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凭海临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8475386</p> <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轻松追剧》美友圈今天举办【我喜爱的贺岁片】征文活动,瞬间让我想起2021年春节由贾玲自演自导的贺岁片《你好,李焕英》。这部由同名小品改编,以贾玲自己与母亲的亲身经历拍摄的电影,感动了无数人。那年还在新冠疫情期间,记得正月初五那天,我们全家一起戴着口罩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贾玲为了纪念已故母亲而倾心拍摄的首部电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内疚,她用回到母亲青年时代极力让母亲高兴的穿越手法来表达。故事主要场景是80年代贾玲父母所在的国有企业,让同时代也在国企的我们倍感亲切,整部电影笑中有泪。</p> <p class="ql-block">感动之余,又不禁引发深深的反思:母爱为何非得如此这般的无我无私全情为子女奉献才能被歌颂才能感动观众?她们可以不那么牺牲自我事事为子女付出吗?如果她们留几分精力爱自己,我们还会感动吗?中国电影及许多新闻媒体都不乏这样的报道:父母含辛茹苦奉献自我,却未能等到子女功成名就而倏然离世,留下孩子满怀愧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想,这样一种亲子关系,真的有利于身心健康吗?亲子关系如果长久地停留在一方牺牲自我,一方理所当然的享受或索取,那么父母子女双方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该如何完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为了子女而失去自我的父母,他们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宁愿苦自己,也丝毫不能委屈子女,有些家长自己省吃俭用穿地摊货用老人机,却给孩子买名牌服饰潮流手机,只要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地满足,累死累活却不让子女干一丁点的家务,心甘情愿地沦为儿女的奴仆,一心扑在子女身上却忘记了自身的知识更新,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一味的付出却未必能够成就子女,就像那些啃老族,在父母的羽翼下心安理得地享受,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也缺乏一颗感恩之心。曾经看过一篇题为《中国父母,活成了儿女的手下败将》的文章,文中举了很多实例,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回到老家过年,嫌弃落后的家庭环境,嫌弃没有学识的父母,而做父母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生怕说错话惹子女不开心。正如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所言: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p> <p class="ql-block">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你无法索求,更无法延期。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做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父母子女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作为父母,当孩子还未成年时,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给予子女关心和关爱,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出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同甘共苦的家庭责任感。子女成年之后,要适度放手,让孩子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在子女成家之后,不要干涉子女的生活,适时得体地退出,把精力花在照顾自己的身体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作为子女,未成年时要努力学习让父母少操心,成年后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在生活中陪伴父母,在经济上回馈父母,坚决不做啃老族。</p> <p class="ql-block">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要好好照顾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自爱才有能力去爱父母爱儿女,过好自己的日子经营好自己的婚姻让父母放心。同时努力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锻炼好身体,不成为儿女的累赘,踏实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生活得充实有质量。父母子女之间把握适当的距离,彼此温暖,相互成长,实时地用行动表达彼此的关爱,让人生少一些缺憾。</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电影《你好,李焕英》带给我的内心思考。愿天下更多的父母能够从中觉醒,爱孩子的同时不失去自我,让父母之爱变得更有力量;愿更多的孩子能够从电影中得到启发,珍惜拥有,学会感恩,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就能够让他们省心开心,及时尽孝,而不是等到失去之后才满怀歉疚,徒唤奈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失自我的爱更美好,亲情如此,婚姻亦然。一部好的电影并不一定非要大制作大场面或众多明星参与,而是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并能够予以观众诸多反思与感悟,这就是我喜欢贺岁片《你好,李焕英》的缘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