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院的回忆

晩霞 不私聊

<p class="ql-block">原作晚霞</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89119903</p><p class="ql-block">20250209</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酷暑难耐的七月,太阳炙烤着大地。路边花坛里的花像被吸干了水份一样,搭拉着脑袋,失去了她本应有的骄艳,却仍在延续着生命的美丽。然而在九号院的大会议室里竟然是一片凉爽,三十人集聚在一起的空间里絲亳没有憋闷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自油田各中学的教师们,分组围坐在四脚三屉桌的周围,认真批阅着刚刚送来的全市初中毕业生参加全省汇考的试卷。屋子里没有一点声音,只有一个接一个的人头攒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话说这九号院,大庆人都知道。从会战初期,就是大庆的国宾馆。凡是来大庆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名星们,都是下榻在九号院。作为大庆人,我也曾光顾过九号院。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九号院虽不及现在豪华,但也留下了我终生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1983年的7月,正值暑假。学生们刚刚结束了一场战斗。呆在家里放松休息整装待发之时。老师们却被集中在一起开始了紧张的批卷工作,当时的选址就在九号院。吃住在一起,远离外界的喧嚣。为了避嫌,老师们被短暂的隔离。平时混的脸熟的现如今也只能装作不认识。总之就是少说话为上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有幸被学校选派参加了今生只有一次的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批卷工作。这听起来光鲜亮丽的差事,实则是被与世隔绝软禁了十七天。大热天关在屋子里,好歹是有空调。但三十人集中在一个屋子里,没有通信设备,不许交谈,不能走动。屋子里和院子里都有保安在保护,就连吃饭都得一起排着队,一起入场。对于平时习惯说教的老师们真是一个考验。若不是有自己的46个学生的考卷也在里面,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成绩,我才不会遭这个罪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是市区的学生卷答的好,还是为了别扫大家的兴,我这个来自城乡结合部的边远中学学生的考卷,竟成了第一组批阅对象。当上面的人把一本整洁干净的考卷分发到手上时,看着那熟悉的英文笔迹,几乎没有被擦过的痕迹,我情不自禁的喊起来,“这是我的学生!”老师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我,这一喊不要紧,老师们各个都是黑脸包公,就好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一点情面也不给,坚决按标准答案给分,对于有的学生超越和近似标准答案的做法一律不给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当时执行的是六人一组批一道题。也就是同一本试卷上的同一道题要经过六个人的手。不像平时在学校里由任课老师一个人说了算。除了标准答案还可以超常发挥或接近答案的都算答对了。而这次参考的5053个考生按每25人一组,试卷装订成一本,每份试卷共五道大题,也就是说一本试卷就要经过三十人的手。说详细一点就是这六个人批第一题,下一本就批第二题,如此循环下去,为的就是防止错批漏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此严格的流程,我的46个学生的两本试卷,在第一天就被严格要求啦。尽管如此,即便是一夫把关万夫莫敌,我还是收获了全市班平均分数的第一名,单人成绩第四名。有11名考上省重点高中大庆一中,三名乡镇的学生其中两名考上了中专。创造了我所在学校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为此,校长还奖励了我两个一等奖金共28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没有电脑,每一张考卷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的。老师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决定了这5053个考生的前途和命运。我很欣慰,当老师时,参加了一次全国高考的监考工作和一次全省中考的批卷工作。虽然我今生再也没有资格进入九号院,可每当我路过那里,就会想起留在九号院里的记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