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走亲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期间走亲戚是维系家族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更是中国百姓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本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杭绍地区,自从有记忆起,盼望过年的心情,是把日历本除夕夜这页折着,然后一天一天撕着每天日历,扳着手指捱到除夕夜的。回顾人生历程中走亲戚的变化现象,恰似一面三棱镜,折射出当今社会的时代转型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70-90年代票证时期,春节走亲戚强调辈分大小,小辈先拜望长辈,然后长辈再到小辈家;当时任何物品都要凭票购买,物资匮乏,竹篮里放着糖包、炒米糕包、香糕包、柿饼包等,上面盖着一块毛巾,其中糖包用草纸包裹成“斧头”形状,上面覆有红纸象征新年祝福,如果有一个桂圆包或荔枝包,肯定是毛脚女婿上门拜年;当时餐桌上有油豆腐烧肉、勒笋烧肉、元宝鱼、虾油鸡、八宝菜、甜面酱、芹菜炒豆腐干、盐白菜粉丝等,在餐桌亲戚们喝着自制的米酒上分享家长里短,诉说家族亲情,传递情深意切。如果客人多,小孩一般不上桌,大人给小孩饭碗里夹上一块红烧肉,让其边吃边玩。父母告诉我们有一碗“元宝鱼”不能去吃的,属于“年年有余”的不可替代品,待我懂事后,方知那时每家每户过日子的艰辛。</b></p> <p class="ql-block">斧头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父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人,看到路上人潮涌动不觉疲劳,母亲则守家等待其他亲戚拜年。风雪无阻步行走亲戚更像是一次朝圣,抵达的不仅是目的地,更是心与心的交融。竹篮里的糕点装着尊老爱幼的礼数,遵守尊卑有序的秩序,糖包、炒米糕包是孝敬长辈的,香糕包、柿饼包是给小辈吃的,礼品虽不昂贵,但充满了质朴的情感。我们步行在延续着血缘关系的阡陌之间,完成着亲戚之间婚丧喜事时劳力帮助、钱财互助的亲情接力。</b></p> <p class="ql-block">走路走亲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前10年,农村田地承包到户已有二十多年,粮食已完全自给自足,到年底家家户户杀猪宰鸡,采购年货礼品。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一大半农民成了白天穿鞋上班、傍晚赤脚下地的打工族。走亲戚的交通工具普遍用自行车,年轻人骑摩托车,一般不用再在亲戚家过夜了。车后座的旅行包里的双宝素、青春宝、麦乳精等保健品成为送长辈的热门礼品,娃哈哈AD钙奶、旺旺大礼包等则送给小朋友,毛脚女婿还要带上烟酒,一辆摩托车是标配。当时餐桌上有香肠、花生米、鱼干等冷盘,更有全鸡全鸭、红烧蹄膀、青蒸河鲜等热菜。</b></p> <p class="ql-block">骑自行车走亲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亲戚之间的话题已从一亩田打了多少粮食、年猪杀了几头转移到在哪个企业上班,每月有多少工资,还相互询问能否有机会给高中毕业的小辈介绍工作。由于乡镇企业一般在初八开工,要在六七天时间内走完父母辈、兄弟姐妹辈的所有亲戚,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的加持,缩短走亲戚的时空距离,一天至少走两家,有的人甚至一天走三五家都有,出现“打卡式”拜访,几乎成了一个投递礼品的邮递员。</b></p> <p class="ql-block">骑摩托车走亲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2010到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前这十年,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农村经济条件提升,部分家庭开始雇佣农村厨师或选择酒店聚餐,减轻传统家宴的买汰烧的繁琐。较为新奇的是杭州萧山沙地农村出现“错峰吃年饭”现象,以解决年底厨师紧缺和年底菜品价格上涨的难题。每逢双休日钱塘江边沙地农村办年饭此起彼伏,本周吃赵家,下周吃钱家,下下周吃孙家,接下去是李家。</b></p> <p class="ql-block">农村厨师办年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雇用农村厨师到家中办年饭一般在国庆节后,时间安排在双休日晚上,这样便于父母辈、兄弟姊妹辈、子女辈全体亲戚一家老老小小都来吃年饭,可谓一网打尽。桌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每桌价格一般在1000至2000元左右,菜品由厨师采购,烟酒由主人准备,一般是5至10桌之间,5桌以下去叫农村厨师,厨师可能会婉拒说已经应诺别家了。不是双休日办年饭亲戚们认为是小气吝啬,因为自家小孩在校读书能不能来吃年饭是头等大事。这时亲戚之间的礼品往来大为减少,本周你拿来,下周还是老样子拿去,礼尚往来何苦?客气的主人家会发小孩红包,但是下周主人家同样会发红包,只不过的大人的钱转移到小孩手中,收到红包数与发出红包数相差不大,按农村土话叫“锅里盘到烫罐里”,但极大增强小孩吃年饭的积极性。</b></p> <p class="ql-block">众多亲戚吃年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新冠疫情席卷全国,电视广播不断播报感染和死亡人数,实行手机绿码出行、红码集中隔离的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百姓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亲戚微信群中有人喊话:“春节不做客不串门,保护自我,保护他人,对国家负责”的口号,竟得到全体亲戚的支持,把居家隔离上升到政治高度。人们停止线下走亲戚,利用微信视频在线上拜年聊天、短信祝福。三年疫情期间不走亲戚,年轻人有一种中断传统走亲戚的跌倒坐坐解脱感,更多人有一种跳出人情世故的顺势而为暗欢感,更有一种不用集中花大钱办年饭的就坡下驴轻松感。</b></p> <p class="ql-block">疫情时期村口设卡管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冠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春节,三年的疫情让人们也不断反思,三年疫情不走亲戚,亲戚还在,亲情不断,礼品非必需,关键是心意。但走亲戚的形式发生较大变化,新生代年轻人成为当家人了,期望轻松式过年,私家车成为主力交通工具,现代通讯工具也让平时联系更加紧密,弥补了相聚时间的不足,走亲戚范围进一步缩小,极限人家甚至局限于直系亲属。</b></p> <p class="ql-block">饭店聚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变化最大的如何吃年饭形式和次数。平时吃喝如同过年,人们已不追求吃的次数,在于追求吃得轻松愉悦,目前吃年饭有几种形式,第一种是每年轮流制,厨师进门开办几桌,会给长辈随带车厘子等水果礼盒;第二种是众多亲戚到饭店聚餐,吃完后微信转账结账的大AA制,倡导“光盘行动”,剩菜打包成常态;第三种是关系特别好的亲戚会在五一、国庆节进行小范围的AA制或单独请客。</b></p> <p class="ql-block">众亲戚聚餐AA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春节渐行走远,拾忆追寻曾经走亲戚的美好时光。站在钱塘江畔,回望杭绍地区农村走亲戚的现象变化,无论是从徒步、舟行到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交通工具的改变,还是票证年代紧缺商品到私家车后备厢的精致礼盒的演变,无论礼物从实用糕点转向“符号化”的红包,还是从长住数日围炉长谈到效率优先的短暂相聚,无论是每家每户挨着吃到每年轮流制,还是众多亲戚到饭店聚餐进行AA制,无论是亲戚间的话题是企业形势盛衰到美国贸易战的影响、加沙民众的流离失所到祖国人民的安居乐业、计算机高端芯片的封锁到华为手机的自主研发、国产大飞机919上天和DEEPSEEK大语言模型的横空出世,都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转型的微型样本,变的是载体形式,不变的是亲戚之间对情感联结的牢固坚守。</b></p> <p class="ql-block">汽车后备厢水果礼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钱塘江凛冽寒风吹拂着脸庞,抚今追昔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这场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战中,我们既不必为消逝的传统习俗存废怀旧眷恋,也无需对过年形式的解析重构产生过敏反应,重要的是在时代浪潮中守护那份跨越时空的团圆内核和情感牵绊,让亲情以更富韧性、更有弹性的方式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延续着,形成新旧交融的独特文化景观。在这片土地上,每一次笑容满面作揖姿势的改变,每一声可亲可掬拜年祝福的新语,都在诉说着传统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浪潮的对话,都是中国人根深蒂固“万家团圆”时代解析的历久弥新,更是中国人“家国同构” 的身份认同与“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告知即删)</b></p>