子,扒茄掌、菊花茄子、蒜香茄子,避风塘炒茄子、就连东北的地三鲜也少不了茄子,所有菜品中最有文化内涵的当属《红楼梦》里的“茄鲞”,中华美食对茄子的烹制算是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别说中国,我竟然在美国的中东超市看到了阿拉伯人配饼吃的茄子酱。由此看来茄子这个外来物种不仅在中国开花结果,衍生出不一样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神奇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絮絮叨叨又写了这么多有的没的,回顾了我对茄子那些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对于我来说它不仅是一道食材……人到中年,真的应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过去,对着镜子念出文章的标题《茄子!茄子!茄子!》,带着微笑过好从今天开始的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