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 记 </p><p class="ql-block">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保留的几篇旧作外,大都是2003年7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北戴河思绪》出版后写的。或许是习惯了,原想出书的梦圆了以后,就不再劳心费神地抠扯文字了。平生嗜好不多,搓麻、喝酒、跳舞之类的东西一概不会。当然我知道,这在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也是一种落伍。可没事儿,呆着呆着心思则依旧往缪斯那儿跑。著名文艺理论家雷达说:</p><p class="ql-block"> “金钱、功利与艺术、美感,在本质上是水火不相容的,真正的创作是源自心灵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最高的艺术来自最无功利目的的创造,它具有神性,与存在、本体、永恒是一脉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看来爱好这东西不仅真的与金钱无关,也真有魅力,一旦沾上了就是想与它绝缘也很难,或者说根本就做不到。</p><p class="ql-block"> 爱好作为一种情感有很强的魔力,而情感与理智较量,理智几乎没有不失败的。尽管我也知道,任何情结在激发人的方向发展时也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可自觉或不自觉的,我的兴趣却还是朝着这个方向倾力。有人说,人生的最大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还有人说,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说明我的爱好和性情也比较适合做这种事儿。做与不做全在自己,没人强迫;至于做好做不好,其因素何止天赋可就多了。就这样,我一有闲暇依旧沉醉于方块字的排列组合且一发而不可收;就这样,我这个“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的码字之夫,利用几年的业余时间,又拉拉杂杂地敲打出了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写文章最怕心浮气躁。此间面对生活和机遇的不公我也有过困惑,让我对某种东西的狰狞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诱惑,我也有过写不下去的时候,不过后来也渐渐想开了。丙戌年正月初七之夜下了一场大雪,次日是春节长假后人们开始上班的日子,我自行车骑不了又买不起私家车,于是就只好靠自己的“11”号上下班。雪静人宁,一连几天的徒步行走,想不到竟收获了一篇《雪行记》,文中我写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无论啥事儿,没着落的时候,往往是最牵肠挂肚的,一旦水落石出,好也罢不好也罢,也就轻松了,甚至无所顾忌了;更何况人来到世间,阴差阳错,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如此一想我就更释然了。从某种角度讲,这又何尝不也是一种得?”</p><p class="ql-block"> 试想这些年来如果我不抱着这种心态善待自己,并不时地提醒自己,这些文章十有八九是写不出来的。物质和精神倘果真两不得,那岂不更白活? </p><p class="ql-block"> 爱好这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文体很多,我对散文情有独钟,别看这类体裁大多写的是短文章,难以融入市场运作却易学而难工。这就好比字人人会写,不过一样的字,若写到王羲之那程度可就难了。想写好散文也一个理儿。著名散文作家周同宾在《有关文学答问》中说:“我写散文多年,越写越觉得写好真难。我体会到,即便有天大的本事,写散文也不屈才;即便有十八般武艺,在散文里都用得上。”别看我的散文写得不咋样,他的观点我赞成,这缘于我也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基础只能是一座建筑中看不见的工程。文章不值钱,一般的天分很难从此道致富。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值不值钱是一码事;能不能鼓捣得了则又是一码事儿。别的暂且不说,最起码没点文化底蕴和韧劲就不行。</p><p class="ql-block"> 人毕竟不能只属于物质。我天生资质愚钝,人生很不成功。但回首所来径,唯一无怨无悔的是,文化基础瘠薄的我多年来对时间还是比较珍惜的。证据是:我从黑龙江的偏僻山沟里长大,无论生存环境多么险恶,却一直没敢放弃自学。部分初中课程和全部高中课程是自学的;大学中文课程是自修的;当然这书也是自己业余时间一笔一笔写、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且不说字里行间记录着我的生活经历,承载着我的爱憎情感,好赖咋说也属创作,而创作作为一种诚实的行为,无疑又是艰辛的。仔细想一下,即便别人的东西,自己抄一遍那也需工夫的。倘若出版,为这个世界也算又留下了一点有个性化的痕迹。 </p><p class="ql-block"> 作为生活与情感的记录和宣泄,就风格而言,我的文章自感无阅读障碍,直白明快,故取名:心语直诉。这一方面体现了自己平素说话办事不擅长“弯弯绕”的性格特点或曰缺点;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自己第一本散文集拟用此名而未用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孩子丑俊毕竟是自己的。书的面世只是建筑的外观部分,其实支撑它的更多的还是看不见的付出。东西既然写出来了,心一横,这书也就决定出了,谁让自己有此爱好呢?人是需要交流的,散文这种文体与人的心灵最近,当然也最适合释放自己。文章的结集出版,不仅是精神诉求的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更广泛的交流。就像我第一本书中的部分文章确实有人喜欢一样,如果这“二胎”有谁认为还可以,那我也就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滕运林</p><p class="ql-block"> 2007年7月于北戴河</p><p class="ql-block"> 滨海小区独悟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