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6年,曾两次上全国新闻联播,四次上《人民日报》官微,被评为102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之一,被中央领导人接见和表彰的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毅然决然辞去职务,转而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引起了轰动。我不知道应该替他惋惜还是应该替他庆幸。像他这样一位体制中的另类,早日摆脱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但是,他的离开,对于老百姓来讲,又未尝不是一种遗憾,官场从此少了一个清流,老百姓从此失去了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世事大抵如此,两难的选择构成了对立统一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1971年,陈行甲出生于湖北兴山县高桥乡下湾村一户农家,父亲是一名编制外的乡村协税员,母亲是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妻子是毅然决然从广东辞职奔赴湖北兴山县大山深处与他共度一生的大学同学。在他身后两个同样善良质朴的女人成就了他苦难辉煌的人生。一个教会了他如何做人,一个成为他人生的坚强后盾。</p> <p class="ql-block"> 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系的陈兴甲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山区的矿上做了一名安全员和统计员,曾穿梭爬行于逼仄的矿洞,和满脸黝黑的井下矿工打交道。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兴山县外经办,由此踏上了仕途。先后做过外经局副局长,团县委书记,水月寺镇镇长,宜都市市长和巴东县委书记。其间,他报考清华大学社会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完成了学业。参加湖北省公考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考察学习。在陈兴甲的身上闪现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刻苦顽强的奋斗精神。他的仕途出彩阶段在担任水月寺镇镇长以及巴东县委书记期间,由于担任行政主官,拥有杀伐果断的权力,个人的执政理念和权力执行中的个人符号才会得以淋漓尽致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他是全县最年轻的镇长,也是最大的镇长。前任镇长提拔为镇党委书记,却不在镇上办公,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桃园沟驻扎督办水电站建设,每到月底才回镇政府开一次班子会。前党委书记在镇上一口气干了23年,亲手打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楚天明星镇,享受着副县级待遇,虽提拔为县政协副主席,实际上是平级调动,老书记调而不走,不腾办公室,县委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县委书记对他说,行甲啊,你是这些年县委第一次派去水月寺镇的干部,你如果灰溜溜地回来了,县委以后再也无法往水月寺派干部了!基层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一斑。但在陈兴甲眼里,这俩人毕竟还都是民办实事的好干部,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 在水月寺镇工作期间,他和前后两任书记都保持了很好的关系。虽然,镇上的矿产开发已陷入困境,时常为窘迫的财政状况而苦恼,但是他却从不拖欠教师工资。为节约开支,他带头卖掉镇领导的专车,到县城开会坐五元钱的盒盒车,三人以上去县城公干才可派公车。他推动镇农工商公司与政府脱钩,摔掉这个拖镇上经济后腿的包袱。最困难的时候水月寺镇财政账户被冻结,镇长的办公室门亦被宜都法院查封。他就去找宜都法院的工作人员请求宽限,其艰难可想而知。虽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作为一镇之长,我以为,他在干部队伍中也属于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悲悯情怀使他这个体制中的另类似乎更关注民生,穷苦的农妇向琼成了他资助的第一位穷亲戚,向琼下半身瘫痪,种地都要靠双手爬行,丈夫精神不正常,经常打骂女人。这样的家庭在农村是不受人待见的,村里人见了都绕着。他承担了她孩子的学费,经常去她家里走动,看望,即使到了巴东县委书记任上,即使后来向琼被丈夫失手打了,喝药自尽,他仍然接济她的女儿。村干部老高为了抢救喝药自杀的村里老人,在用板车送人去县城的山路上摔下山崖去世了,陈镇长带着镇政府领导亲自去吊唁,守了一夜,并送最后一程。老高的儿女张龙张凤遂成了他多年的牵挂,他一直资助他们上学,关注他们成长。张凤成家后他还去婆家看望她们。这样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在当下似乎并不多,在陈行甲的身上始终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