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4年,第二届央视春晚在黄一鹤、张淑芬的执导下,于时代浪潮中闪耀登场。黄一鹤凭借首届春晚的成功经验,再次扛起总导演大旗,在筹备与呈现过程中尽显从容,游刃有余。</p><p class="ql-block"> 有人断言,这场40年前的春晚堪称史上最佳,这般评价或许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它大胆创新、独具特色。在那个思想逐步解放的时代,导演团队敢于打破传统,启用新人,为春晚注入全新活力,这些创新之举成为整台晚会熠熠生辉的闪光点。</p> <p class="ql-block"> 那时,电视机尚未完全普及,屏幕尺寸也不大,一家人围坐在小小的电视机前,全神贯注地收看节目,成了春节里最温馨的享受。上厕所都生怕错过某个精彩瞬间,打个喷嚏都担心漏听一句台词,节目一直持续到李谷一唱响《难忘今宵》,家人们才恋恋不舍地散去,真正实现了守岁的仪式感。反观当下,节目还未播完,不少人就已关机睡觉,往昔春晚的那份浓厚氛围似乎已悄然淡去。</p><p class="ql-block"> 如今,舞台越来越宏大,设备越发先进,演员阵容也愈发豪华,可观众数量却不如往昔。或许,正是因为缺少了创新与怀旧元素,以及那些贴近民众生活的亲民亮点。这就好比一桌菜肴,合不合食客口味,只有品尝的人最有发言权。若总是千篇一律的传统菜式,没有新菜谱和独特佐料,自然难以吸引食客上桌捧场。</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晚,朱时茂与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让人眼前一亮。当时,这个节目备受争议,有人质疑它未能通过审核,与社会氛围不符,登上春晚舞台毫无意义。然而,正是导演黄一鹤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坚持让它亮相,就此开启了小品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这届春晚还邀请了一众备受喜爱的歌手,像朱明瑛、李谷一、蒋大为,此前观众只能在收音机里聆听他们的美妙歌声,其动人旋律早已深入人心。而在电视上亲眼目睹他们的演出,这还是头一回,那份惊喜与激动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身着浅灰色西装闪亮登台的香港歌手张明敏,无疑是晚会的一大看点。当他用浑厚且极具磁性的嗓音唱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时,电视机前的观众几乎无一不被深深打动。彼时,28岁的张明敏不过是香港电子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同时也是一名业余歌手,他的成功源于导演偶然间的慧眼识珠,从此一鸣惊人,迅速成为80年代年轻人追捧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当然,在春晚一夜成名的不只有小品和歌舞演员。这台晚会不仅造就了殷秀梅、朱明瑛、蒋大为、陈佩斯、张明敏、奚秀兰等一众明星,还让广告宣传展现出巨大能量。马季的单口相声《宇宙香烟》讽刺虚假广告,竟让东北一家濒临倒闭的卷烟厂看到商机,该厂生产的“宇宙香烟”不仅挽救了企业,还助力其成长为产值过亿的大厂。</p> <p class="ql-block"> 同样,登上春晚的第一个广告——康巴斯钟表,这家连广告费都付不起,只能用3000只钟表抵扣的厂家,因春晚零点报时的契机,幸运地成为连续八年央视的赞助商,企业产值突破百万,让世人真切见识到广告宣传的商业价值。</p><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晚的火爆,李谷一演唱的《难忘今宵》首次亮相功不可没。诸多创新之举,让春晚在当时的观众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奠定了春节晚会在大众心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春晚之所以成为经典,成为众多50后、60后、70后乃至80后心中的“白月光”,原因不言而喻。一台晚会,节目是重中之重,而节目编排考验导演的精心策划,其中创新与突破是关键所在。这届春晚实现了诸多开创性突破:首次迎来港台主持人和演员、首次引入小品这一艺术形式、春晚固定结束曲《难忘今宵》首次唱响。这些创新之举,让春晚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在观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成为永恒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难忘今宵,今宵难忘,愿春晚的美好永远留存于人们心间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2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