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正月,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家,亲人们相见格外亲切,弟弟妹妹们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大家聚在一起,少不了提起小时候的荒唐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成了趣谈。有一天,二妈说到,四爹家的二儿子喜欢写毛笔字,每年腊月都要拿起笔叫喊着要搪字,也就是写春联。而他要搪字的行为又遭到了二爹家的儿子和三爹家的儿子的嘲笑,大家笑作一一团。回想起当时拿毛笔搪字和嘲讽打趣的小不点儿,如今都身为人父,一方面因回忆往事而增添美好,另一方面又因岁月飞逝而感叹。</p> <p class="ql-block"> 我在刹那间被“搪”字提起了兴趣。是的,我们小时候的确把写字叫做“搪字”的,“搪”作平声来读,但“搪字”却有着特定的语境,因为“搪”这个字的意思较多,其中有一个意思是敷衍、应付,最常见的词便是“搪塞”,另一个意思是涂抹。比如明代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说:“栽苗者当如是也,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二指嵌插置其中,则插根顺而不逆”,这里就指的是涂抹泥。而在鲁迅的笔下,则“搪”是用了笔的,如他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就写道:“人们遇到支持自己的主张的时候,有时会用一支粉笔去搪对手的脸,想把它弄成丑角模样”。庄浪人所说的“搪”,正是取了敷衍、应付和涂抹之意,比如前面所说,一个小孩子提起笔写春联,自然就是随手涂抹,应付差事罢了。但是在那个时候的农村,能正儿八经写春联的人并不多。所以,如有一个孩子涂抹上几笔字,为新年增添喜庆,图个吐故纳新之意,已经不错了。大人们于是便说,这孩子“搪”的好,孩子听了也自信满满,于是每年过年时就手痒痒,想再“搪”几下。就这样,亲房邻居家的对联都拿来让他“搪”,“搪”的多了,这字也练好了,最后也“搪”的有模有样,成个写家子了。</p> <p class="ql-block"> 小孩子“搪”字,小伙伴儿们笑话他,但是在大人眼里却是鼓励和欣赏的,一般会认为这孩子有出息,因为拿毛笔写字,大多人认为是通文墨,有文化的象征,是带有敬意的。但若是大人拿起笔胡乱涂抹,则会遭到厌弃并被指责“搪”的没名堂,是很浪费纸糟蹋钱的,其实深层次的意思就是有辱毛笔书写的严肃性。</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搪”字是拿毛笔写汉字,是与书法有关的,所以,我突然想到古人对书法心境和状态的要求。比如从汉代的蔡邕开始就提出了书者散也,欲书先散其怀抱,要凝神静气,如对至尊的要求,这是何等的严肃,何等的认真,何等的神圣!如其不然,迫于急事,则即便是中山兔毫也无法写出好字。我还想到那些敦煌的抄经人,他们有时候会因字写的不好看而苦恼,觉得愧对读者,于是便在落款时写上几句歉意的话,大概是说我的字写的不好,请阅读者不要见笑。当然,也有一些抄经的人因为抄写佛经过于枯燥或生活清苦而口出怨言。但不论如何,我想他们的内心都是虔诚的,因为,他们一旦提起毛笔就是在做功德,为自己做功德,也是为他人做功德,虽然有些字迹并不美观,但并不能说他们就是随意的“搪字”。那么,有没有迫于急事或交流纪事而“搪字”的情况?我想肯定是有的。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大概有纵横涂抹之意,但一定没有敷衍应付的初衷。傅山的名气太大,上门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无奈找人代笔,最后,求字者只能拿着钱当面看着他写,被称为“面逼”。对于傅山来讲,估计很多字都是“搪”出来的,不仅是随手涂抹的,也是敷衍应付的,这其中的无奈,或许只有当事者自己心里清楚。</p> <p class="ql-block"> 回到当下,书法处于前所未有的盛世,然而,有谁每书一纸都焚香净手以示尊重,又有谁在日“搪”千纸而欺世盗名呢?</p><p class="ql-block"> 一个“搪”字,用于书法,其含义远不止涂抹、敷衍、应付,至少包含了书写中的情绪、心境、态度、情景、生熟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仔细思索,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