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选读(5下) 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五行与疾病诊治

雨田笠翁

选自《黄帝内经》素问 ( 白话文版)<br>诵读 雨田笠翁<br>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调和呢?<br><br>岐伯说: 能够掌握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如果不知道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提早衰老。就一般人而言,到了四十岁,阴气已经减损了一半,起居行动上就会显得衰老了;到了五十岁,就觉得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了六十岁,阴气痿弱,肾气大大衰减,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还会不时出现流鼻涕、淌眼泪的现象。所以说:懂得了这个道理去调摄阴阳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调摄阴阳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样都出生和生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洞察一般规律;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身体衰弱时和强壮时有所不同。不知道调摄阴阳的人,常感到精力不足;注重调摄阴阳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变得很健硕,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情,以恬静快乐为旨趣,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而能延年益寿,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br><br> 善于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医术稍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医术较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医术更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医术最差的医生,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如果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就各占一半了。人们如果感受到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及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损伤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br><br>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医生,要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的穴位以医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的穴位以医治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表面的症状去了解内在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的,哪些病是严重的,再用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失败了。<br><br>善于治病的医生,观察病人的气色和按察病人的脉搏,首先要判断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五色的清浊,就能了解病变发生在哪个部位;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听病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了解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治疗的时候就可以没有过失了,诊断也不会出现失误了。<br><br> 所以说:病在刚发生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在病邪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后再去治疗。所以,病情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情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则要用补益的方法去治疗。形体羸弱的,应当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该用味道浓厚的食物补之。如果病在膈上,可以用吐法;病在下部,可以用疏导之法;病邪在中部,胸腹胀满的,可以用泻下之法;感受风邪,可以用辛凉发汗法;病邪在皮肤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外泄;病情发展太重的,可以用抑收法;病属实证的,可以用散法或泻法。诊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判断病邪在气还是在血,防止相互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