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行(二): 登鹳雀楼

源泉

<p class="ql-block">  乙巳正月初五上午参拜了解州关帝庙之后,慕名前往永济(蒲州)鹳雀楼怀古。在由东向西的运城至风陵渡的高速路上急行百公里,下来后顺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行10多公里,中间穿过普救寺、蒲津渡故址、黄河铁牛展览公园等景区后,远远就看平坦苍茫的旷野里,矗立着一座巍峨高大、飞檐叠嶂的楼宇,随后便来到了名飞海内外的鹳雀楼。不由感慨:</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高接云天,长河落霞现奇观。</p><p class="ql-block"> 晋山晋水晋风流,晋善晋美晋翥轩。</p> <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脍炙人口的这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自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出来就成为经典,在中华儿女中世代流传。也将永济鹳雀楼带入了不朽。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楼,引无数文人雅士慕名而至。</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西郊的黄河之畔,因有成群的鹳鹊栖身于楼上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系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城时所筑。《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州渚上,周宇文护造。原来的鹳雀楼三层,高30多米。唐李翰有序:“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慨。"可惜的是古楼于公元1222年毁于金元争霸的战火。现今的鹳雀楼是由永济市政府于1997年在原址东边择开阔之地重建的,楼高达73米,规模更加宏伟壮观。走进鹳雀园景区,就可以看到一座汉白玉砌成的拱桥横卧在波光鳞鳞的鹳影湖上,湖面荡漾着数艘红黄蓝白涂染的小船。湖水倒映着蓝天、楼阁和小桥,与桥上岸边广场上的游客形成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完美画卷,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鹳雀楼,建筑形制具有我国北方高层木构楼阁的风韵。它东靠蒲州古城,面向滚滚黄河,外观雄伟高大,气势磅礴。据地方志描绘,鹳雀楼高约百尺,“傍窥秦寨、俯视舜城”,当时建楼目的为防范外敌侵拢,而楼成之后,由于黄河半弧形从西北向西南再向东南,在中条山南侧与河南的秦岭华山形成潼关风陵渡,滚滚向东,奔流入海。在中条山和黄河的山环水抱中,鹳雀楼竟成了其间第一胜景,周边数十里地势平坦、沃野桑田、一马平川,唐宋至元时期,李白、高适、王昌龄等众多文人骚客纷纷登临吟题。明清至今无数达官贵人到此怀古咏诵。</p> <p class="ql-block">  远处有一威武壮观的巨楼兀然矗立于苍茫大地之上,必是那历经战火,几经修复的鹳雀楼了。“落日朱栏带还林,朔风寒雁动愁吟。唐虞世藐山空绿,晋魏城荒水半侵。地迥那堪吹玉笛,台高谁复奏瑶琴。凭虚岂少词流赋,极目偏伤逐客心。”明代张循占的《鹳雀楼即事》。</p> <p class="ql-block">  进入了景区大门,前有一人工湖。平面呈鹳雀飞翔之型,故名鹳影湖。湖面正中由三孔石拱桥连接,桥面石台阶约五米宽,两边是汉白玉石雕栏杆。站在桥上,可一览鹳雀楼的雄奇峻秀。楼前面有一广场,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和棋盘式布局的几何图案。图案采用中国传统的唐代图案,如:莲花纹、石榴纹、如意纹、蝴蝶纹等。而气势恢弘的鹳雀楼,就在广场的尽头处屹立着。</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为三层四檐高台式建筑,连底座算,楼高73米。整个建筑为明三层,暗九 层。楼身底层重檐,周围回廊,四出歇山式抱厦;二层屋檐深远,坡度和缓,腰缠平座,周设钩栏;顶层单檐歇山式屋顶。四面各出歇山式抱厦,周围围以平座钩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在四周墙壁上悬挂书画、壁画,或摆放雕像、蜡像。</p> <p class="ql-block">蒲州(现称永济)在唐宋元时期曾是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一样的繁华之地,承负着人员与货物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锁钥咽喉的重任,被称为中都。</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的功能最初以军事驻防为目的,可建成之后却成了著名的文化之楼,引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折腰而来,并留下了许多名联名句名诗,赢得了"文萃李唐"的赞誉。如“凌空白月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河楼留胜迹,问王之涣后登高临远更何人″。道不尽鹳雀楼的地理、地势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走进鹳雀楼,外观为黑瓦朱楹、四搌三层,飞檐翘角、楼阁重叠、斗拱相交。内部为仿唐彩绘,六层结构,分别设有书法壁画、中都蒲州遗址简介、农耕文化、非遗展示、演艺大厅等,内容丰富多彩。在六层开放的迴廊中可以品味沈括《梦溪笔谈》中对鹳雀楼的描述:"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站在高楼的西南角王之涣塑像前,由北向西再转向西转向南望去,苍茫大地上,黄河蜿蜒如带,平静安祥的淌过,西岳华山的莲花状山峰清晰可见,而丌立的中条山则象一道屏壁矗立在楼的南方。触景让我不由想起唐代诗人李益的诗"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河山半斜阳″。</p> <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畅当也创作了一首《登鹳雀楼》诗:</p><p class="ql-block"> 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p><p class="ql-block">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虽然没有王之焕的荡气回肠、高远旷达,但朴实写真的笔法确也极为贴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