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芙蓉出盱眙

yin jun

壮美淮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淮水碧波连海色,秋风洒落旅人衣!</i></b></p> <h3>  渐渐西斜的落晖,浓装轻抹晕染在淮水之上。就像新婚的嫁娘,身着金色的婚纱娇柔羞涩。拉着她的手纤细稚嫩,那满满爱意的双眸让你愈熏愈醉。</h3> <h3>  中国的第三大河是哪条?说法不一,以水量看珠江水量最大,以长度算黑龙江最长,但若以重要性,及哺育的人口来说,淮河堪称老三!</h3><h3></h3><h3></h3><h3></h3> <h3>  淮河出桐柏,这是我路过桐柏时照的。这时的淮河是如此的安静,她在蓄积能量,她要去大海看看。她要见识美妙的世界。</h3> <h3>  她所流经的区域以平原为主,少山,海拔低。流经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全长100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h3><h3></h3><h3></h3><h3></h3><h3></h3> <h3>  要说淮水最美的河段,盱眙可谓有独道之处。徜徉在绿草繁花中的曲曲幽径,向上可览都梁山绿树繁花,向下可观淮河水千舟竞发,惬意无比、心旷神怡。</h3> <h3> 《小雅·鼓钟》先秦:佚名</h3><h3>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h3><h3>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h3><h3>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h3><h3>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h3><h3> 这是先秦时的一场音乐会,不知哪位贵族由感而发。但也让我们知道了千年前淮水,波浪滔滔水流潺潺。</h3> 隋炀帝与都梁阁 <h3> 如果没到盱眙,没查字典还真念不准。这个名字太雅致了,起这个名字没点学问也起不出来。而这个名字和这个地方,勾连解缚整整850年,这其中的林林总总就留着史学家去绉吧!</h3> <h3>  盱眙千年古邑,有道是:长淮婀娜古泗州,南山逶迤都梁香。</h3> <p class="ql-block">  话说1300多年前,杨广同志的汴河挖到了淮河边。那是山峦起伏,翠色峻美,山水相依,陶醉之余,便在南山之上筑了离宫一座曰《都梁阁》。</p><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都梁宫周回二里,在县西南十六里,大业元年炀帝立名。宫在都梁,东据林麓,西枕长淮,南望岩峰,北瞰城郭,其中宫殿三重,长廊周回。” 可见都梁宫为殿阁三重,斗拱交错,飞檐玲珑,长廊回绕,辉宏气派的仿长安宫城的皇家建筑,都梁宫内有四望殿,登其可观涛听泉,赏杏花山色之美景,宫南临淮筑有钓鱼台,可泊龙舟出入淮滨。</p><p class="ql-block"> 大业十年 孟让于此置营,宫遂废。</p> <h3>  &nbsp; 《都梁宫》</h3><h3>从来香草骚人咏,晚作离宫炀帝游。</h3><h3>三殿重重锁秋色,七泉脉脉贯中流。<br></h3><h3> 都梁宫的美景亦真亦幻!</h3> <h3>  山水形胜,江淮冲衢。盱眙积淀丰厚、人杰地灵,可谓“临淮自古多名士”。江山如此竞风流!<br></h3> <h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天下的模拟场景。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盱眙太平乡。1368年,他击破了各路农民起义军,在应天府称帝,国号为大明。称帝之后,朱元璋在盱眙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祖陵,彰显皇家气派。</h3> <h3>  说来话长,孙权他爹孙坚17岁时美容颜,小鲜肉一枚任盱眙县丞玩的顺风顺水。其实关羽温酒斩华雄是夺了孙坚的名头。吴国大军师鲁肃也葬于此、还有那位搅的秦朝大乱的人陈婴也是盱眙人。后来陈婴的孙子娶了汉武帝的姐姐,生了陈阿娇,流传了千年的《金屋藏娇》竟也是源于此啊!盱眙!真是人杰地灵。</h3> <h3> 盱眙有说不完的故事,淮水之战、春秋善道、禹王河传奇、隋炀帝与都梁宫、秦始皇、清平山柴王寨、乾隆私访、苏轼与泗州、米芾与盱眙、那个说来都颇为传奇。</h3> 文星璀璨 <h1><ul><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泊舟盱眙》</b><br></li><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唐】常建</b><br></li><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b><br></li><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b><br></li><li><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b><br></li><li><b><font color="#167efb">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font></b><br></li></ul></h1> <h3> 一千多年前盱眙的县司法部长,唐代著名诗人常建在大历年间任盱眙尉时,留下了一首描写盱眙的诗作——《泊舟盱眙》。夜深了,听见潮水拍打着堤岸,月光流泻,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浓郁。寒冷的天气里,淮水依依,孤雁纷飞,鸡鸣阵阵,诗人因为想家而难以入睡。</h3> <h3>晚泊盱眙</h3><h3>[ 唐·喻坦之 ]</h3><h3>广苇夹深流,萧萧到海秋。</h3><h3>宿船横月浦,惊鸟绕霜洲。</h3><h3>云湿淮南树,笳清泗水楼。</h3><h3>徒悬乡国思,羁迹尚东游。</h3> <p class="ql-block"> 其实大文豪苏轼与盱眙也有着难解的渊源。元丰七年三月,苏老先生拖家带眷离开躬耕多年的东坡绕道赴任。八月至金陵,九月过宜兴,十月经扬州,十一月抵楚州,十二月到达泗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好友章知州、刘倩叔等人畅饮叙旧,再次携手同游南山,观瞻僧伽宝塔,为唐氏女题诗,替雍秀才评画,一直到年三十傍晚才回到寓所。这时刮起朔风、飘起雪花,别人都回家守岁,他却孤寂地无处可去,心中一阵惆怅,想起自己为官二十余载,因为与宰相王安石看法不同,被屡屡调职、贬谪,搞得像云游和尚一样,四处奔波,八方为家。心中烦闷,晚饭后就让妻子儿女安寝,自己想读书,又觉寒冷异常,想写字,砚台中的水却冻住了,无奈,只得卧在床上想心事,直到半夜才入梦乡,不料却又被一阵“咚咚、咚咚”的打门声惊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门一看,原来是两个公差,挑着灯笼,抬着一个酒坛,高声报道:“州衙章老爷送上酥酒一坛,请苏老爷笑纳。”</p><p class="ql-block">苏东坡问道:“什么酥酒?”</p><p class="ql-block">公差回禀:“泗州民俗,每逢除夕至元日新旧年交替的半夜子时,饮本州酒坊酿造的酥酒,以除恶祛邪、壮骨强身!”</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听了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好事一桩,却引起一场虚惊。快打开,让我品尝品尝。”</p><p class="ql-block"> 公差说声遵命,慌忙打开酒坛,倒了碗酥酒,双手捧了给他。还没入口,就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他抿了一点,慢慢咽下,咋巴咋巴嘴唇,称赞说:“好酒、好酒,确是好酒!入口清爽,微甜醇香,浓淡适度,回味绵长!好酒、真是好酒!二位稍等,待我题诗一首,赠与章大人,聊表谢意!”随即倒酒研墨,挥笔题曰:</p><p class="ql-block">泗州除夕雪中感章使君送酥酒</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是家。</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i></b></p><p class="ql-block"> 等两个公差接过此诗回衙复命之后,苏东坡高兴得又连喝两碗酥酒方才入睡。</p><p class="ql-block"> 整个正月,苏东坡都喝这坛酥酒,在去临汝赴任之前,他又向章知州要了一坛泗州酥酒带走,随时畅饮,打破了只在除夕夜晚喝酥酒的旧习。因为苏东坡喜欢这里的酥酒,所以也有人把泗州酥酒称作“东坡酥酒。”</p> <h3>  北宋绍圣四年米芾赴任涟水知军,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米芾诗兴勃发,写下了名扬千古的《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盱眙古城便筑建在此山怀抱之中。所以,“第一山”是盱眙的标志,也是盱眙的名片。</h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盱眙第一山有一眼“玻璃泉”,曾因大诗人画家米芾一首《玻璃泉映月》而名声大振,也曾因江西派琴师崔闲抚琴三十曲而蜚声远扬。这段鲜为人知的古琴、乐曲、琴师、诗家与泉水、清池的美好故事,或许能为盱眙第一山增添几分雅趣,也为玻璃泉凭添一段佳话。</p> 中国的庞贝 <p>  爬过了都梁山、第一山。逛过了龙虾博物馆。百度上一查还有个泗州古城。走啊!🙃️</p><p> 度小姐胸有成竹的指着道,还挺远。出了城一路乡间小道,虽说心旷神怡却也渐渐迷惑。不是古城吗?怎么走的全是田垠呀!</p><p> 终于度小姐告之已到。哦!哦哦哦!在泥泞的稻田里,两位劳作的村民告之,百度已经骗了无数人到这里了。真是欲哭无泪,这是哪儿?又该向哪儿去呢?这二位也是司空见贯,给我们指点一番。当然这路还得自己摸着去。</p><p> 从田里倒出车急急沿着村民指的方向驶去。满脑子仍然想着古色古香雕梁画栋。亏得我眼神不错,在车子飞驶而过时,就在路边的水沟边发现了这个标志。</p><p> 退回去拍个照,这就是泗州古城。</p> <h3>  19年8月4日下午3点40分左右,洪泽湖上出现了壮观的海市蜃楼景象。在湖面西南方向,出现了一幢幢古城楼建筑群落,这些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十分清晰精美,有古色古香的八角城楼、居民房屋以及绿树丛林。约半个小时后该景象逐渐消失。</h3> <h3>  古泗州城位于今江苏盱眙县的淮河岸边,唐代至明代,处于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管辖着江苏、安徽的大片地区。曾经是历史上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它扼守淮河两岸及南北大运河由淮河入汴河的南端口岸,具有突出的战略、交通和经济位置。泗州城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清康熙十九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灭顶之灾,至康熙三十五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1986年以来,盱眙地方的有关部门和学者开始提出古泗州城遗址考古的课题。它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h3><h3></h3><h3></h3> <h3>  当年可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漕运中心,商贾云集,辎铢喧闹,是座曾经辉煌了900多年的古代港口城市。</h3><h3></h3> <h3> 泗州城已经消失了350年,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而是日积月累的洪水淹没,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筑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张敏所长说,这是全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它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了三百年前的城市状况。</h3> <h3>  据说盱眙县投资十亿开发泗州古城,等各位去时会是另一番景色。</h3> 被水湮没的王陵 <h3>  淮河流经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不仅是人口最稠密地区,因境内主要为平原,还是我国的小麦主产区。但淮河流域却是中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h3><h3> 淮河自古便被称为“害河”,她虽哺育数亿人口,但也令数亿人口丧生。古往今来,淮河每遇暴雨必生水患,河水向两岸倒灌,致使千里淮河瞬间淹没成一片泽国。因为淮河地处平原,不像长江、黄河两岸多山,可以充当天然屏障,加之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堆积,更让淮河成为2000年来中国的“心脏病”,历朝历代都想尽一切办法,耗尽无数人力财力去治理,也未见成效。</h3><h3> 淮河流域本身就民风彪悍,洪水肆虐,沿岸百姓无家可归,造成大规模流民。</h3><h3>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王侯将相,大多都出自淮河流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有群众基础,配合天时地利,大事可成也。</h3><h3> 朱元璋、刘邦、项羽、朱温、甚至曹操等等,都出自淮河流域,中国历史上大约出过400多位皇帝,其中有200多位出自淮河流域。可以说淮河流域就像一堆干柴,只要遇上一点火苗,便有燎原之势。</h3> <h3>  1964年的春天洪泽湖西岸水位下降。一位村民发现村头的蓄水坑有奇怪的东西。好在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强报告了政府。从而被洪泽湖湮没了350年的被称为“明代第一陵”的明祖陵。露出了真容。</h3><h3></h3> <h3>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葬地,以及其高祖、曾祖的衣冠冢。明朝灭亡之后,祖陵再也无人管理和修缮,康熙十九年洪泽湖水位再度抬高,明祖陵连同相邻的古泗州城都被湖水淹没,这座盛极明代的祖陵也随之逐渐被人们遗忘。元末明初,盱眙属泗州。洪武二年直属中书省,称盱眙为“帝里”。洪武四年 ,盱眙改属凤阳府。至此,历史上才有“凤阳”地名的产生。在明朝,盱眙属于凤阳府,说凤阳(府)出了朱元璋没有错,但说盱眙是朱元璋的故里似乎更合适。<br></h3> 朱洪武数山 <h3>  说起盱眙山,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首在盱眙流传广泛的民谣,民谣说:<br></h3><h3>十山九个头,淮水往东流,</h3><h3>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h3><h3>可是又有人把最后一句改了,改成“江山不到头”。据说,改这句词的,就是出生在盱眙太平集的草莽皇帝朱元璋。</h3><h3> 朱元璋刚刚打下天下,正愁着到底定都在何地。当然,他首先想到的是定都在家乡盱眙,于是便坐在家乡的第一山上看淮河对岸:在哪块滩地上放过牛,在哪处汪塘里撵过猪,在哪个土墩子上扮过大王。想着想着,便数起了山头:这是清风山,这是天台山,这是宝积山,这是磨旗山……。人们都说,盱眙城里有十座山头,可是数过来数过去,怎么数还是九个山头,怎么回事?朱元璋不由得想起了那首民谣,想起了民谣中的那句“江山不到头”,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我辛辛苦苦打江山,现在江山打下来了,那就是咱朱家的江山啊,是要千秋万代坐下去的,怎么能不到头呢?不行,看来不能在这个地方定都。于是便打消了定都盱眙的想法。其实,朱元璋这是“骑马找马”,他自己屁股底下坐着的那个山头呢,他忘记数了。</h3> 盱眙人的抗战 <h3>  1938年1月8日至14日,日军在盱眙县城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进行大屠杀,在残暴地杀害2000余人后还纵火烧房,大火整整烧了10多天才熄灭,城内8000余间房屋被烧成灰烬。这就是日本侵略者在淮安制造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屠杀——盱城惨案</h3> <h3>  1938年1月,日军侵占盱城,盱眙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段悲壮的历史。</h3> <h3>  李桂五盱眙第一任县委书记。</h3> 盱眙美味垂涎欲滴 <h3> 不知道除了盱眙别地儿还能有龙虾博物馆吗?</h3> <h3>  盱眙因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千里淮河在这里与洪泽湖交汇,受湖水顶托作用,形成了数十万亩滩涂湿地,适应龙虾生长的水草、藻类品种及数量相比其他水域更为丰富,最早诞生了龙虾的优质原种群。</h3> <h3>  人们一般认为龙虾为外来物种,而盱眙这儿竟然有其化石。这只能说明此物华夏族。</h3> 盱眙十大才女 <h3>  山灵毓秀必出佳人,自古以来盱眙盛出才女。</h3><h3>第一位;汉武帝皇后——陈阿娇</h3><h3>第二位;汉代道家女弟子——徐小季</h3><h3></h3><h3></h3><h3>第三位;南北朝棋坛花木兰——娄逞</h3><h3>第四位;唐代诗书画奇才——薛氏</h3><h3></h3><h3></h3><h3></h3><h3></h3><h3>第五位;北宋女书法家——唐氏女</h3><h3>第六位;南宋乱世女词人——淮上女</h3><h3></h3><h3></h3><h3></h3><h3></h3><h3>第七位;明末女诗人——盱眙女郎</h3><h3>第八位;清初女诗人——淮上女子</h3><h3></h3><h3></h3><h3></h3><h3>第九位;兵燹乱世女诗人——盱眙女子</h3><h3></h3><h3></h3><h3>第十位;著名弹词大家——都梁女史汪蕖</h3><h3></h3>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盱眙的故事太多,暂说到此。用韦应物的一首诗结尾也应了我此刻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夕次盱眙县》</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