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临近了,佳县秧歌女指挥和她的秧歌队火了,浓浓的元宵节年味,扑鼻而来。</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纪念“平吕之乱”:相传汉文帝时,为了纪念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也有道教“三元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夜。 还有祭祀太一神之说:汉武帝时,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包括闹红火、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闹红火项目主要有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等。小时候看红火,总喜欢在人群缝里挤到最前面观看。开头有几位勇士,他们敢放铁炮。一根长杆支立在地面上,顶端有几个铁炮孔,他们将火药塞满铁桶里,点燃后发出巨大的炮声,大有地动山摇的感觉。隰县人踩高跷能踩出花样来,他们除了踩高跷扭秧歌步伐外,还有特技表演。踩着高跷上桌子,然后从桌子上腾龙跳下,保持平稳。踩高跷的人有老有少,他们身穿古装,有官有民,官民同乐,踩高跷闹红火,总能给人带来一种盛世年华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千家庄村的高跷队伍和柴家村的秧歌队伍。千家庄村的高跷队伍在一年一度的闹红火中,技术是最高超的,后来不知啥原因,元宵节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只有柴家村的秧歌队伍依旧是那么活跃,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手持花伞,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柴家村有一位老支书,他叫王建新,他当村干部时,正好省工商局派来了一位驻村工作干部第一书记,书记姓米,米书记和王支书都是党的好干部,他们为老百姓做事,精益求精,不仅把村里的扶贫工作做好,而且将柴家村的花伞秧歌发扬光大,让柴家村的花伞秧歌火遍全城。如今,王支书退居二线,可他依旧热心公益事业,在村微信群里积极鼓励大家参与秧歌排练,确保了柴家村花伞秧歌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隰县人爱吃元宵,尤其喜欢吃现场制作的那种元宵。元宵</span>又称汤圆,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象征团圆和美满。隰县南大街旗杆巷口,每年正月初就开始摆地摊制作元宵,摆地摊的中年人从他的父辈开始,就在这里制作元宵,他家的元宵也算是一种美味小吃传承,味美可口,顾客盈门。</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赏花灯历史悠久,从汉代开始就有观灯的习俗,唐代成为法定节日,宋代以后更加盛行。隰县东大街早已做好花灯,悬在空中,一切准备就绪,等待正月十五夜晚,人们在赏花灯的同时,猜灯谜,增添节日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夜晚放烟花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象征着喜庆和光明。以前,隰县在正月十五晚上选择一块空地放烟花。烟花划破夜空的寂寞,在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那种美好的记忆深深埋在心间,每当想起,总是暖在心间。</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舞狮,是我最喜欢看的表演项目之一,狮子的一招一式,给元宵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狮子的眼睛一闭一睁,像一只活着的狮子,狮子腾龙跳跃,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和幸福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锣鼓排练开始了,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打开手机视频,我又看到佳县秧歌,看到一位舞蹈老师用优美的舞姿在指挥着一支活跃的秧歌队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者:石书民,隰县税务局退休干部,山西省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喜欢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