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广州市的迎春花市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花农在春节前夕集中销售花卉的市场,逐渐演变为广州重要的春节传统活动。</p> <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至除夕夜,市民会前往花市购买鲜花、年桔等,寓意新年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据说,广州花市的起源与岭南地区的花卉种植传统及春节民俗密切相关,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并在发展中融入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海珠区花市前的此建筑为1922年5月1日至6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据说该次会议通过了《罢工援助案》、《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案》等10项决议,确立了“争取工人权益、联合斗争”的方针,为后续工人运动(如安源路矿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 据说,明代广州已出现花卉集中交易的现象,但真正形成规模化的“花市”则在清代。据清代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城西一带(今荔湾区)每逢岁末便有花农聚集售卖素馨、茉莉等花卉,称为“花渡头”的花墟。</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花市从分散的城郊集市转向城内街道,形成“除夕花街”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1920年代,北京路、西湖路等地成为核心区域,市民“行花街”以祈求新年好运,花市从单纯的买卖场所升华为春节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如今,政府将花市规范化,各区设立固定场地,引入灯光装饰、民俗表演等元素,规模逐年扩大,花市成为全国知名的春节景观。</p> <p class="ql-block"> 花市商品皆具象征意义,如年桔(“大吉大利”)、桃花(“鸿运当头”)、银柳(“留银留福”),体现岭南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广州花市被誉为“岭南第一花市”,201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展示广府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溢彩流光的珠江水伴着节日的喜庆穿越广州城流向大海。</p> <p class="ql-block"> 花市与广府年俗(如贴挥春、摆年花)深度结合,形成“逛花街、买年花、迎新春”的完整仪式链。</p> <p class="ql-block"> 花市为花农、商贩提供重要收入来源,如今更带动旅游、文创等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花市与广府年俗(如贴挥春、摆年花)深度结合,形成“逛花街、买年花、迎新春”的完整仪式链。</p> <p class="ql-block"> 逛花街成为广州人家族同游花市是广府人维系亲情、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承载集体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