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文革时期”我学习的经历

清将军衙署留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五年夏秋之季,我由抚顺市高湾种蓄国营农场里的一名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被抽调回城里进入了抚顺市石油研究所工作,当了一名运转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说我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小工人,可是在我身边却有很多五六十年代,即“文革”前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及少数留苏等国外大学毕业的大知识分子们。在他们这些人里后来还产生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样的氛围环境里工作,感觉到我很荣兴能和他们这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文化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人在一起共事干些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象我干运转倒班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每天一起工作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生产实践经验知识以及一些关于人生和社会上方方面面的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我还可以借助单位里的图书馆看到几种不同类型的书籍和书刊,从中又为我自己增添了不少在没有来单位之前的学校期间都没有学过的文学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当年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因受“文革”运动的影响,我没有能学好初中和高中文化课的知识是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客观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当年在校的老师们都被说成了是社会上的“臭老九”,这让心情不爽的老师们自身人格和尊严广受伤害,因此,多数有思想包袱和顾虑的老师们都不再用心来认真教我们学习文化课知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就是当年国内所有高等院校一律都被撤销,致使全国大多数人民群众从上到下谁也不再重视文化教育和学术理论知识了。从此,让上层建筑领域开始一落千丈,继而开始由“工、农、兵”取而代之,主导一切。当年有几句非常盛行响亮的口号是:“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都要学习解放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就是我们当年正在学校念书的学生因受“文革”运动的彻底洗脑和实实在在的亲身感染影响,加上又受到当年全国有名的白卷先生张铁生“读书无用论”错误论调影响的原因,让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不学文化课知识都无所谓了,毕业后也不能再继续考学念书,只能是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谁想留在城市里工作都是很难很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是当年中学我在校期间“学农”,去过抚顺县五龙公社劳动有半个多月时间。从农村回到学校上课过了一段时间后,“学工”又去抚顺市车辆厂劳动三个多月时间。七一年九月份又赶上林彪叛国出逃事件发生,还有“美帝、苏修”的反中威胁,让我们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不是挖战壕就是挖防空洞,还有“要向解放军学习”经常搞军事训练、拉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是因为有这四种客观事实原因,导致我初中文化课知识没有学好。并自认为,如果中学毕业后要选择职业的话,首选部队去当兵。其次是直接被学校留城市里有一份能挣钱生活的工作就心满意足了。而最不愿意做的就是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落户当知识青年,因为那个年代知青太苦了。可偏偏我却无可奈何的被学校分配去了农村当一名知识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想我在上小学和中学的年代里,虽然说我的文化课知识学的不好,但我却对一些文学作品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文革”前拍的老电影、连环画小人书,古今中外的小说,由其是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有《岳飞传》、《隋唐演义》特喜欢。然而,由于我的家境经济状况不好,父母从来不给我一分钱(当时一分钱可到小人书店铺里看一本价钱最便宜的小人书)来享受我的爱好和喜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让我想不到的是,当年在“文革时期”,凡是我喜欢象这类在“文革”前出版的老电影、连环画小人书、各种文学小说等一律都被说成了是“封、资、修”的毒草,而被遭受到广泛的批判,之后又全都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头,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家和知名作者以及电影大导演和著名演员都被打成了右派而被批斗或被送进牢房里关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想要看到我喜欢的这些被封禁的一些文学作品,我知道了身边谁有这类书的邻居、同学、伙伴们后,总是跟人家私下说好话央求对方借我看看,哪怕是谁能借给我一本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小人书,我都非常高兴,如果若是能借到一本让我喜欢看的小说那就更不用说了,非常高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时候,我如果若能借到这些书看,几乎整天都是猫在屋里头看,有的好书我不止看一遍两遍。后来还因为有的书籍借看的时间过长,竟然把还书的事忘了还给人家了,这样一来二去没几年的时间,我借别人的书籍就自然而然的滞留在我的手里,算起来小人书能有二十来本,小说也能有十了多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 如果人家能借给我书看,我在看的时候通常一般情况下都是背着别人,(包括家里人在内)独自一人在没有人的地方看或是在晚上点灯熬夜看。总而言之,象这等不敢公开看,属于“四旧”的书籍在我看的时候生怕被别人发现了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后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紧挨着我家的邻居,两口子都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男主人知道我特喜欢看书,他把自己收藏的一本线钉装书《评著水浒传》借给我看了。这本书我认为是一本非常珍贵的书,书作者是明、清有名的大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那位邻居背着所有人偷偷摸摸的把书借给我看后,并且还再三嘱咐我别跟任何人说,很怕他的书借给我后会惹出点什么事变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我的邻居当时对我来说还是比较信任的,但他也不完全对我放心,我当时看的出来他对借我书这事,他的内心里还是挺矛盾的。矛盾的焦点即是他想让我看这本书,但又怕借给我看了后出什么事?因为这本书是当年典型破“四旧”被封禁的书籍,如果若是换个别人,他是绝对不敢轻易拿出来让别人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说书是借给我看了,但他没过几天就摧我把书还给他,因为我白天不敢拿出来看,只能在夜里背着人看,所以这本书就多耽误了几天还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了金圣叹写的这本《评著水浒传》的书籍后,让我受益匪浅。说句心里话,在我没看见过这本书以前,我曾经看过不止一遍水浒传小说,并对书中里的绿林好汉不仅我都非常喜欢,而且我还特别佩服好汉们的义气为人。特别是书中里的主要人物宋江,我更喜欢他的义气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当我看到了金圣叹写的《评著水浒传》一书后,立刻又让我改变了之前对宋江的看法。我觉得金圣叹评宋江对梁山兄弟们的所做所为,以及宋江的一言一行都被金圣叹给宋江做了新的定义。金圣叹把宋江的表面背后的目的说的非常透彻直观。以至让我从看完了这本书后才知道了宋江平时对待兄弟们的表面上虚情假意背后的真正用意和目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年后,一九七二年我中学毕业了,由于我没有被学校留城,我只能有一条无法选择的路可走,即上山下乡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在当时,我们国家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若在城市里有谁因生活困难又没有什么工作可干,想自己做个小买卖维持生活都是绝对不会允许的。农村也是如此,谁若想开荒随便种自留地都是不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无论是城里的市民想做个小买卖还是农村里的村民想要在房前屋后种点自留地,一律全部被说成了是走资本主义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样的形式下,没办法,我只能无条件服从学校分配,别无选择的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农村那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书籍,原因就是每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让我没有闲时间去看书。顶多如果我若是去生产队的办公室里,也就只能看看生产队订的辽宁日报和抚顺日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五年八月份我有幸被抽回城市里进入抚顺市石油研究所里工作。刚进所里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单位里有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存有很多中文、外文专业技术领域方面的书籍。这些专业理论性知识书籍是专门为我们单位里的工程技术人员搞科研工作而准备的,当然了,图书馆里也有很多社会文学方面的书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外,进图书馆大阅览室里还可以看到国内各家大报社发行的报刊、比如象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有名的报刊。当然了,象地方报刊辽宁日报、抚顺日报更是不能缺少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介绍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杂志、画报。以供本单位里的职工来这里分享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打我发现了这块新大陆以后,每在我工作的时候如果有闲暇时间,我一定要经常光顾这处图书馆阅览室,或者是看看报刊杂志,画报,或者是查找一些我想要看的书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一长,为了能长期能看到我喜欢的杂志报刊,我先后在单位里订了我喜欢的地理知识、大众电影、无线电知识和世界知识半月刊这四本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是世界知识半月刊我特别喜欢,曾从1981年至2000年连续订了二十年都没有中断过。当年,还订了一份我非常喜欢的国内不公开发行的参考消息报纸来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书柜前地板上摆放成摞近一米高的书籍全部是由我在1981年至2000年这二十年里连续订的《世界知识》半月刊,共计469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不去图书馆里在家或是在别的地方也能看书,我还早早事先办了一个借书证,凭着办的借书证去图书馆里借书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借书时,先要查看图书书柜子抽屉里卡片的书名,编号,等选好了书籍后,把要借的书名和编号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交给图书馆管理员师傅,管理员师傅拿着我想要看的借书纸条再到书库里去查找书,等找到了后,便把书交给我,若没有找到,这说明了我要借的书已被别人借走了,管理员师傅通过查借书登记告诉我书是被某某人借走了,等人家看完后返还给图书馆后,我再重新办借书手续把书借到。</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本小借书证是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候办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们的社会经过四十多年的飞跃快速发展,国民经济GDP生产总值已经跃升到世界上排名第二名了。这期间,由其是文化领域早已进入到了网络时代,现在社会上不管是成年人还是老年人以及未成年的小孩子们几乎每个人都身上备带一部智能手机,从手机里面可以学到你想要的任何知识,也可以当做你手里的工具来做你想要做的任何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欢迎读者阅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