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前,七星最繁华的地段是桥埭老街,而今却满目疮夷,不堪入目。</p><p class="ql-block"> 在此生活的百姓,见证了从繁华到落寞,看到如此景象,都说可惜了。谁也不知政府接下来会如何守护古街,以让乡贤们记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 作为居住在附近的新居民,我常在古街上徘徊以避城市喧嚣。耳闻目睹下,久而久之便对老街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一日,见到一个几乎荒废的过道,是原老供销社前后房作为连通之用,如今却堆放着杂物,便产生一个想法:把过道改变一下,成为一个老街温暖驿站,不是挺好吗?于是找到房主人,以较便宜的价格租下来。略作构思后就开始了动工,可要成为心仪之地岂有那么容易。</p> <p class="ql-block"> 形象(外观的造型)如何才与周边环境和谐?旧通道不大,近四十平米,门口更是破烂不堪,唯有整修,但要成为一个现代人生活和交流平台简直比新建一个小房子还难,难在四周通风、危墙难改,且要与老街民国风格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销合作社的老房相统一。于是,绞尽脑汁,旧房改造保留青砖黛瓦,门口改建成晚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原走廊门口用青砖砌三个砫子,和原来的一个组成四柱擎天之体,四柱南边用青条砖贴墙体,上可用青方砖题匾“居云斋”,两边可在青砖上写对联“龙腾桥埭春意浓,蛇游七星秀水潺。”门口东西向不能太暗,便用弟废弃的两扇玻璃门竖起,阳光透过异常明亮,且坐在里面也能看到街东街西路过的各方人物,晒晒太阳和思考人生。屋顶呢,用黛瓦吧!以木地板为衬板、以椽子作支撑。装置时,老木匠说大约十五条椽木,我说用不着,12条即可,为何?因为用12根意味12生肖和12个月及12时,一见就可想起,时间宝贵人也重要,要惜春啊!这些好后,我便主要布局门口:大门就不花大钱买了,花一二百元买旧门,旧门上用碳化木一钉也是有点味道,门上钉铜泡钉,木匠问几颗,我说每扇七七四十九颗,他说为什么不钉9颗呢?我说咱不是皇家,这里是七星我当然要上下左右各钉7颗。门口安排:一对海棠花老石门档,门档东西两侧则用老青砖砌成花坛,似官帽样,种松树迎客;大门下面则是家里的老条石,条石外水泥浇铸,但浇前我放了三个用青瓦做成的铜钱,像顺治铜钱,意思是走进走出顺利、顺遂、顺心,且把铜钱踩在脚下,意:不沾铜臭味、走路似春风。四周外观呢?我想原汁原味!顶上2株小树不动,让它们迎着阳光和春风四季变幻开小花;北面通道砌墙一面,内装饰松木板;外东面,墙下砌花坛坛里种翠竹和凌霄花,墙上两空口用作窗户,用别人废了的铁门切开,似民国风的半铁门用作窗户防盗罩,而上部则焊接在窗户上边作防雨处理,上以青瓦铺顶。如此这般,外观算是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布局似简又繁需紧凑,正如螺蛳壳里做道场。想想各种用途,便设计成五个功能。一是前面大门进来一个小走道,用作厨房,既可简单烧饭也可晒晒太阳。小走廊地下铺地让我颇费苦心,别人建议铺地砖或河卵石,我摇了摇头,太卵了。起初想以老碎瓷片,但颇费工;后想铺青砖或磨盘,但太灰暗了;最后决定杂拼吧,三个老磨盘、九块京砖,外口瓷片和原装修剩下来的金色马赛克。因廊里东边有自来水,廊外前有小河,便在廊东南方向置一盘龙老石,花了三千多大洋。如此一番,效果虽不甚理想,但也差强人意。二是进走廊以三半圆木座镶,意三羊开泰。门后的布置,首先想到朋友们来时的使用方便,就做成一间茶室模样,既可喝茶聊天也可以打扑克,还可作为餐厅,地下就用老京砖铺就,这样可以吸水和不脱鞋,即使有一点喧哗也不影响里面看书写字。再里面则用木地板铺就,先是第三间装修成一间书房,放置两桌,一用于看书作文,二用于书画。再往里则为休息室,用原生态松木贴墙,以便午休。再上三级就装了一间卫生间,算是五进。</p> <p class="ql-block"> 内饰岂能落俗套? 进廊,镶嵌在门口的是木床花板雕的哼哈两将,两边则是木狮子一对。以老通透的木门作小门,内容墙面上的老物件琳琅满目,每一件可以说都是当地传统特色的璀璨明珠。南内壁杨再春先生写的《满江红》竹刻书法豪迈奔放,而西墙老云石的天然美图让人爽心悦目,一片冰心藏玉壶,一朵白云养真情。东墙则是一窗一套石画,春夏秋冬的变化图集锦而出。茶房里老茶香飘,老柜一组,更有炉膛火红,在这个季节里暖了心房。往里是一个月洞门,雕刻绝美,上是鹿鹤同春松韵美,边是鹊梅报春牡丹艳。内置一两桌一池,池用于洗毛笔,西边是老柜用于收纳书籍和宣纸,。青砖月洞门口则是一张老香榧木做的小画桌,桌面上长江流韵的石画透人心扉,西墙《居云所》,对联是:藉祖德今朝胥宇开基,念宗功晚嵗明经光国,横披:大德曰生。西墙衬居云所,中间是张文野先生的拟元人画,从画意看应该是年届花甲的老人在秋意浓时拄着拐杖跨过小河朝着山上走,不畏风雨追秋梦,一对“寄兴翰墨闲情远,曾经沧桑古意存。”的自写书法。东则是天然的云蒸霞蔚的老大理石中堂。</p> <p class="ql-block"> 再朝里抬头一看,两侧是晚清老人丁鸿昌先生的对联“平生意趣重柔翰,老骥襟怀追烈风”。上是雕花博古葫芦一串,意一路发。再里以屏风隔断,后面则是一张老式的婚床,供主人午憩,内置瓷器、古书等多种藏品,可日夜把玩之物。愿以这些小藏品凝聚无数大师和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承载文化的厚重底蕴。再里面的西北角就变成了卫生间。</p> <p class="ql-block"> 变成小屋后,惟愿成为一个会友品茶、交流火花的地方。以便闲暇之余,邀请三五好友品茶论道,雅致中其乐融融。在此,可放下世俗的纷扰,沉浸于艺术的海洋,寻找心灵的安宁和愉悦。</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次一月余的折腾,我玩熟了拼多多购物、练就了拆迁后残留物的火眼金睛、更是麻烦了众多朋友。总算有点感觉了,那就写上几句吧!</p><p class="ql-block"> 志元酒后小记</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