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声音表达课普通话课程 系统提升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有 课 分 享,➕ 徵 信:<br>1103074581<div><br></div><div><br>儒家以天地为人与万物之祖,对天地的尊崇有着强烈的 宗教性的情怀,对生养万物礼敬、礼拜。另外,儒家一向认 为生态资源是天地所赐,对此充满着虔诚、敬礼的情感。年 成不好的时候,儒家对饮食特别要求节制,以体恤天地生养 万物的不易。<br><br>有人说,儒家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从上可知,显然不是。 儒家是主张生态系统存在客观内在价值的,人有人性,物有物 性,甚至人性中也有神性,物性中也有神性。儒家对生态系统 的价值判断是基于天地对万物赋形命性的认识。万物在生生不 已的过程中,都被赋予了形及其性,这种赋予是普遍的、无遗 漏的,差异只是阴阳创化的不同。当然,无物不出于创化。从 天地创生、赋形命性的普遍性去作价值的判断,价值自然不仅 仅限于有机的生命体,万物和人一样,具有客观的内在价值。<br><br>因此,在儒家那里,天地这种创生是具有价值本体论的意 义的。事实上,儒家对万物都是关爱的,而且是从其所具有的 内在价值去确定这种爱的。因为万物的内在价值都是天地所赋 予的,与人的内在价值同出于一源。当然,万物的内在价值是 有差异的。<br><br>古代中国的生态环保意识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中国是个自 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根据邓拓的《中国救荒史》、竺可桢 的《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古代的自然灾害从未间断过, <br><br>的灾荒每半年都有一次。我们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有了一些 应对灾荒的本领。<br><br>总之,儒家对于以礼乐来理顺生态资源有三原则:第一, 人要生存不得不对生态资源有所取用,当然应该顺应生态系统 的生养之道,要做到有理,"顺于鬼神,合于人心",还要做到 有节,“合于天时,设于地财”。人类不能为了一已之私,日益 竭尽天地之材。第二,《礼记 · 乐记》讲:“是故大人举礼乐,则 天地将为昭焉。天地欣合,阴阳相得。”即是以礼乐精神关照生 态问题,意味着对天地之道的清醒认识。天地默运而万物化成, 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人类最有效的策略是尽可能少地 去干预它的完善自足的生养之道。只要人不去破坏生态环境, 天地自然会让万物生化不已、充满生机。第三,生态问题的彻 底解决,不只是一个生态问题,要“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 不试",这就是礼乐所起的作用。大乐和天地和同,大礼和天地 同节。人类如果自身不能和睦共处,导致战争四起,社会动荡, 那么所谓生态保护就是一种奢望。<br><br>礼文化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容纳在天、地、人、神诸多 要素的天地概念下进行的,是一个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它 以“和”为条件的不断创生,是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根本认识。他 们对天地的创生现象持有价值判断的观念,肯定天地万物皆有 内在的价值,要求一种普遍的生态的道德关怀。而他们对人性、 物性的辩证认识,又同时清楚地表明了一种生态伦理的等差意 识,或者是对不同伦理圈层区分的意识。儒家即使从工具价值 的立场取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也并不忽视动植物的内在价值。 从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来看,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 其确立的基础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重新反思之上。<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