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满心渴望能写得一手好字。犹记得老师上课时形象的比喻:“字就好比人的一张脸,见字如见其人。”这话一下就钻进我心里,让我暗下决心,为了这张特殊的“脸”,也得好好练字。</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条件简陋,哪有什么专门的字帖。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便是我们唯一的学习范本。我们班主任的字写得极为漂亮,笔锋刚劲又不失飘逸,每一笔都仿佛带着独特的韵味。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我总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满心都是羡慕,也正因如此,老师的字对我们这些学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对我写字影响深远的老师,是我的邻居姜大爷。文革期间,父亲担心我年纪小,跟着出去胡闹,就把我托付给姜大爷,让我跟着他学写字。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临帖”,不过,这所谓的“帖”,其实就是大爷亲手写的古诗,像什么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鴙鸡两翼飞不及鸦,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什么云像衣裳花像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等不一而足。大爷挥毫泼墨,写下一首首诗,我就在一旁依样画葫芦,一笔一划地临摹,字的长进不大诗却会了不少。</p><p class="ql-block">当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名家字帖,只能照着姜大爷的风格,照猫画虎地写。姜大爷擅长行书,我瞧着行书确实实用,想着以后学习、工作肯定用得上,便一门心思跟着学行书。这一学就学到了现在,楷书我始终写不好,其他字体更是不敢提。不过,咱也没打算靠写字谋生,能写得工整、看得过去,也就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在那段年少求学的时光里,乡愁被我化作一封封家书。每个星期,我都会郑重地给父亲寄去一封信,信里除了满满当当的思念与生活琐事,还会附上一张我新写的字。那时,我满心期待着父亲能在看到字的那一刻,知晓我在书法学习上的点滴进步。</p><p class="ql-block">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字逐渐有了姜大爷的几分神韵,笔画间能瞧见他的风格影子。然而,细细端详便会发现,差的是那股由内而外散发的精气神。如今想来,自己练字的年限断断续续的着实不短,可学习既不系统也不科学,也未曾下过十足的苦功。没有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字自然难以有大的长进。这怪不得老师教导无方,纯粹是因为自己年少时的懒惰与懈怠。</p><p class="ql-block">后来人到中年我怀着崇敬之情,请姜大爷为我写了一个扇面,留作永恒的纪念。在姜大爷八十岁寿辰时,我也精心准备了一幅用红宣纸书写的斗方“寿”字送给他,以表我对他的感恩与祝福。工作之后那些年,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我都会准时前去看望姜大爷,那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即便姜大爷走了,我也没有忘记这份情谊,依旧每年都去探望师母。只是岁月无情,如今两位老人都已离开人世,留给我的,唯有那把承载着回忆、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折扇,每当我看到它,往昔的温暖画面便会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我对书法艺术,始终怀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热爱与执着。每一次偶然间看到一幅好字,内心都会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愉悦。在我看来,字的好坏,有着独特的评判标准,这种标准源自于我多年来对书法的热爱与感悟。当文字上升为一种艺术,它所展现出的魅力的确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但我始终更倾向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就如同听音乐,民族风格的歌曲总是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源自文化深处的共鸣,那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而对于一些流行风格的音乐,我却难以产生同样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书法界,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所谓的“书法家”,身上的头衔众多,奖项也拿了不少,可他们的字却实在难以让人恭维。我们欣赏的,本应是字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而不是那些眼花缭乱的头衔。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讲究“包装”,但在我看来,过度包装本质上就是在遮丑。一大堆的头衔,不仅暴露了当事人心态的浮躁,还透露出浓浓的功利心,这恰恰就是真正的艺术家与商人之间的区别。真正的艺术家,应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艺术创作上,用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外在的包装来博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在美学的范畴中,字与笔的关系犹如鱼水,相互依存,紧密相连。但凡对写字有几分追求,渴望将字写得好看些的人,都深知拥有一支好的书写工具至关重要。老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字的优劣与笔的质量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书写毛笔字时,笔的好坏更是直接左右着书写者的情绪与作品质量。而我,对笔的那份特殊情愫,自上学识字、提笔书写的那一刻便已悄然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在时光长河的悠悠流淌中,书法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我生命的旅程。它是儿时课堂上老师笔锋游走间的惊鸿一瞥,让我初次领略到汉字线条的魅力;是邻里姜大爷挥毫泼墨时的言传身教,在一笔一划里传递着书写的韵味与态度 。我在一封封家书中附上自己的字迹,以墨香倾诉思念,期盼着父亲的认可;在临摹与创作间,领悟着书法的真谛。一路走来,书法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情感的寄托。在墨香的萦绕下,我感悟书道,领悟人生。</p> 我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