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在纸上的梦》- 【草菊居·剪剪风】

草菊居

<p class="ql-block">  寒星点点夜送客,归屋灯影映窗花。小醉错将书为枕,梦中童年在何方?不料立春之后袭来一场春寒,抹去前几天的“暖”意,实也奈何不得。闲暇于阳台窗前,那街旁梧桐树枝上几片枯叶随风摇曳,挣扎着熬过冬天的庆幸。去年春茶,今春泡上一杯,虽觉失去鲜嫩芽香,但仍能改变白开水味的单调,亦算是入雅。偶尔在抖音中有北方“映窗花”跃入眼帘,于是我想到了“剪纸”。</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有“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其中所谓的“剪彩为人”即是用剪刀将丝织品剪成人的图案,在每年的正月初七这一天将剪好的金箔花样馈赠亲友。在北方,过去窗户大多用白纸糊贴,然而再贴上大红的剪纸“吉祥如意”等图案,冬季和新春沾上“暖”意就浓了。</p> <p class="ql-block">  到过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游客也许没有忘记,在这里出土了唐朝五代的剪纸“菩萨立像”,解开了敦煌壁画先有设计画稿,后有绘制雕塑壁画石像和泥像的过程。剪纸“菩萨立像"”成了敦煌千古奇观壁画的第一设制图,同时,也印证了剪纸艺术在敦煌壁画中的价质所在。</p> <p class="ql-block">  在民间民俗文化传承中,剪纸更多是归属于女人创造的文化。在陕西曾有找媳妇要有巧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美丑,就看手儿巧。手儿巧就是看剪纸绣花,陕西人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看窗子,即是看剪的窗花,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灵巧,地方村俗称成亲后生下的娃自然也是聪明。嫁到婆家的媳妇如果会一手剪纸手工,村里左邻右舍的姑娘都会前来学。窑洞外的窗子前,常有男人们围观,品头论足着谁家的媳妇心灵手儿巧,就看剪纸这活儿比比瞧。 </p> <p class="ql-block">  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艺术的发展,情侣不再以“红叶传书”暗送秋波。通过剪纸,人们实现了想象空间之梦幻,大胆流露着内心世界的表白。一张剪纸倾爱心,细致的端详仔细的瞧,柔情蜜语尽在剪纸中。一朵“荷包花”样剪纸,表达着姑娘对意中人的无限情思。一幅“五福敬寿”叙述着儿女对老人的孝道。有了纸,就有了剪纸艺人创作的想象天地。一幅幅:福、禄、寿、喜、如意图;一剪剪,剪出的:“金玉满堂红,六合同春欢。”寓意幸福永驻。民间剪纸大师们将剪与纸,手与剪,心与手有机的组合,惟妙惟肖的将不同流派(山西、山东、陕西)的剪纸杰作反映在生命的音符里,栩栩如生的再现着华夏儿女的天赋与智慧,用剪纸的艺术手法来铨释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从日本的正仓院到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都可见到中国剪纸的踪影。陕西的安塞剪纸被誉为“活化石”和地上文物,凝视这一幅幅如:“唢呐声声、腰鼓庆丰年、货郎子哥、草原小姐妹”等一幅幅剪纸艺人不朽的剪纸作品,当传为妙趣可颂的后世佳话。</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报刊上浏览过江苏省射阳县残疾人钱亲华,身体高位截瘫,但他以顽强的毅力,热衷于剪纸艺术,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他的剪纸作品被中外游客赞不绝口,为东方湿地丹顶鹤之乡赢得了荣誉。 </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被外国人称着是“梦在纸上的现实”。山西吕梁山区有位王继汝老婆婆,她的剪纸堪称天然神品。吕梁的大山,黄河之水养育了她淳朴聪颖的灵性。她自幼爱剪花,她剪纸随心而走,赢得了“好人品,七手工艺婆”的美名。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在她的剪下都能活灵活现的一剪出来,令艺术家们叹为观止。她的剪纸作品是山西唯独能代表汉代“画像石”风格的一位剪纸大师,留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作为民间国宝遗产全部收藏。2000年,她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还有陕西的剪花娘子库淑兰,被誉为中国第一剪的高凤莲。</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剪纸早已蜚声海内外,祝愿祖国的剪纸艺术千古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