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西门是地铁10号线的一个大站,也是老南市的一个商业中心。当年的老西门,百商云集,购销两旺,举凡百姓日常所需,诸如餐饮食品,衣服鞋帽,中西药物,日用百货,五金电器,钟表文具,休闲娱乐,一应俱全。老西门周边的居民无须去南京路、淮海路,就能买到心仪的各色商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老西门曾经是淮海中路以南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其商业规模甚至一度超过崛起前的徐家汇。</p><p class="ql-block"> 我要写下一些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的名字,来致敬我心中的老西门。它们是:“中华大戏院”、“西园书场"、“老西门新华书店”、“中百八店”、“万春堂国药号”、“第十五金商店”、“大富贵”、“乔家柵”、“全泰服装店”、“冠生园”、“老同盛”、“日夜商店”、“向民无线电商店”“协群日用品调剂商店”……</p><p class="ql-block">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使老西门成为连接老城厢和大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从这里出发,北有14路电车直达老北站,西去文化广场可乘24路电车,有18路23路公交通往市中心;欲往老城厢各站点,乘11路环城最方便。改开以来,老西门又增加了好几条新的线路,例如,著名的911双层巴士的起点站就在老西门。</p><p class="ql-block"> 和老西门相类似的各具特色的商业中心还有不少,例如“十六铺”,“唐家湾”“曹家渡”“五角场”等等。可是一直以来,只有老西门在我心中占着C位。不仅因为老西门恰到好处地将大都市的车水马龙,活色生香和老城厢的人间烟火,悠闲从容溶于一炉;还因为老家和老西门近在咫尺(大约十分钟路程),从儿时起,我的求学、生活、娱乐的中心就在老西门一带,我就是一个老西门人。</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我平生第一次看戏是在中华大戏院,第一次进书场听书是在西园书场,第一次买书是在老西门新华书店,连第一次拜见岳母大人也是在老西门(岳母是早年在老西门成功创业的老西门人)。</p><p class="ql-block"> 离开老西门已经有四十余年了,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采,却始终难以忘怀在老西门度过的往日时光。每逢夜深人静或是老友小聚,总会想起中华大戏院的余音绕梁,西园书场的弦索叮咚,“乔家柵”的鲜肉大包和豆沙粽和刨冰冷面,“大富贵”的花色点心和徽帮名菜……</p><p class="ql-block"> 老西门大规模拆迁后,昔日繁华的街市渐渐淡出,那些见证了老西门的沧桑和辉煌的老地标也难觅踪影,例如“中华大戏院”,“纪念塔”,还有那艘“西门之舟”(马路中央的一排独立建筑,形状如船。上海还有另外几条著名的“船”分佈在武康路,河南中路,光复西路等处。)已经消逝或行将消失的还有曾经朝夕相伴的老街、老弄堂,随处飘荡的浓厚温馨的市井生活气息,和仿佛在《清明上河图》里看见过的淡泊从容,怡然自得的节奏和况味。</p><p class="ql-block"> 动迁后,居住环境大幅改善,超市、网购快捷便利,日子越过越好。可是老西门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常常重返故里,抚今追昔:时而在“大富贵”小聚,吃吃点心,嘎嘎讪胡,回首往事;时而徘徊在地铁站四周,寻寻觅觅,指指点点,流连忘返;这里有他们留下的足迹和欢声笑语,他们为怀旧而来,为乡愁而来。是啊,只有他们才能深切感受老西门这块热土的厚重历史和几多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