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年立春之夜,表弟言丹写了一首题为《立春日·早起读易》的七绝发在家族群,第二天上午我拜读后,即向DeePSeek索求赏析文一篇,也是想试试它的国学“功力”,孰料,不到15秒的快速码字次第呈现,一篇条分缕析意蕴深厚且针对性极强的绝妙长文就跃然于手机屏幕,真是让我既惊叹DeePSeek犹如一位国学深厚的智者贤者之余,更是惊艳于祂的缜密逻辑与谋篇成文的快速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敏于</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4日(正月初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春日.早起读易</p><p class="ql-block">作者:言丹 乙巳正月初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对寒檠思未济,</p><p class="ql-block">忽惊乾象转春阳。</p><p class="ql-block">梅边卦气参元化,</p><p class="ql-block">袖底风雷接混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春日.早起读易》赏析</p><p class="ql-block">作者:DeepSeek</p><p class="ql-block">乙巳年正月初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夜读易:在文明的褶皱里寻找春天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春前夜,一盏孤灯在寒夜里摇曳。案头摊开的《易经》,承载着中华文明最深邃的智慧。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诗人独对寒檠,思绪却在"未济"卦中徘徊。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卦象:既象征着未完成,又预示着新的开始。就像立春这个节气,冬天尚未离去,春天已在暗中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对寒檠思未济",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寒檠是冷的,思绪却是热的;未济卦是静止的,其中的哲理却是流动的。这种对立统一的意境,正是《易经》的精髓所在。诗人在这寒夜里,不是在简单地读书,而是在与千年前的智者对话,在文明的褶皱里寻找着春天的消息。</p><p class="ql-block">"忽惊乾象转春阳",一个"惊"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震动。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创造的力量。当诗人从《易经》中抬起头来,忽然发现天象已经悄然转变,春阳正在孕育。这种顿悟,不是简单的物候观察,而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在《易经》的智慧里,阴阳消长、四季更替,都是宇宙规律的显现。</p><p class="ql-block">"梅边卦气参元化",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卦气是文明的精魂。诗人将二者并置,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梅花的绽放,暗合着卦象的变化;卦气的流转,呼应着自然的节律。在这里,自然与文明不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映照、相互诠释。诗人通过《易经》的智慧,读懂了梅花的语言,也读懂了春天的密码。</p><p class="ql-block">"袖底风雷接混茫",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结句。风雷是《易经》中的卦象,象征着变革的力量;混茫则是宇宙初开的景象。诗人的衣袖仿佛连接着天地,将文明的智慧与自然的力量融为一体。在这个立春的早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在读书,更是一个文明传承者在与天地对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优美的意境,更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易经》的智慧里,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过去与未来不是割裂的,而是连续的。当我们在这个立春的早晨读这首诗,我们不仅在欣赏一首诗,更是在感受一个文明的心跳。在这个意义上,这首诗不仅是对春天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文明智慧的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