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制定《阿长与〈山海经〉》的学历案的时候,学习目标是我们必须要通过的一道关卡。如何制定呢?有的人也许会说,那还不简单。在人工智能时代,问一问相关软件即可。他觉得,靠问路就能够让自己的精神发家。在自然智能时代,他吃到过教案馈赠的糖丸。所以他觉得靠抄袭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致富。</p><p class="ql-block">制定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我打算从“识文断字”这个四字短语上想开去。</p><p class="ql-block">一、断字目标</p><p class="ql-block">生字会读,新词会写。这是文化医院里的儿科专家对字穷词乏的患者开出的一剂药方。譬如繁琐、疮疤和诘问等字词,均是造句的材料。它们是我们在写作的战场上可以指挥的千军万马。这些兵马需要我们慧眼识珠,从阅读的民间来招募。</p><p class="ql-block">字词的掌握至少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从文章中拿来,以“干货”的形式出场。第二种途径,把它们当作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放生到文章的大海里去,以“湿货”的形式退场。至于哪种掌握方式更好,那就看你如何认识了。有道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最好的方法是兼而有之,先干后湿,节省时间;先湿后干,提高效率。</p><p class="ql-block">字词是向作文的山头进军的兵马,而关键性的语句才是打开课文理解之门的钥匙。它们是帮助我们走出课文的迷宫的向导。本文的篇幅虽然很长,但是关键性的语句并不多,这完全符合“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本文的关键性的语句至少有这样几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哪件事情?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如果我们对这句话乔装打扮一下,易容后的它将会是怎样的面容呢?别人愿意做或者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失败。什么事情阿长做失败了呢?比如哄“我”睡觉时,她竟然把自己给哄睡着了。我不但醒着,而且无席可上。阿长的睡相不好,一个“大”字,霸占了整张席子。可悲呀,“我”的地盘我竟然做不了主,只有拱手让人的份儿。“我”捣乱调皮撒尿拌泥,阿长掖不住事,竟然在“我”的母亲面前告“我”的刁状。究竟“我”是刁民,还是阿长是刁民?在小我看来,在我的母亲面前说我短处者即刁民,扬我长处者才是良民。</p><p class="ql-block">“别人肯做,或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失败。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两句话在作者的心田上逐渐地烂掉了,并且生成了文学养料,让感恩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并且开出灿烂的惊喜之花。“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何意?敬意,空前绝后的敬意。这句话堪称文中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万分感激之情,作者恐怕连半个文字胳膊和腿都伸展不开。</p> <p class="ql-block">二、识文目标</p><p class="ql-block">1.把握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认识一个人。阿长为何许人也?她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她是一个善人,还是一个恶人?她是一个美人,还是一个丑人?她是一个疯婆子,还是一个爱神?她和我们的“民族魂”(鲁迅)是什么关系?是主仆关系,还是母子关系?她和《山海经》有什么联系?其实一个是梦寐以求的宝书,另一个是生命长河中的贵人。</p><p class="ql-block">《山海经》为何许书也?它是鲁迅儿时最爱的书香。阿长沾了《山海经》的光,从而成了鲁迅心目中的一道电。鲁讯在文中写道:“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竦起来……”这个霹雳是谁?是书,还是人?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人。阿长有很多短处,是大户人家里的小人物,可是那个时候却成了小鲁迅心目中的神通广大之人。恨也好,仇也罢,都随着《山海经》这位不速之客的光临而一笔勾销。这也正验证了“一笑泯恩仇”的威力。爱成了情的主宰。这样的旋律更能催人奋进,让世间感念善行义举的美好。</p><p class="ql-block">2.理清文章结构</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就整体而言,采用的主要写法有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前文的大量文字,真可谓给足了后文中的“三哼经”的面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如果说前面写的都是与阿长有关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的话,那么后面写的则是与阿长有关的萝卜白菜的大情。有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阿长关爱的是儿童,而儿童关心的却是神话。《山海经》是一部大快人心的神话,阿长又何尝不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神话呢?</p><p class="ql-block">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发现文中的写作兵法,从而吹响向写作的山头进军的号角。</p><p class="ql-block">欲扬先抑是针对写人的技巧而言的,详略得当是针对叙事的技巧而言的。如果我们侧重写人,就可以借鉴前者。如果我们侧重叙事,就可以借鉴后者。倘若这两种写作兵法综合使用,这堪称对“形散神聚”的完美解读。</p><p class="ql-block">3.体会作者深情</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写于阿长逝世以后,很明显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中心句在文章的结尾,有一锤定音的气场,真是耐人寻味:“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是个无神论者,他不搞封建迷信。在文中他对长妈妈的迎合只是中华孝道的文化宫殿里的一扇窗罢了。作者在尾声部分深沉地祝福长妈妈,如果天上有知,可以生安亡稳,愿她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得以安以。</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比较喜欢盖棺定论,长妈妈是短,是长?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是美,是丑?这不就一目了然了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如果抄袭,学习目标就会冰若冰霜,对你充满敌意。倘若发现,学习目标就会其乐融融,对你充满温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